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國際儲備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國際儲備理論(International Reserve Theory)

目錄

國際儲備理論

  國際儲備理論主要是關於國際儲備規模和結構合理性方面的系統理論分析。

國際儲備理論主要包括

  國際儲備理論主要包括國際儲備的適度規模理論、國際儲備多元化理論和國際儲備資產組合平衡理論等。

國際儲備理的適度規模理論[1]

  一是國際儲備規模理論綜述

  目前, 國際上影響較大的國際儲備規模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儲備對進口比例法。該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R·特裡芬(R·T riffin) 教授在《黃金和美元危機》中提出的。他認為一國的外匯儲備與它的貿易進口額之比, 應保持一定的比例。這個比例以40% 為標準, 以20%為低限(特裡芬, 1997)。然而, 特裡芬分析的國際經濟背景是20 世紀60 年代以前的情況。在特裡芬時代, 進出口貿易是國際間經濟交往的主要活動,國際資本流動規模較小, 考察國際間經濟活動的主要變數大多數都是進出口貿易實物指標,因此, 人們主要是從貿易支付的角度來考慮外匯儲備規模問題。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 國際資本流動規模的增長大大快於世界貿易額的增長, 資本往來已成為國際間經濟活動的主要形式, 資本流動對外匯儲備的影響已遠遠超過了貿易收支。在這種情形下, 簡單地以進出口貿易等實物指標來考察外匯儲備規模的特裡芬理論在當前已失去其理論意義與實用性。

  二是機會成本說

  該學說是20 世紀60 年代末期由J·阿格沃爾(J·A garaual) 等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的。他們認為, 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就是國內投資收益率。一國持有的儲備超過國家的需要, 就意味著一部分投資和消費的犧牲。因此, 一國的儲備需求是由其持有儲備的邊際成本邊際收益來決定。適度儲備需求應是其持有儲備的邊際成本邊際收益達到均衡時的儲備要求(Agaraual, 1971)。然而, 阿格沃爾模型所考慮的成本與收益是不全面的,他沒有考慮那些無法量化的成本與收益(比如外匯儲備在維持人們對一國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信心上所起的作用)。因此, 這一方法不可避免地也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

  三是貨幣供應量決定論

  這是貨幣主義學派布朗(WBrown) 和約翰遜(HerryJohnson) 等經濟學家提出的, 他們在特裡芬比率法的基礎上分別提出國際儲備國際收支差額比率和國際儲備與國內貨幣供給比率等觀點。該理論是從貨幣供給角度來分析外匯儲備規模問題。該理論認為, 國際收支不平衡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 當國內貨幣供應量超過國內需求時,多餘的貨幣就會流向國外, 從而引起現金餘額的減少,所以, 外匯儲備的需求主要由國內貨幣供應量增減來決定(韓繼雲, 1996)。

  四是定性分析法

  該理論是20 世紀70 年代中期由R·J·卡包爾(R·J·Carbaugh) C·D 範(C·D·Fan) 等經濟學家提出的。他們從六個方面分析了影響一國外匯儲備需求量的因素。一是一國儲備資產質量;二是各國經濟政策的合作態度;三是一國國際收支調節機制的效力;四是一國政府採取調節措施的謹慎態度;五是一國所依賴的國際清償力的來源及穩定程度;六是一國國際收支的動向以及一國經濟狀況等(韓繼雲, 1996)。儘管這一方法考慮的因素較為全面、且切合實際, 但許多因素難以量化, 無法得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 因此進行決策的參考價值不大。此外,還有外債規模與儲備存量之間的比例關係。這是20 世紀80 年代中期興起的一種理論觀點。該觀點認為外債規模與儲備之間應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 即一國應把外匯儲備維持在其外債總額的40%左右。很顯然, 這一方法與特裡芬法有著類似的局限性。

  從以上的討論可看出, 到目前為止, 學者們對國際儲備適度規模的研究還沒有達成一致的見解。學者們試圖對國際儲備的適度規模作定量研究,但是簡單的量化必然會忽略很多重要變數的影響,而且,國際儲備的各個決定因素的影響權重本身也是動態變化的。

國際儲備多元化理論[2]

