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靈活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心理靈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目錄 |
心理靈活性是指個體心理上的敏銳度和適應性,它表示的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使得個體能夠辨識和適應各種環境變化;當舊有策略危及個人或社會功能時,適時改變心態或行為習慣;平衡各個重要的生活領域;保持開放的同時堅定地依照自己的內在價值觀行事。
心理靈活性是覺察和接納個體所有經歷的事情,擁有的記憶、想法、情緒和感受本身,並按照自己的價值方向堅持或改變行動的能力。個體不把精力用在迴避痛苦的等消極記憶、情緒或感受上。心理靈活性是接納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療法)的核心內容和最終目標。心理靈活性的反面是心理僵化。心理僵化中6個與心理靈活性對應的部分分別是:經驗性迴避,認知融合,依戀於概念化自我,不靈活註意,缺乏明確價值,不動、衝動或持續迴避。
心理靈活性由6個部分組成:接納,認知解離,覺察當下,以己為景,澄清價值和承諾行動。
1.接納(Acceptance):指的不僅僅只是容忍,而是對過去經歷的個人事件和此時此刻經驗的一種積極而非評判性的容納。即為痛苦的感受、衝動和情緒讓出空間,不去抗拒、控制和逃避它們,將其作為客體去觀察。
2.認知解離(Cognitive Defusion):指的是將自我從思維內容、記憶感覺、語言規則中分離,客觀地註視思想活動如同觀察外在事物,將想法看作是語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所以認知和行為不要受其直接控制。
3.以己為景(Perspective Talking Sense of Self):又稱作情境自我、觀察性自我、背景的自我、自我感的觀點採擇,指的是諸如思維、情感、記憶、感覺等此類的個人體驗發生的情境。換言之,以己為景就是承載思維、情感、記憶、感覺等所有個人體驗的舞臺,這些體驗在這個大舞臺上相互獨立或者共同活動。
4.覺察當下(Flexible Attention to the Present Moment):有意識地註意此時此刻所處的環境及心理活動,不做評價,完全接受。
5.澄清價值(Value):確定價值方向並以此來引導個體的生活和行動目標。
6.承諾行動(Committed Action):指的在某一時刻發生的以價值觀為基礎的行為反應,並與服務於價值觀的行為模式緊密關聯。
心理靈活性的影響因素[1]
縱觀已有的研究,目前普遍認為執行功能、預設狀態(default states)和人格特質是影響心理靈活性的主要因素。
(一)執行功能
執行功能是指為達到未來目標而保持適當的問題解決定勢的能力,是自我控制和目標導向行為的關鍵成分。執行功能幫助我們對特定任務或情境保持註意控制,讓人們快速重新聚焦或快速轉變認知對象,實現有目的的註意轉移,達到靈活的自我調節。因此,執行功能對於保持人們心理靈活性具有重要意義,它幫助人們註意情境需要,組織並優先使用情境最佳匹配的策略,而不是依賴主要的常規策略。保持心理靈活性的前提是對負性經歷保持接納、開放和覺察。認知神經研究表明這一過程 與執行功能相關。負面情緒和挫折是人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執行功能幫助人們忍受沮喪,並對情緒.思想、感覺保持開放接納的態度,保持心理靈活性當一個人不能接受挫折和負面經歷,註意力和決策能力都會降低。除此之外,當個體卷入了這些思想和情感後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才能迴避這些負性體驗。事實上,努力迴避,改變或消除這些負性體驗恰恰導致個體自身與這些體驗聯繫更緊密。個體因此則會陷入迴避經驗而導致其在心理上不能適應現有情境提供的線索,這與靈活地採用積極反應方式應對不同情境的要求背道而馳。
執行功能包括計劃、工作記憶、控制衝動、抑制、定式轉移以及動作產生和監控等一系列功能,這些都與心理靈活性相關。例如,一個擁有強短時記憶力的人可以對複雜情境進行多維心理表徵,這對幫助人們選擇與情緒相適切的反應非常重要。反過來,較差的回憶能力也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們很難回憶過去,這勢必會影響學習。
總的來說,強大的執行功能對個體自我調節以與情境相匹配並達到預期結果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足夠的註意技能、沮喪忍受能力、記憶力,一個,人是不能夠識別哪個情境線索是重要的,哪一種反應對於特定情境來說是更好的
(二)預設心理狀態
預設心理狀態(defult states) ,主要是指刻板印象、過去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日常生活習慣和偏好。預設心理狀態對心理靈活性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預設心理狀態因提高了人們信息加工速度,有利於人們保持心理靈活性;另一方面,如果預設心理狀態過度影響對現實情境的判斷,則會降低心理靈活性。
