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中介指標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是貨幣當局為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而選擇的便於調控並具有傳導性的金融變數。可作為中介指標的變數主要有利率、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超額準備金、匯率等。
採用哪一個金融變數作為中介指標,通常經濟學家們根據三個基本要求來選擇:
第一是可測性,即中央銀行能夠迅速獲得該變數的準確資料數據併進行有效的分析判斷;第二是可控性,即中央銀行對該變數具有足夠的控制能力,能夠使該變數在短期內按照貨幣政策設定的要求發生變化;第三是相關性,即該變數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變動之間有密切關係,只要控制住該變數就基本上能達到最終目標。
新古典綜合派認為,在可作為中介指標的金融變數中,應該選擇利率作為中介指標,這就是所謂的“利率中介指標論”
新古典綜合派力主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標的主要依據是:
1、利率是微觀經濟活動的重要調節器
在新古典綜合派的混合經濟理論中,市場的微觀經濟活動既是總體活動的一部分,又是巨集觀控制的基礎和對象。市場的微觀經濟活動是人們經濟行為的集合,在人們的經濟決策和經濟活動中,由於利率是衡量收益的一般尺度,其作用力大、影響面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人們進行經濟決策和採取經濟行為的重要依據。
例如當利率提高後,投資收益下降而消費成本上升,人們必將減少投資和消費,增加儲蓄,貨幣需求和信貸需求都下降,將使經濟處於收縮狀態;反之,當利率降低後,投資收益上升,消費成本下降,貨幣需求和信貸需求都增加,將使經濟處於擴張狀態。
從IS-LM模型中也可以看出,利率對於貨幣需求、投資和儲蓄,進而對國民收入都有決定性影響,對商品市場均衡和貨幣市場均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央銀行調節利率就能對經濟起調節作用。
2、利率是連結巨集觀和微觀經濟的紐帶
新古典綜合派根據凱恩斯貨幣傳導機制的理論,強調指出,中央銀行不能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它對於經濟的巨集觀調控主要藉助於對貨幣供應量的操縱,而貨幣量對於經濟的影響主要通過利率為介質來進行傳導的,因此,利率可以把中央銀行的巨集觀調控意圖傳達到微觀經濟活動中去。
例如:在他們的收入——支出模型里,中央銀行增加貨幣量以後首先影響的是利率,利率下降後投資變得有利可圖,於是人們的投資需求上升,投資支出增加。而一部分人的支出變成另一部分人的收入。隨著收入的提高,消費支出也擴大。這些微觀經濟活動的增加通過乘數效應作用於巨集觀經濟總量,擴大了總需求量(總投資量和總消費量),總收入量也隨之上升。因此,中央銀行的巨集觀調控要對微觀經濟活動起作用,離不開利率這個中介。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來操縱利率水平的變化,以此影響微觀經濟活動和巨集觀經濟總量。比如,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業務中買進有價證券或降低再貼現率,就可以使市場利率水平下降,從而刺激經濟主體的投資和消費,在乘數效應的作用下,影響就業和總收入。可見,從巨集觀到微觀經濟之間,利率既是紐帶,又是杠桿。
3、利率是衡量經濟態勢的最佳指標
IS-LM模型表明:利率是由投資、儲蓄、貨幣需求、貨幣供給共同決定的,並且與國民收入緊密相關。因此,利率是把實物領域和金融領域連接起來中介環節,是聯接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橋梁,利率的變動是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狀況的綜合表現,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對未來的預期都可以通過利率及時、靈敏、全面地反映出來。這樣,利率就成為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其特點:一是反映面寬,不僅反映商品市場的狀況,還同步反映貨幣市場的形勢;二是靈敏度高,兩個市場狀態的任何變動,都可以及時通過利率反映出來。
正因為如此,中央銀行可以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在實施“逆經濟風向行事”的貨幣政策時,可以釘住利率來進行操作。例如,當利率升高時,表明經濟處於緊縮狀態,中央銀行就該放鬆銀根,擴大貨幣供應量以降低利率,刺激經濟增長。
新古典綜合派進一步認為,在現代經濟中由於通貨膨脹是經常性現象,因此必須區分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名義利率就是公佈或執行中的貨幣利率,而實際利率是名義利率減去以物價上漲率表示的通貨膨脹率之差。他們認為,由於實際利率的高低決定了人們能獲得多少真實的利息收益,因此,在經濟中真正起作用的並不是名義利率,而是實際利率,人們是根據實際利率來決定其經濟行為的。這樣,中央銀行在把利率作為中介目標時,不能盯住名義利率,而必須盯住實際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