  國際儲備多元化理論主要是針對單一化的國際儲備體系的弊端,而於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提出的。前面已經提及,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這段時期,美元和黃金共同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國際儲備資產。這是由IMF佈雷頓森林體系中所確定的國際儲備體系。然而,這一體系要得以長期維持,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①儲備貨幣發行國的黃金儲備必須隨著國際儲備的增加而同比例地增加;②必須允許儲備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因對外負債的增加而出現長期持續性的逆差。顯然,由於黃金產量的限制,第一個條件很難得到滿足。至於第二個條件,在短期內可以得到滿足,但是如果一國出現長期持續性的國際收支逆差,必然會影響其幣值的穩定。可見,單一化的儲備貨幣很難解決既提供充分的國際儲備又能夠保持幣值穩定之間的矛盾,這就是所謂的“特裡芬難題”。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建立多元化的國際儲備體系。國際儲備多元化理論正是適應當時的國際經濟形勢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國際儲備多元化理論主要包括國際儲備資產多元化和儲備貨幣多元化兩個方面的內容。國際儲備資產多元化的核心內容是通過增加國際儲備資產的種類來增加儲備資產的供給,以解決單一化儲備體系中出現的“特裡芬難題”。為此,IMF於1969年創設了一種用於成員國之間進行結算的記賬單位(包括普通提款權特別提款權兩種),並於1970年正式發行和投入使用。由於這種記賬單位不屬於任何國家的通貨,所以在擴大國際儲備資產供給的同時,不可能導致類似“特裡芬難題”的矛盾。當然,由於IMF發行的普通提款權特別提款權的總量有限,很難滿足國際儲備增長的需要。實際上,在各國的儲備資產結構中外匯儲備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見,在現階段的情況下,國際儲備多元化的核心,仍然是如何實現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和分散化。

  儲備貨幣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基本要求,是建立一種由多種不同的貨幣充當儲備資產的儲備制度,以解決儲備充足性和儲備幣值穩定性之間的矛盾。建立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儲備貨幣體系的意義在於,它將原來由一國單獨承擔的因發行儲備貨幣而造成的持續性的國際收支逆差,分散給多個國家共同承擔,這樣就可以減輕或消除儲備充足性和儲備幣值穩定性之間的矛盾。當然,實現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和分散化也可能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但是從各國實踐看,其積極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國際儲備資產組合平衡理論

  國際儲備資產組合平衡理論是將托賓(J.Tobin)的“資產組合選擇理論”(TheoryofPortfolioSelection)運用於國際儲備結構管理的一種理論,大約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該理論主張採用“風險一收益”法來對國際儲備進行管理。

  根據托賓的“資產組合選擇理論”,由於各類金融資產之間存在著風險和收益上的差異,因此相互之間不可能完全替代。理性的投資者必然會根據其個人的投資偏好,按照收益和風險權衡的原則,將其所擁有的財富配置到各種可供選擇的資產上,形成最佳的投資資產組合。由於國際儲備通常以不同的金融資產形式存在,且屬於風險性資產,所以在不違背儲備資產的流動性、安全性和營利性相統一的管理原則下,可以針對各種儲備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大小,進行多樣化、分散化的組合搭配,以期獲得一個風險程度最低、收益率最高的最佳投資組合

  國際儲備資產組合平衡理論的主要內容是,按照風險和收益標準對儲備資產進行分類,並根據分類情況進行投資組合決策。儲備資產的風險大小可以用其變現能力,即流動性大小來衡量。儲備資產的變現能力越強,其風險越小;反之,則越大。按照儲備資產變現能力(流動性)的強弱,大體可以將儲備資產劃分為以下三類:

  (1)一級儲備資產。主要包括國外銀行活期存款、外幣商業票據和短期外國政府債券等。其流動性最高,但營利性最低。

  (2)二級儲備資產。主要包括2—5年期的外國政府中期債券。其營利性高於一級儲備資產,但流動性低於一級儲備資產。

  (3)三級儲備資產。主要包括外國政府長期債券(一般在5年以上,10年以下)。其營利性高於二級儲備資產,但流動性低於二級儲備資產。

  在上述分類的基礎上,再通過對各類具體的儲備資產的風險和收益情況的比較來進行投資組合選擇,其中主要是要做好儲備資產的期限組合、風險組合和幣種組合等方面的決策,以實現儲備資產的流動性、安全性和營利性相統一的管理目標。

參考文獻

  1. 崇學時.國際儲備理論與中國國際儲備的適度規模[J].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4):28-31.
  2. 竇祥勝.21世紀高等院校精品課程規劃教材 國際金融學教程[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年08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KAER.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國際儲備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