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5个条目

周邊傳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周邊傳播(Peripheral Spread)

目錄

什麼是周邊傳播[1]

  周邊傳播就是在有效的主權轄區邊界兩側進行的、介於國內傳播和國際傳播之間的一種綜合性信息傳播活動。周邊傳播是國內傳播的延伸、國際傳播的先導,是一種有著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的特殊傳播活動。廣義的周邊傳播則可以延伸到任何人或事物、或產業、或機構在自己的周圍或相關領域所進行的有目的的信息傳播活動。

周邊傳播的特點[1]

  1. 傳播主體的多樣性。即周邊傳播的主體可以是各種媒體,也可以是政府、企業、機構和個人,甚至是物體本身。

  2. 傳播渠道的立體性。即周邊傳播的渠道可以是各種官方主辦的大眾傳播媒介, 也可以是各級政府機構、商業機構、文化藝術機構或者體育、旅游機構組織的各種合作和交流活動,甚至是在周邊地區流動的商品和個人。

  3. 傳播內容的不可控性。即周邊傳播的內容既可以是各種媒介形態的信息, 也可以是不同的商品或物品,還可以是各種文化藝術與體育比賽活動,甚至是人本身。官方控制的大眾傳播媒介當然可以控制自己的傳播內容,但是,民間的、商業的、個人的、商品的流通不但是多元、多樣、多維的,而且是持續和不確定的,所以難以控制。

  4. 傳播效果的直接性。即周邊傳播的效果優於單純的大眾傳播媒介傳播效果的不確定性, 而且具有時間上的即時性和空間上的直觀性。這主要是因為周邊傳播的內容可以不僅僅是各種媒介終端上承載的信息,還可以是具體可感的物和人。

周邊傳播的不同[1]

  1. 周邊傳播不同於國內傳播

  所謂國內傳播就是對國境線以內有效轄區的傳播,對國境線以內但是暫時不能直接控制的地區,則無能為力。周邊傳播與國內傳播最大的相同之處是都包含國內傳播的成分。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有二:

  其一,國內傳播以官方為主(在中國),周邊傳播是官民並重;

  其二,國內傳播以促進社會交往、加深官民交流、增進社會和諧為主,周邊傳播除此之外還有對外傳播、樹立和改善國家與民族形象的任務。

  2. 周邊傳播不同於區域傳播

  20世紀90年代,諾曼·帕爾默提出了“新區域主義”的概念和理論。該理論以“區域性”和“區域間性”為基石,以“核心—中間—外圍”三大區域結構為核心,涉及全球、區域、國家及次國家等多個層次的空間概念和經濟、政治、安全、社會、文化、環境等多維度內容。區域傳播的概念也正是由此而來。

  周邊傳播與區域傳播的最大相同之處是:都可以指涉跨國、跨地區、跨文化傳播活動。周邊傳播與區域傳播的最大不同有兩點:

  其一,區域傳播是團塊的概念,周邊傳播是線圈的概念,但“線”可粗可細,“圈”可大可小。

  其二,區域傳播可以指國內,也可以指國際,但在特定的時空內,不能既指國內,又指國際,而周邊傳播卻可以同時指國內和國際。

  3. 周邊傳播不同於國際傳播

  所謂國際傳播,就是不同主權國家間的相互傳播。國際傳播與周邊傳播,它們的共同之處是:都包含對外傳播的成份,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國家或民族利益。兩者的不同之處則有三點:

  其一、傳播的主體不同。國際傳播的主體是國家或媒體;周邊傳播的主體包括國家、地方政府、媒體、商業組織甚至個人。

  其二、傳播的範圍不同。國際傳播的範圍是傳播主體以外的所有國家和地區; 周邊傳播的範圍是包括傳播主體在內的國境線兩側的相關國家、地區和民族。

  其三、傳播的內容和手段不同。國際傳播是一種距離無遠近、內容無差異的普適性傳播,所以,主要依靠工業化、標準化的大眾傳播媒介,特別是電子媒介; 周邊傳播則是相對近距離、內容和手段隨對象變化的差異性傳播。

  4. 周邊傳播不同於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傳播是一種以傳播主體與客體之間文化的差異作為參照物的一種信息傳播活動。跨文化傳播與周邊傳播的最大共同之處是:文化是傳播的主要因素。而兩者的不同之處則主要由三個:

  其一,跨文化傳播是建立在文化差異基礎上的信息流通活動,周邊傳播往往是建立在文化相同或相似性基礎上的信息流通活動;

  其二,文化是跨文化傳播考慮的最主要因素,但只是周邊傳播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其三,跨文化傳播的目的是增進瞭解,促進交流,求同化異,理性共存;周邊傳播的目的則是睦鄰親近,官通民和,增加交往,互幫互惠。

周邊傳播的實踐[1]

  周邊傳播是國內傳播的延伸,國際傳播的先導,是一種有著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的特殊傳播活動。過去的傳播學研究雖然沒有明確的周邊傳播的概念,但不同類型的周邊傳播活動自古有之。現當代國際關係中,周邊傳播的實踐活動更是司空見慣,如北韓和南韓之間的相互傳播、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相互傳播。因此,周邊傳播活動不是一種新發現,但是在理論上卻是一種新概念、新總結,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和實踐價值

