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勞動力經濟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勞動力經濟學(Empirical Labour Economics)

目錄

什麼是勞動力經濟學

  勞動力經濟學是研究勞動力經濟系統的專門理論經濟學。是對各部門各區域中勞動力經濟問題的概括,是一門橫斷的新興經濟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有:(1)研究作為基本範疇的勞動力的一般概念,其中涉及勞動力經濟要素分析、勞動人口等問題;(2)勞動力經濟系統的辨識;(3)勞動力經濟類型分析。其中包括勞動力所有制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商品工資等問題;(4)勞動力資源的形成、數量控制、質量提高,結構調整;(5)勞動力經濟運行機制,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達到優化結合,勞動力與勞動力之間達到優化組合,防止勞動力資源和人才的積壓和浪費;(6)研究勞動力的消費,包括節約活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保護勞動保險等問題。

勞動力經濟學的建立

  勞動力問題,是經濟學研究的內容之一。近年來,我國理論界對勞動力的研究,無論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都有了新的進展,尤其是關於勞動力所有制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商品以及勞動力轉移和勞動力流動問題的討論,更為深入,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

  但是,從總體上看,社會主義的勞動力經濟理論還是落後的,還缺乏全面系統的基礎性研究。在經濟科學體系中,至今還未建立一門專門以勞動力作為研究對象的獨立學科,勞動力經濟理論甚至還沒有取得相當於“人力資本”理論在西方經濟學中那樣的地位。這種狀況,與勞動力作為主導要素在社會生產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極不協調的。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勞動力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 了。明顯的事實是現代生產力的提高,主要靠科學技術進步,靠開發科學技術的活載體—— 勞動者的智力,靠民族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普遍提高。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之一, 是能否充分開發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能否培養造就、優化分配和合理使用千百萬掌握現代科 學技術知識的專門人才和各個層次的勞動者。

  開發勞動力資源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有系統的科學理論作指導。就是說,經濟建設和經濟改革的實踐呼喚著建立一門系統研究勞動力經濟問題的新學科。這就是勞動力經濟學。

勞動力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勞動力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勞動力和勞動力的再生產過程。

  從經濟學角度看,勞動力再生產同物質資料再生產一樣,也要依次經歷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的含義是。

  勞動力的生產,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勞動者通過生活消費和自身的生命運動生產出自己本身及勞動力來。勞動力生產過程說明勞動力形成的條件,包括勞動者的生活消費、培養教育、勞動訓練、文化娛樂、。體育衛生等方面。

  勞動力分配,即按一定比例把社會勞動力分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各企業和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有些人認為,人力開發主要是教育問題。其實不然。一個勞動者,不論其受了多少教育、水平多高、才能多大,如果閑坐在那裡,他就不成其為現實的勞動力,他的勞動力就不為社會所承認。所以還有勞動力分配問題:勞動力的分配受兩方面因素制約,一是生產力狀況,如資源分佈、生產力佈局產業結構,各部門資金(資本)總量及其技術構成等,二是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勞動力管理體制。勞動力分配的基本要求是,勞動力在數量、質量、結構、分佈等方面必須與生產資料相互適應。

  勞動力流通,是指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過程及其具體方式,它對於勞動者來說是個就業以取得收入的過程,對於用人單位來說是個招收勞動力以取得主觀生產要素的過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流動表現為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勞動力商品買賣,它反映資本與工人之間的關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公有制經濟內的勞動力流通表現為勞動者以社會主義企業之間的勞動力商品買賣,它反映勞動者個人與聯合勞動者或集體勞動者之間的關係。勞動力流通與勞動力轉移、勞動力流動是不同的概念,後者是指勞動力的再分配。其中,勞動力轉移是指當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時,勞動力由一些部門向另一些部門大規模轉移,如農業勞動力向工礦業轉移,第一二產業的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等,勞動力流動是指在產業結構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由於勞動力初次分配不合理或因勞動者能力結構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少量勞動者工作崗位,職務、工種的變動、勞動力流通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的流通,也必須遵循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受價值規律的制約。

  勞動力消費,就是經過分配和流通後,勞動力進入物質生產領域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用於生產性消費,也就是勞動力的使用過程。勞動力的消費使勞動者最終成為現實的、發揮作用的生產要素

  勞動力再生產過程,是勞動力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階段的統一和周而複始地不斷更新的過程,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定意義和不可取代的作用,任何一個環節的中斷或破壞都會造成整個勞動力再生產的中斷和破壞。

勞動力經濟學的任務

  根據研究對象的規定,勞動力經濟學的任務,是聯繫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通過對勞動力再生產四個階段及其與物質再生產四個階段辯證關係的研究,闡明一定歷史階段上勞動力形成和發展變化的規律,以便更好地開發和利用勞動力資源,充分發揮其作為生產力主導要素的作用。

  在生產方面。要研究勞動力資源的形成、數量控制、質量提高、結構調整,研究怎樣多出人才、快出入才。出高質量的人才,特別是要研究提高民族勞動力整體素質及改善結構問題,在分配方面,要研究勞動力的科學分配,防止勞動力資源和人才的積壓和浪費,給每個勞動者創造能夠發揮其勞動能力與才幹的機會,促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達到優化結合、勞動者與勞動者之間達到優化組合,防止和減少內耗的發生,在流通方面,要研究勞動力市場,工資等問題,特別是要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計劃的勞動力市場的本質及其具體形式和作用機制,自覺利用價值規律引導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引導收入分配合理化,使勞動者不僅能夠補償其勞動消耗,而且使其能力逐步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發展,在消費方面,要研究怎樣節約活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勞由保護、勞動保險等問題。

