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26个条目

劇場效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劇場效應

  劇場效應,是盧梭最早使用,概括以巴黎為代表的整個文明生活狀況。他指出當時的巴黎被戲劇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劇場,市民既觀劇,亦被動演劇,在不自覺狀態中被徹底異化,拋出了自我,生活於別處。

  劇場效應指由於個體成員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引發其他成員效仿而導致集體秩序失衡,整體利益受損的現象。

劇場效應的提出

  1、大學者盧梭提出的概念。他認為當時的巴黎成了一個大劇場,每個巴黎人在巴黎這個劇場中觀劇,同時又主動被動的參與演出。所有人既是觀眾,又是參與演出的演員。在自覺或不自覺中,人們完成了自我的異化。

  2、經濟學概念。大意是說,如果劇院突然著火了,按照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每個人都選擇快速奔跑出去。導致的結果是大家擁堵在大門口,形成了集體的悲劇。寓意是指:個人最求利益最大化會導致集體秩序失衡,最後形成整體悲劇。

劇場效應的相關案例

案例一

  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可能是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為身高較矮),周圍的人勸他坐下,他置若罔聞,求助劇場管理員,管理員卻不在崗位。於是,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

  有什麼區別嗎?

  先站起來看戲的人在短時間內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來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來幾乎相同。

  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著看戲,所有人都更累了。

  所有人,比原來付出了更多的體力成本,得到了和原來一樣的(甚至更差)觀劇效果。

  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會有任何人選擇坐下來看戲。

  因為,誰選擇坐下來,誰就啥也看不到。

  相反,還會有人開始站在椅子上看戲,引發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戲。

  於是,一種空前的奇觀出現了,某處的椅子不是用來坐的,而是用來站的。

  結果,破壞秩序的人沒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則是受害者。

  在一個利益共同體中,遵守規則其實是最節約和效益最大化的。但是,當劣幣驅逐良幣,劇場中有人站起占據有利視角,其他觀眾出於從眾、仿效、擔心、恐慌等複雜考量,於是大家都站起來。個子矮的乾脆搬來凳子,站在凳子上看,於是立即就有人搬來更高的凳子....這時候管理員命令觀眾坐下來,儘管每一位觀眾都很累,但誰聽誰傻瓜是每一位觀眾的堅定信念。這就是“劇場效應”。

案例二

  如果劇院著火了,按照個人利益最大化,那就是先跑出去,如果每個人都這麼想這麼做,其結果必然是大家都擁堵在門口,誰都跑不出去,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考慮他人利益的行為,導致了群體悲劇的上演。

案例三

  正如世界正處於金融危機之中,美國為了自保美聯儲宣佈決定直接購買較長期國債,這就意味著要在市場上投放美元,說白了就是開動印鈔機器製造通脹來處理債務。美國這麼做雖然可以暫時解決自己的燃眉之急,但是卻嚴重的損害了其他國家尤其是債權國的利益,美國這種只顧自己利益不管他人死活的做法,最終會導致新一輪的經濟泡沫,結果是大家一同遭殃。

教育中的劇場效應

不斷延長的上課時間

  學生應該每天有多長時間的學習時間?國家有規定,生理也有規律。然而,“劇場效應”卻一再突破國家規定和學生健康的底線。

  以普通人口大省的高中階段為例,其邏輯演變如下:

  第一階段(坐著看戲):所有學校都按國家規定執行,比如一周上五天課,每天上8節課,沒有早晚自習,挺和諧的。

  第二階段(個別人站起來看戲):突然,有個學校改成一周上六天課,每天上10節課,結果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績。贏得了家長的好評和追捧。

  第三階段(所有人站起來看戲):於是,其他學校迫於業績考評和家長的壓力,也被迫跟進。一段時間後,學校都成了六天上課制。一個學校不守規矩必然演變成所有

  學校都不守規矩(除了那些自己放棄競爭的所謂“爛校”)。於是大家的辦學時間達成了新的平衡。

  第四階段(站在椅子上看戲):某些學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兩周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習。更有甚至發展到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才休息。於是,其他學校也被迫跟進。

  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學校一個月才休息半天,儘管駭人聽聞,但比比皆是。

  儘管有部分學校迫於壓力,沒有完全跟進,但再也沒有任何學校(尤其是重點學校)膽敢回到五天上課制、不上早晚自習的起始狀態了。所有學校都退不回去了。

  當大家都變本加厲的延長了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後,所有學校在這個恐怖的節奏下達成了新的平衡:先延長時間的學校在一小段時間內取得一定優勢(如某些縣中),但隨著其他學校的迅速跟進(市中、省中也在上課時間上“縣中化”),這些先發學校的優勢也逐漸喪失。各個學校與原來五天工作制的情況下比較,辦學成績和排序沒有本質變化。不同點是:所有學校、學生、教師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來那個排名而已。只是,誰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誰也不敢退回去了。

愈演愈烈的補課

  第一階段(沒有人上補習班):班裡同學們學習成績有好有差,好在老師和家長們並未特別在意孩子們成績好壞,幾乎沒有人會為了提高分數上補習班。這是起始狀態。回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學校,那時社會上幾乎沒有補習班這種鬼東西存在。

  第二階段(個別人上補習班):突然,有同學利用周末時間補課,或者是上的補習班,或者是找的一對一的家教,短時間內提升了自己的成績排名,引發了其他家長的效仿。

  第三階段(大部分人上補習班):於是,競爭愈演愈烈,別人上補習班成績提升了,你不上補習班就相對落後。班級里幾乎所有同學都上了補習班。結果大家的成績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狀態。