  周邊傳播的概念和理論可以有效解決分裂、分治、分制國家和地區相互傳播活動的稱呼問題。如中國大陸對港澳臺地區的傳播活動既不能歸為國際傳播,也不能簡單地等同於中國大陸內傳播,但可以稱之為周邊傳播。北韓和南韓三八線兩側至今仍然靠大喇叭廣播和氣球等形式進行周邊傳播。

  周邊傳播和周邊外交、周邊經濟(包括亞投行、一帶一路建設)、周邊文化和周邊軍事一樣是國家周邊戰略的組成部分,也是“亞洲命運共同體”建設與國家全球戰略大格局的有機組成部分。傳播理論和國家戰略實踐需要有效配合。周邊傳播和周邊外交、周邊經濟、周邊軍事、周邊文化活動複合運用,可以起到互動增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周邊傳播的階段與模型[2]

  (一)周邊傳播的階段

  信息或能量周邊傳播的普遍規律在物理上經過三個階段:點到點的階段—點到圈的階段—點到面的階段。信息或能量周邊傳播的普遍規律在時間上也經過三個階段:信息或能量的增強階段—信息或能量的維持階段—信息或能量的衰減階段(邊際遞減效應)。

  信息或能量周邊傳播的特殊規律是階梯性、自組織性和創新性。這個特殊規律是周邊傳播理論研究的重點之一。以國家為主體的周邊傳播既要遵循周邊傳播的普遍規律,也要研究和遵循周邊傳播的特殊規律。即國家為主體的周邊傳播在空間和時間上要表現出三個階段的一致性:向周邊傳播、在周邊傳播、從周邊傳播;在傳播對象上,首先要做好對中國周邊少數民族的傳播,其次要做好對周邊國家的傳播,再次要做好對周邊文化(主要是指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世界幾大文化類型)的傳播;在周邊傳播的內容上,首先要做好無(或弱)意識形態的經濟傳播,其次要做好弱意識形態的文化和旅游傳播,再次要做好強意識形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傳播。

  (二)周邊傳播的四個模型

  周邊傳播有沒有可能建構一個或多個理論模型?當然可以。周邊傳播的內容和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無外乎四種傳播模型。

  從中心到邊緣。即信息或能量從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或文化中心向邊緣或邊遠地區傳播。

  從邊緣到中心。即信息或能量從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邊緣向其政治、經濟或文化中心傳播或反饋。

  從邊緣到邊緣。即信息或能量從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邊緣或邊遠地區向接壤的另一個國家(或空間)的邊緣或邊遠地區傳播。

  從中心到中心。即越過邊緣地區,信息或能量從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或文化中心向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直接傳播。在通信技術和交通能力高度發達的現當代,這個模型完全可以實現,但是,仍然不能改變周邊傳播的基本規律。

  前兩個模型可以稱之為國內的周邊傳播;後兩個模型可以稱之為國際的周邊傳播。

周邊傳播的價值和策略[2]

  (1)周邊傳播的價值

  理論的價值可以概括為三個:解釋現象、解決問題、創新或創造價值。一種理論能不能成立取決於兩個前提:能不能自圓其說;能不能解決問題。前者是理論的學術價值,後者是理論的社會價值或應用價值。周邊傳播理論的科學性有待於進一步深入論證,其自洽性則通過上面的論述已毋庸置疑。但是,周邊傳播理論的價值或意義是不能通過理論自身來證明的。如果說,首都是一個國家的“頭腦”,周邊則是一個國家的“臉面”,周邊直接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形象和影響力。目前中國正在建設和逐漸形成一個軍事戍邊、外交睦邊、經濟強邊、文化活邊、傳播擴邊的良好局面。周邊傳播正是搞好“傳播擴邊”、實現“五邊協同”“邊際效應遞增”的戰略環節,綜合應用價值重大,意義深遠。

  (2)周邊傳播的傳播策略

  從狹義傳播學的角度來說,周邊傳播是一種新創立的、本土原創的傳播理論。這種理論應用到國家傳播或者國際傳播層面,則是一種傳播戰略和策略。就中國而言,周邊傳播是對傳統國際傳播捨近求遠、重美歐輕周邊的一種戰略調整或矯正。中國周邊傳播戰略必然和中國周邊外交戰略和國際傳播戰略在終極目標和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在總體效應上是協同和互補、互動、互增的。中國周邊傳播的戰略目標不是單純地傳播中國的信息或影響力,更不是為了控制周邊國家,而是為了強化中國和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聯繫,多層次、全方位增進相互關係,更快、更好地建設周邊命運共同體,當然,也是為了更有效地全方位抵禦國際敵對國家或勢力,利用周邊國家或地區對中國的有害滲透和影響。

  服從於國家外交和周邊傳播的總體戰略,中國周邊傳播策略應當有別於以官方為主體的傳統國際傳播戰略和策略,大力強化和充分發揮“三邊”(邊媒、邊關、邊民)、“三民”(民族、民間、民營)的傳播主體作用,以邊為鋒,實現“多媒體傳播”“有差異傳播”“無癥狀傳播”“無媒介傳播”和“體外迴圈傳播”,實現周邊傳播效益最大化和持久化。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陸地,許可璞,陳思.周邊傳播的概念和特性——周邊傳播理論研究系列之一[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
  2. 2.0 2.1 陸地.周邊傳播理論範式的建構和深化[J].當代傳播,202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周邊傳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