  由於勞動力人口是總人口的一部分,所以。考察勞動力資源的形成和發展,必須聯繫總人口,人口構成和人口變動。

  同時,考察勞動力資源的形成和開發,必須聯繫物質再生產。一方面,要把勞動力人口的再生產與生產資料的再生產聯繫起來研究,另一方面,要把勞動人口和總人口的發展與生活資料的發展聯繫起來研究。

勞動力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勞動力經濟學的研究.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對勞動力問題有過許多論述。特別是馬克巳《資本論》,不僅洋盡地考察了資本的生產和再生產,而且也詳盡地考察了工人人I1]的再生產卻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力再生產。馬克思的研究令人信服地闡駙了: 工人自身的生產是“}自費的生產 。但是 工人既沒有生產資抖也沒有生活資料,他必須出賣勞動力.在資本家的監督下進行勞動才能換取必需的生活資料, 然後在消費生活資料的同時珥生產出自己及其勞動力米。“工人的個人消簧.一方面保址他們維持自已稿再生產自己, 另一方面通過生活資料的耗費來爆汪他們不斷重新出現在勞動市場上。” (《資本淪》第1捲第629頁) 事實上,馬克巴正是循著資本主義勞動力再生產的脈絡.深八研究了工人的生活消費即勞動力的生產,勞動力買賣即勞動力流通、伴隨著資本分配而進行的勞動力分配,資本家使用勞動力生產剩餘價值即勞動力的消費, 以及資本再生產和資本積累對工人勞動力再生產的影響。就是說,馬克思研究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生產 分配.流通、消費的全過程。並且,進一步論證了資本主義制度經常使勞動力再生產的各個環節遭到破壞,因而工人人口的再生產只能在經常失業和貧困狀態下進行,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有的人口規律。馬克思的研究無疑為我們研究勞動力經濟學樹立了光輝典範勞動力經濟學的研究,需要而且也必須吸收現代新的科學方法如現代“六論” 。但是.這種吸收必須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方法基礎之上。如果背離馬克思主義,就難免誤八歧途。

勞動力經濟學與“人力資本”理論

  勞動力經濟學不同於勞動經濟學,後者主要研究勞動和勞動關係,即勞動力的消費和使用以及與此相關的就業.、勞動保護,勞動保險等問題, 其研究對象的外延比勞動力經濟學狹窄得多。研究對象的不同,使它們區分為兩個不同的學科。

  勞動力經濟學也不同於西方的“人力資本” 理論,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所依據的基本經濟規律不同。“人力資本” 理論把人的勞動力(特別是智力)看作是獲取剩餘價值的手段,是一種與物質資本(物力資本)相對應的資本形態。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日益重視教育和智力開發, 無非是認識到入力資本可以帶來更多利潤,對人力的投資比對物力的投資更台算。與此不同,勞動力經濟學不僅把勞動力看作是生產要素和獲取物質財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把勞動力由簡單向複雜、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看作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歷史進程中的主要內容, 因而看作是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如此,研究勞動力經濟學,不僅是經濟發腱的需要,而且對於探討勞動者的自由全面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勞動力經濟學與人力資本理論雖然有本質區別,但作為-f]新學科,有必要從已有幾十年發展歷史的人力資本理論中借鑒某些科學的觀點和方法。

勞動力經濟學的體系

  根據研究對象和任務的需要,勞動力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著重闡述作為始基範疇的勞動力的一般概念, 第二部分,應分別討論勞動力再生產的四個階段I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勞動力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的辯證關係。

  任何一門新學科的建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對於勞動力經濟學的對象、任務 方法以及結構體系的看法,可能有許多片面和錯誤的關點,歡迎同志們批評。

勞動力社會學與勞動力經濟學的區別

  總的來看,社會學視野中的勞動力現象與經濟學視野中的勞動要素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區別:

  第一,社會學反對經濟學研究勞動力時所持的方法論個人主義前提。在這種方法論個人主義中,單個的行動者被視為原子化的個體,他與他人的關係對其行動絲毫不發生影響,他人的決策與行為與自己根本沒什麼關係。這種前提就導致了對勞動力市場的錯誤理解,並使人難以明瞭個人行動是如何累積為固定的巨集觀制度的。而社會學首先把勞動力視為一個深受社會環境影響的社會成員,勞動者在作出各種選擇與行動之前,首先要把他人考慮進去。這是一種更為微妙的觀點:勞動者行為是受社會現實制約的.但它本身又改變著社會現實。

  第二,社會學和經濟學關於勞動者行為動機的看法不同。經濟學把勞動者視為具有高度經濟理性的個人,他主要為自己的經濟利益最大化而作出各種行動。社會學則把勞動者的經濟動帆與非經濟動機結合起來。社會學家認為,當個人在與他人的互動中追求經濟利益時,他也努力在這種互動中獲取各種地位、權力以及社交和他人的贊同。並且,不管怎樣,這種動機驅使下的經濟行動總是理性的。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HEHE林,连晓雾,jane409,方小莉.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勞動力經濟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