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媒體投放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安全媒體投放是指針對媒介購買行業的活動,旨在幫助媒介購買者規避購買未經認證媒體的風險。
媒介購買有著其行業標準,跟其他任何商業標準一樣,該標準是為了避免錯誤或不當決定所帶來的風險。對於媒介購買行業來說,無論購買哪類媒介,包括平面媒體、線上廣告以及展會展位,由第三方進行的媒體認證,都是衡量其受眾的行業標準。
購買未經認證的媒體,很有可能將帶來投資回報目標無法實現的風險。無論是選擇哪種平臺,如平面媒體、網路媒體或活動展會,廣告主在品牌方面投入的前提都是希望能夠接觸到目標受眾。而一傢具備公信力的媒體認證機構可幫助廣告主來檢驗媒體發行量、網站流量及展會出席人數的準確度。
- 如果沒有一個來自第三方機構的認證,就無法確認:
- 所購買的媒體的受眾是否是廣告主產品的目標客戶
- 有多少目標受眾會真正地使用、接收或者接觸到所購買的媒體
- 簡單地說,未經審核的受眾意味著度量指標的缺失。如果不能確認受眾是誰,就無法衡量和調整商業活動的信息、報價和創意;如果不知道誰是信息接收的終端,就無法找到出發點來評估這項活動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媒體虛報發行量的7個常用手法:
- 誇大發行量
許多媒體為了爭取更多的廣告收入,經常會誇大現有的發行量數字。很多時候,人們將虛報發行量的罪責推給那些不正規的小刊物,指責它們將5000份說成5萬甚至10萬,攪亂了市場。但事實上,這些小刊物已經很難從精明的廣告主那裡獲取預算,倒是廣告收入頗豐的“知名大刊”,成為目前中國虛報發行量的最大受益者。
媒介購買者肯定它們的發行量是需要進行第三方媒體認證。如果媒體沒有進行第三方認證,在投放廣告時可就要三思了。使用經核查的發行量數據,能確保廣告投資效果。
- 用印刷量冒充發行量
在詢問媒體發行量的時候,需要確認媒體所提供的數字是印刷量還是發行量。以印刷量冒充發行量,其後果就是會有大量報紙進入廢品收購站。採用此策略的媒體大多是零售市場受阻的媒體。報社壓指標、印刷廠要公證,媒體發行部就報虛數,賣出一份報紙掙兩三毛錢,賣不出去把報紙當廢品賣也能掙一兩分錢。
- 借發行量最高峰值冒充平均發行量
在跟媒體打交道的時候,需要確認他們所提供的發行量數據是“平均發行數量”還是“發行量的最高峰值”。比如有些報紙號稱發行幾十萬、甚至百萬份,很可能是多年前“911事件”發生後第二天的發行量。至於新創刊的媒體,將創刊當天印的幾十萬份,(其中十多萬都是多印的),號稱為實際發行量,更是十分常見。虛報發行量對誠信經營的報刊是一種傷害,對廣告客戶和讀者是一種誤導,在損害廣告主利益的同時,也影響了廣告投放效果。
- 自我認證而非第三方認證
有些媒體宣稱已經通過了媒體認證,需要確認他們的認證數據是否是由有公信力、認可的第三方媒體認證組織所提供,以及這些認證數據是否為最新的。報刊發行量是衡量其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只有根據經認證的報刊發行量真實數據,廣告主才能公平對等地實施報刊廣告交易,才能公正、有序地維護廣告市場的競爭。
- 發行量為預估值而非真實數據
一些新創刊的媒體由於成立時間較短,還無法提供穩定的發行量數據。所以,需要向媒體確認,他們所提供的數據是真實的發行量,還是預測數據。沒有發行量認證,只要有刊號和資金,就能出版一份報刊,哪怕只有幾千份,也可以宣稱達到十幾萬份的發行量。對於誠信的媒體,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也迫使越來越多的報刊不得不誇大發行量。虛報發行量最終只能成為行業潛規則。
- 虛假讀者群信息
某些媒體表示他們的訂戶是公司的決策層。除了觀察該媒體的內容定位以外,還可以向報刊索要讀者群的特征信息進行判定。如果發行人稱自己的報刊面向所有讀者,既面向渠道又面向行業,既面向大客戶又面向大眾消費,既面向初學者又面向高級技術人員,那麼它就應該有無所不包的欄目和文章。用文章的針對性去定位報紙的讀者群,是瞭解報刊適應性的有效辦法。
- 在高檔報刊亭炫示發行量
為了提升品牌形象,某些媒體會在重點城市的繁華地段購買報紙的鋪攤權。所以,不能簡單的以報刊亭的銷售數字來判斷發行量。越來越多的報刊依靠廣告營收,報刊間的競爭也常表現在爭奪廣告主有限的預算。毫無疑問,廣告主十分看重報刊的發行量,因為這決定了廣告的到達率以及效果。為了爭取廣告主的目光,很多報刊在報刊亭、超市、地鐵等傳統發行渠道上不惜重金進行展示,比如張貼海報、或將雜誌擺在顯眼位置。這是報刊的推廣營銷手法,並不能說明發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