在社交活動中,我們利用刻板印象能夠快速地與他人和周圍世界產生互動。現實生活中我們依賴刻板印象能有效地對他人形成快速判斷。刻板印象能保證我們在見到某人後幾秒之內就會啟動,並影響我們對他們的看法和對他們意願的瞭解,比如我們是否想和他-一起工作或形成--種持久的關係。通過刻板印象快速地對他人形成印象往往是有益的。研究表明,相對於朋友和家人來說,人們可根據少量信息能對陌生人個性形成比較精確的評價。因此,從快速加工信息的視角看,刻板印象在人際互動中有利於人們保持心理靈活性。
人們過去擁有的知識會影響人們對情境中新變化的註意,影響我們根據情境變化而朵取最恰當的反應,從而影響我們的心理靈活性。例如,有研究者試圖瞭解是否是對產品瞭解越多的消費者越傾向於註意並學習新產品知識。研究對象中一半人得到關於治療偏頭痛藥物資料的小冊子,其他人則沒有。然後,他們都收到了一種治療偏頭痛新品牌藥物的小冊子,並隨後測試他們對新品牌藥物的瞭解程度。事先已經擁有偏頭痛藥物信息的參與者在測試中表現相當差。為了增加生態效度,要求有過敏問題和沒有過敏問題的參與者閱讀一種新過敏藥物的資料手冊,然後測試他們學習到的新產品知識。與前一個研究結果相似,過敏者對新產品信息的測試結果更差,表明瞭知識經驗影響了對新信息的敏感與關註。
還有研究表明,專家偏好使用舊模板適應新情境。對某一問題和專業術語越熟悉就越容易從記憶中提取解決方案,而不是在具體情境中註意新信息後提出解決方案。例如,心理學家觀察一個應聘者或病人訪談情境,要求他們根據專業經驗判斷其人格。當告訴心理學家這個人是職業應聘者時,心理學家認為他是健康的;當告訴心理學家他是一病人時,心理學家認為他正經歷著較嚴重的沮喪和傷害。也就是說,心理學家是依據他們的專業經驗和錶面的線索而不是遵循問題解決步驟。總的來說,這方面的研究表明,當人們擁有較多知識與經驗時,往往依賴於過去的知識和經驗,而對當前的情境和觀點不敏感。
(三)人格特質
不同人格特質對心理靈活性影響很大。已有研究表明主要有以下四種人格特質對心理靈活性產生影響:神經質、積極情感.開放經驗和自我控制。
1.神經質。神經質維度高分者不能根據反饋調整自己的行為反應,表現出低心理靈活性,導致其頻繁且強烈地體驗負性情緒。當出現負性想法和情感時,神經質高分者傾向於固執於自我關註的信息,不惜以失去問題解決的適應性行為為代價,放棄為實現對自我有價值的目標而努力的機會。鑒於此,神經質人格特質影響人們保持與情境匹配性,從而影響人們保持心理靈活性。
2.積極情感。積極倩感可以拓展人們想法、增加人們行為和增強執行功能。(1)研究表明,在實驗室誘導的積極情緒情境下,人們表現出心理靈活性特點,具體體現在註意範圍拓寬,工作記憶能力增強,創造性提高,對新知識和觀點的開放性增強。又如,當開業醫生處在積極情緒狀態時,形成初診假設時會考慮不同的可選擇假設,誘導大學生出現積極情緒後,則在面部表情上更少表現出種族差異。實驗室研究告訴我們,積極情感有利於我們保持思維和行為靈活性。
3.開放性。開放性和好奇與保持思維和行為靈活性相關。當人們處於開放.接納、好奇狀態時,更容易識別出新知識、創造新經驗。面對複雜、不確定和不可預測的新刺激時,開放性人格高分者靈活地面對而不迴避,靈活地接納積極和負性感受。保持開放和好奇時,我們有機會發現自己行為的意義,獲得自我拓展。在這種擴展過程中,開放性高分者能夠澄清已有的價值觀和自身優勢,促使其將自己的日常行為與基本興趣和價值觀更緊密地聯繫,有利於實現目標。由此可見,當人們保持開放時,才可能去探索和擴展經驗,保持自我靈活性。
4.自我控制。適當的自我控制可以增強心理靈活性。青少年中自我控制高分者在許多社會功能和心理健康上得分較高,且表現出好奇、堅持與靈活性相關的特點。另外,自我控制背後潛在的認知過程充滿了靈活性,延遲滿足的某些能力,如抵制衝動、控制思想和情感對達到靈活性是必要的。相反,過度的自我控制會限制心理靈活性。事實上,許多研究說明:過度的自我控制努力會幹擾我們對自我某些方面的控制,甚至在隨後一個完全不相關的活動中仍會表現出來。例如,努力壓抑因看暴力電影而產生的厭惡感會導致在握力測試中表現出更低的生理忍耐。
1.介紹心理靈活性與人格的關係。在心理靈活性與大五人格的相關研究中,心理靈活性與神經質維度(Neuroticism)有顯著的負相關,與責任感維度(Conscientiousness)有顯著的正相關。此外,在心理靈活性與D型人格(憂傷型人格)的相關研究中,心理靈活性與D型人格有顯著的負相關,D型人格的人心理靈活性差。
2.介紹心理靈活性與焦慮、抑鬱和痛苦等負性情緒的關係。研究表明,心理靈活性低的人,存在更顯著的焦慮、抑鬱和痛苦情緒。臨床研究發現,ACT療法對慢性疼痛的疼痛緩解和神經性厭食症的治療效果是顯著的。
3.除此之外,心理靈活性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成年人,近兩年研究者們也把目光投向了青少年的心理靈活性和父母對子女的影響上。研究表明,父母的心理靈活性低,子女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如出現焦慮、抑鬱或是攻擊性行為,且子女的心理靈活性也會較低。心理靈活性是心理健康的基石。要重視心理靈活性的建立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