  第四階段(追求名牌補習班和名校老師):上補習班已經不夠給力了,需要上名牌補習班,找名校老師補習。“你家孩子報的哪個補習班?”,已經成了很多家長聊天的中心話題。某些“名牌補習班”一位難求,招生甚至比公辦名校還牛氣,放學時常常造成交通擁堵。一些“名校老師”更是炙手可熱,大賺鈔票。更有補習班或老師違規宣傳,拉大旗扯虎皮者有之,李鬼冒充李逵有之,坑蒙拐騙者也不乏其人。

  過去是學習差的上補習班,現在是學習好的上補習班。為什麼好學生也上補習班?因為別的好學生也正在補習,正在變得更好,你不努力就會落後!至於學習差的,甚至連補習班也不收。好多補習班,要報名需要先考試,掏錢還不一定讓你來上。

  如此愈演愈烈,可苦了家長和孩子們了。

  弔詭的是,如此惡性競相上補習班的結果,得到的是和原來一樣的排序和升學結果。不同點在於:家長們的經濟負擔更沉重了,孩子們的童年更加悲催了。而補習班和補習老師則大肆斂財,喜笑顏開。

如何突破教育的劇場效應?[1]

  1、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教授認為,從社會心理學來看,教育的“劇場效應”是一種從眾行為,因為 " 隨大流 " 容易得到安全、保障、資源,是一種我保護機制。抑制“劇場效應”有三個原則:第一,增強自我意識。當人們有足夠的自尊、理性、平和、積極的心態,就不容易隨波逐流。劇場里,當別人站起來,你要思考,你為什麼要看?你真的喜歡看這個戲嗎?有其他可能性嗎?第二個原則是自由意識:你可以選擇坐下來讀書、思考、寫文章等,或者離開,要挖掘、創造各種選擇;第三個原則,要有巨集觀意識,超脫地看問題。大家都站起來了,我能否有所提升去做更偉大的事?去做另一個演出、另一個比賽?

  2、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教授認為,所謂 " 劇場效應”的本質,是沒有依法辦學。教育的監管部門,對“劇場效應”要有兩點:一是辦學有沒有規則?二是規則是否執行?比如,教育部門明確要求幼兒園去小學化,小學零起點教學,但是,社會上的早教、培訓機構,卻根本不受這個規則的制約。一個荒謬的現象是:幼兒園門口掛著許多培訓機構的招生廣告,幼兒園裡不能教小學的內容,機構卻可以教,教育部門管不了。因此,必須立法禁止超前教育。包括超級中學,核心也是違規辦學,公辦校不能招高復生、不能招擇校生、不能提前招生、不能跨地區搶生源,但是,公辦學校辦一所民辦校,就都搞定了。由此可見,破解“劇場效應”,需要監管部門有所動作。

  3、作為“研學旅行”教育的倡導和行動者,北京世紀明德董事長王學輝表示:2016 年 11 月 30 日,教育部聯合 11 部委發佈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這是里程碑式的發文,標志著我們的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研學旅行”就像平靜湖面拋入了一顆石子,是破除“劇場效應”的突破點之一。各種旅行、營地教育、課外學習,可以讓孩子們離開兩點一線的固有環境,在大自然、戶外、移動課堂、旅行中去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激發興趣、樹立目標,讓好奇心、想象力、批判精神、創新意識、團隊、溝通能力等得到彰顯。

  “研學旅行”能否助力突破“劇場效應”?芬蘭薩翁林納市副市長、薩翁林納市國際教育中心主任馬庫 · 坎庫寧(Markku kankkunen)博士認為:課外活動是有一定意義的,芬蘭的學生戶外教育的比重很大,但前提是孩子自己主動去,不要硬推著孩子去。營地教育、課外教育,更多的是讓孩子在體驗和感受中成長,而不是非要學什麼知識,否則就太功利了。芬蘭的教育理念是:“多不如少”。意思是:你學很多東西,但你的理解會更少。所以,不是給孩子填充更多知識,而是讓孩子更多理解。

  4、美國加州西康學區迪安高中校長塞梅 · 西格勒(Summer Sigler)認為:中國家長可能是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大學,才這樣的。但在美國,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家長會有不同的觀念。而且,還有很多職業比如技術維修等,不需要大學文憑,而且薪酬還比一般大學畢業高很多,所以直接讀技術職業高中,拿到職業資格證,也會有很好的回報。就如劇場看戲,你可以退場,不看這個戲劇。

  5、美國加州西康學區教育局國際部主任埃里克 · 彼得森(Eric Peterson)博士認為:“劇場效應”與人的恐懼與缺乏勇氣有關。“研學旅行”肯定可以幫助孩子打開國際視野,一旦孩子的視野和思路被打開,他們會選擇不一樣的道路,讓人生有不同的選擇,而不是跟風。教育,如何讓我們做到:明知道是錯的事情,可以有勇氣不做?彼得森博士認為:人的恐懼來源於人的無知、愚昧,當你發現了真相、找到了真理,你就會移除恐懼。比如你去了某個國家研學旅行,就會消除對這個國家的無知,就不會有恐懼。勇氣會在行動的教育中得到培養。當我們認為是不對,又缺乏改變的勇氣時,更應該依靠一些客觀的資料,做更多的研究、調查,用科學的數據來支持自己的選擇,移除心裡的恐懼,站在正確的一方支持自己的信念。教育的過程中就是要培養人的勇氣。

參考文獻

  1. 鐘磬.《教育領軍人物:“劇場效應”如何突破?》.國際線上.2017-12-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33,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劇場效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