抗感染藥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抗感染藥物[1]
抗感染藥物是指具有殺滅或抑制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口服、肌肉註射、靜脈註射等全身應用的各種抗生素、磺胺藥和其他化學合成藥(異煙肼、甲硝唑、呋喃妥因、吡哌酸等)。
抗感染藥物不合理應用的原因和影響[1]
(1)醫務人員。缺乏定期教育和培訓,缺乏客觀的藥物信息,受到藥品推銷商的影響,經濟利益的驅動等都會造成抗感染藥的濫用:有的同時使用幾種抗感染藥,其聯合使用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療效,但不合理的聯合用藥不僅不增加療效,反而可能降低療效,增加不良反應或增加病原微生物耐藥性產生的機會。有的本可用此種抗感染藥卻用了彼種,有的療程不當,頻繁換藥,凡此現象都會造成藥物不良後果的發生。
(2)患者。不良醫葯廣告的宣傳導致患者接受錯誤的藥物信息,也因個人的文化程度、心理狀況等原因,常會產生這樣的誤區:認為抗感染藥就是消炎藥、感冒藥,有病就用;還有的認為抗感染藥越新越好,抗菌範圍越廣越好,價格越貴越好,其實每種藥物都有適應證,優劣勢也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選擇。
(3)外部環境。化驗室的能力或人手不足,不能及時提供報告;不可靠的供應商,造成藥品的短缺;管理不到位,沒有採取有力措施來規範抗感染藥的合理應用。
抗感染藥物的管理[2]
為規範抗感染藥物的合理使用,衛生部在《醫院感染管理規範(試行)》中明確了抗感染藥物的管理要求、合理應用原則及建議。具體如下:
1.抗感染藥物的管理應達到以下要求
醫院應建立健全抗感染藥物的管理制度。醫院應對抗感染藥物應用率進行統計,力爭控制在50%以下。參與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工作的抗感染藥物專家或有抗感染藥物應用經驗的醫師,負責全院抗感染藥物應用的指導、咨詢工作。檢驗科和藥劑科須分別履行定期公佈主要致病菌及其藥敏試驗結果和定期向臨床醫務人員提供抗感染藥物信息的職責,為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提供依據。臨床醫師應提高用藥前相關標本的送檢率。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嚴格掌握適應證,合理選用藥物,護士應根據各種抗感染藥物的藥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製要求,準確執行醫囑,並觀察病人用藥後的反應。配合醫師做好各種標本的留取和送檢工作。有條件的醫院應開展抗感染藥物臨床應用的監測,包括血藥濃度監測和耐藥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vRsA)及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等的監測,以控制抗感染藥物不合理應用和耐藥菌株的產生。
2.抗感染藥物合理應用的原則
嚴格掌握抗感染藥物使用的適應證、禁忌證,密切觀察藥物效果和不良反應,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嚴格掌握抗感染藥物聯合應用和預防應用的指徵。制訂個體化的給藥方案,註意劑量、療程和合理的給藥方法、間隔時間、途徑。密切觀察病人有無菌群失調,及時調整抗感染藥物的應用。註意藥物經濟學,降低病人抗感染藥物費用支出。
3.抗感染藥物合理應用的建議
已明確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藥物。對發熱原因不明,且無可疑細菌感染徵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藥物。對病情嚴重或細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選用抗感染藥物。正確掌握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感染藥物的適應證和療程。應用抗感染藥物前及時正確留取臨床標本。嚴格控制抗感染藥物的皮膚、黏膜局部用藥。強調綜合治療,提高機體免疫力,不過分依賴抗感染藥物。綜上所述,醫療機構應根據抗感染藥物使用原則,加強抗感染藥物使用管理,臨床醫務人員根據抗感染藥物合理應用原則下正確使用抗感染藥物,避免醫葯衛生資源浪費,減少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