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借貸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國際借貸理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是由英國學者葛遜(George Goschen)於1861年提出的。亦稱國際收支說或外匯供求說。
目錄 |
國際借貸說是由英國學者葛遜(George Goschen)於1861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匯率是由外匯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而外匯的供給和需求是由國際借貸所產生的,因此國際借貸關係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這裡所講的國際借貸關係不僅包括貿易往來,還包括資本的輸出和輸入。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前者指借貸關係已經形成但尚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後者指已經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國際借貸說認為只有流動借貸相等時,外匯供給也相等,外匯匯率保持穩定;當流動債權大於流動債務時,外匯供大於求,外匯匯率下跌;當流動債權小於流動債務時,外匯供小於求,外匯匯率上升。
葛遜的理論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從國際收支的角度解釋外匯供求的變化,分析了匯率波動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論又稱為國際收支說或外匯供求說。這一理論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金本位貨幣制度時期。從目前的角度看,國際收支仍然是影響匯率變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從另一方面看,國際借貸說存在其歷史的局限性,它並沒有說明匯率決定的基礎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影響因素。
國際借貸理論認為國際間的商品勞務進出口、資本輸出入以及其他形式的國際收支活動會引起國際借貸的發生,國際借貸又引起外匯供求的變動,進而引起外匯匯率的變動。因而國際借貸關係是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國際借貸理論認為只有流動借貸相等時,外匯供給也相等,外匯匯率保持穩定;當流動債權大於流動債務時,外匯供大於求,外匯匯率下跌;當流動債權小於流動債務時,外匯供小於求,外匯匯率上升。在一定時期內,如果一國國際收支中對外收入增加,對外支出減少,對外債權超過對外債務,則形成國際借貸出超;反之,對外債務超過對外債權,則形成國際借貸入超。
借貸按流動性強弱可分為固定借貸與流動借貸。只有流動借貸才對外匯供求進而對匯率產生影響。物價水平、黃金存量、信用關係和利率水平等也都會對匯率產生影響,但它們都是次要因素。
凱恩斯學派從國民收入與支出的一般均衡方面考察匯率變動,認為國民總產值的增長會使國民收入支出增加,支出增加又會導致國際收支逆差,使本幣對外貶值;相反,縮減國內消費與投資,會改善國際收支,使本幣對外升值。縮減國內消費與投資就是減少國內“吸收”,減少外匯需求。
凱恩斯學派認為貨幣對外貶值會引起進出口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從而有利於改善國際收支,而國際收支的改善又會形成新的均衡匯率。
由英國經濟學家戈森(G.L. Goschen)在1861年出版的《外匯理論》(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中系統地解釋了金本位制下匯率變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國際借貸說。國際借貸說的主要觀點:
1.國際借貸指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差額構成國際借貸差額。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國際收支順差稱為國際借貸出超,出超數額為該國對其他國家的凈債權;國際收支逆差稱為國際借貸入超,入超數額為該國對其他國家的凈債務。國際借貸反映一國國際收支的動態差量關係。戈森認為引發國際借貸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輸入和輸出、股票和債權的買賣、利潤和捐贈的收付、資本交易等。 www.taojz.com, 淘金者
2.戈森認為,匯率直接取決於外匯供求關係,國際借貸關係是影響匯率波動的關鍵。一國國際借貸出超,國際市場上該國貨幣供不應求,該國貨幣升值;反之,一國國際借貸入超,國際市場上該國貨幣供大於求,該國貨幣貶值。
3.戈森將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前者指借貸關係已經形成,但是尚未進入實際收付階段的借貸,相當於長期債權債務關係;後者是指已經進入實際收付階段的借貸,相當於經常項目收支。戈森認為固定借貸對當期資本流動、外匯供求的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只有流動借貸的改變才會對外匯供求產生影響。
4.戈森認為,其他因素如物價、黃金存量、利率水平、信用狀況等也會對匯率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決定匯率漲落的最重要因素仍是國際借貸關係。
葛遜的國際借貸理論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從國際收支的角度解釋外匯供求的變化,分析了匯率波動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論又稱為這一理論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金本位貨幣制度時期。從目前的角度看,國際收支仍然是影響匯率變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從另一方面看,國際借貸說存在其歷史的局限性,它並沒有說明匯率決定的基礎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影響因素。
該學說在金本位制度下是成立的。此理論對匯率變動原因的解釋(由外匯供求關係亦即流動借貸引發),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事實證明,國際收支失衡是導致匯率變動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並沒有回答匯率由何決定這個問題,也無法解釋在紙幣流通制度下由通貨數量增減而引起的匯率變動等問題。
後來,凱恩斯學派對該理論進行了發展,提出了調整國際收支的彈性論和國際收支調節的吸收論,肯定了國家干預對匯率變動的作用。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苦行者,Angle Roh,Oval,18°@鷺島,Kane0135,Lolo,Dan,鲈鱼,Zxe,方刚,东风,KAER,寒曦,Mis铭,M id b37da6c5fdc98dbba146d7e6e44ca576.評論(共6條)
該名詞嚴重出錯,第一段里,當債券大於債務是,應該是該國貨幣供不應求,匯率上升,反之則下降,這裡正好寫反了。
條目原文說的沒錯啊!
“當流動債權大於流動債務時,外匯供大於求,外匯匯率下跌;”也就是說流動債權大於流動債務時,出現了資本凈流入,外匯的供給就大於外匯的需求,外匯將貶值,本幣將升值,從而外匯匯率下跌!
該名詞嚴重出錯,第一段里,當債券大於債務是,應該是該國貨幣供不應求,匯率上升,反之則下降,這裡正好寫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