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性新聞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建設性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
目錄 |
什麼是建設性新聞[1]
從狹義來看,“建設性新聞”指的是在互聯網新媒體環境下,一類積极參与解決社會問題的新聞實踐。這類新聞實踐強調在新聞報道中除了要堅持內容的客觀真實外,也應積極主動介入社會生活,要以解決問題為報道的導向。從廣義來看,建設性新聞則是在近年來此類新聞實踐基礎上將其宗旨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種新聞理念。無論是“建設性新聞”,還是“解決之道新聞”,抑或是其他什麼名目的新聞,均強調兩個重點:其一是積極,其二是參與。
綜上,建設性新聞指的是媒體著眼於解決社會問題而進行的新聞報道,是傳統媒體在公共傳播時代重塑自身社會角色的一種新聞實踐或新聞理念。
“建設性新聞”是由兼具記者和學者雙重身份的海格拉普在2008年發表的一篇新聞評論中正式提出的概念。建設性新聞是一種新興的新聞形式,在堅持新聞核心功能的同時,更多地以積極的元素、解決的態度、變革的目標,以賦權於民、賦能於世的方式來報道新聞。建設性新聞將積極心理學和其他行為科學的技巧運用到新聞流程和產品,更加強調記者報道選題的多元、採訪方案的介入、信源採納的包容、引領參與的主導。建設性新聞仍在“以最嚴格的方式遵循傳統的新聞實踐和規範,只是在報道方面有了新的層面,通過將焦點從報道社會問題轉移到瞭解決社會問題上,通過創造更全面和更具代表性的世界圖景,保有客觀和準確的新聞理想,承擔著為公共領域帶來有效解決方案的責任”。
建設性新聞的要素[2]
第一,方案。
新聞業的主流變革理論認為,揭示社會問題可以促進改革,記者的責任就是通過監督和曝光時弊來警示社會。而建設性新聞提倡的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報道方式”,也就是說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才是新聞報道的重中之重。
第二,讀者。
所有關於建設性新聞報道的話語闡釋,都把讀者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正如新聞報道關註方案,其目的也是賦權於民,通過方案型信息喚醒受眾的積極情緒,使讀者不僅僅關註悲傷的、衝突的事實本身。從讀者到賦權於民,誠如建設性新聞原則承諾的那樣,超越傳統精英導向的價值觀和規範,認為社會公眾具有社會參與的能力,相信公眾可以在生活中作出自我證實的決定。
第三,積極情緒。
根據建設性新聞報道領跑者的經歷,我們可以發現媒體公關責任傳統和積極心理學研究一直是相互影響的。英國學者喬迪:傑克遜在《所讀即所是》一書中,將心理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的研究與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相結合,從讀者情緒的角度、社會發展等角度闡釋建設性新聞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第四,全球幸福導向。
從是什麼到怎麼去做,再到站在全球福祉的角度開展新聞行業的社會建構活動,無異於將新聞價值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人們將建構性新聞發展的前景與社會乃至全球的價值重塑互聯,提出新聞業參與社會的目標和期望,推動新聞業參與世界建設。
建設性新聞的價值理念[3]
建設性新聞在當下的新聞實踐中仍然具有煥發新聞業內部發展活力的可能,不僅能促進新聞理論和新聞實踐脈絡的融合,也能給新聞學研究帶來學科想象力。
其一,建設性新聞有利於新聞媒體積極尋求解決之道。新聞媒體是公共關係的重要使者,應促進群眾與政府關係發展。在這個意義上,主流媒體藉助建設性新聞理念,通過深人採訪瞭解民意,搭建起民眾與政府的對話平臺,促進雙方的有效溝通,幫助民眾解決生活難題,避免既有衝突的進一步放大。
其二,建設性新聞維繫社會同心圓,保持平穩公正良好秩序。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應做好輿論監督和引導工作。主流媒體以“建設性新聞”為理念,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平穩民心,及時告知和教育公眾,促進民生福祉。如媒體專業人員在撰寫建設性新聞稿件時不能泛泛而談,而應提出具有“建設性”意義的內容,且需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共建和諧進步的同心圓社會作出貢獻。
其三,建設性新聞傳播好社會正能量承擔著媒體的主要職責。建設性新聞文本吸引著讀者,它以積極情緒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一方面,建設性新聞堅持正面宣傳報道方針,傳播好社會正能量,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熏陶大眾;另一方面,建設性新聞通過語態、內容、形式、渠道等方面加強正向價值觀引導,提高主流媒體的引導能力,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建設性新聞的路徑[4]
(一)培養建設性新聞的適用性意識
建設性新聞的理念和實踐有其獨特性,適用空間有限。規範建設性新聞的實踐,就要培養新聞人對建設性新聞的適用性意識。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報道的直接實踐人,是建設性新聞推廣的直接力量,對建設性新聞的理解和應用要更清晰和明確。面對建設性新聞的流行之勢,記者對新聞事件的報道類型應有及時明確的判斷,不隨波逐流。更重要的是,記者對新聞的緊急程度應有正確的判斷,不能放著時效性強的新聞不報道而一味捕捉適用於建設性新聞報道的事件。建設性新聞源於西方,吸收了西方土壤的成長因數。因此,我們要用一種批判的、思辨的眼光和研究態度探討建設性新聞的適用性,避免對建設性新聞的研究和應用陷入中西不同語境的誤區。
(二)堅持建設性新聞的本土化改造
西方產生建設性新聞新聞報道的生態與中國不同,建設性新聞在中國要進行本土化改造。中國建設性新聞的理念早已存在,一些服務類、教育類、民生類、調解類的新聞節目都有解決問題的傾向和性質,對社會治理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今,對建設性新聞的討論越來越多,建設性新聞看似是一種全新的形式,忽略了將其與本土化共通的新聞理念比較。建設性新聞進人中國以後,應根據中國社會及中國新聞事業的實際進行本土化改造。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人民為導向、以社會治理為出發點、以和諧社會為目標,融合我國新聞建設性的需要,走建設性新聞的中國化之路。
建設性新聞的實踐案例[3]
當前世界正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網路空間的秩序管理問題也正面臨著新的挑戰,而建設性新聞的及時出現能有效緩解社會矛盾,對凝聚社會共識起著關鍵作用。
近年來,建設性新聞的報道以人為中心,凸顯出人文情懷。例如,2016年《新京報》記者陳傑報道的《懸崖上的村莊》以建設性新聞的視角展示了懸崖村村民的生活困境,媒體幫助村民與政府搭建有效溝通橋梁,當地政府通過易地扶貧等措施改善懸崖村的貧困現狀,彰顯出建設性新聞的重要價值。事實上,建設性新聞還重視公眾的情感連接,積極引導受眾正面情緒。如在疫情暴發期間,央視不間斷直播的《共同戰“疫”》,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製作的短視頻紀錄片《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新聞1+1》推出專欄《岩松幫你問,看今日疫情應對》等內容,可以說是戳中了民眾的心。在中國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主流媒體藉助建設性新聞的報道,對公眾進行抗疫情感動員,提高信息傳播的透明度,減少因信息缺乏而產生的焦慮。建設性新聞概念的引進,有助於新聞記者傳播新時代的新內涵、堅守輿論陣地、擔任社會對話的組織者,還有利於推動新聞媒體發揮社會治理的效能,深度介入基層社會治理,加快社會協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