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集團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出版集團是指以資產為紐帶、以母子公司為組織構架、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範的包括核心層、緊密層、鬆散層共同組成的具有較大規模的出版企業法人聯合體。
我國出版集團成立的必要性[1]
(一)出版集團成立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
分工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前提,社會生產力愈發展,分工就愈發達,專業化程度也就愈高;分工愈發達,專業化程度愈高,協作也就愈發展,而協作一旦從組織上鞏固起來,就會發展成經濟聯合。出版業是由編、印、發三大部分組成的,這三部分是彼此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只是分工不同。因此,印刷、出版、發行集團的陸續成立,是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從大分工的角度說,成立出版集團是順勢而為。
(二)出版集團成立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市場經濟的提出和發展,使我國的各行各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給人們最深切的認識是一切生產者都要經受劇烈市場競爭的考驗,必須受到價值規律的支配和調節。而競爭的規律是“大魚吃小魚”,於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競爭,便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聯合模式,以便“做大”、“做強”。企業集團即是由原來的一些單一企業,發展為一種以大企業為核心,眾多中小企業為基礎的企業共生體。這樣一來,在發達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也就由過去單體企業分散進行的競爭,轉變為在更大規模、更廣闊領域、更高層次上的聯合競爭。如果各出版社長期處於分散、孤立、狹小狀況,各種資源未能有效整合,勢必會被外部集團各個擊破,處於名存實亡的境地。
出版集團成立的優勢[1]
(一)各出版社聯合能創造新的生產力
馬克思說過,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出版集團的組建使人才聚集,並有集中和較強的投入,從而形成新的、任何單一齣版社難以與之相比的創新優勢。各出版社聯合,使人才、資金、出書品種、市場目標等得以有效整合,同時,一個強大的出版集團也使各出版社樹立嶄新的形象,應該說,這也正是各出版社能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的最大資本。
(二)能節約出版社的交易成本
企業進行交易,不能不考慮交易成本。考察兩企業間的產品交換過程可以看出,企業之間的交換,可以通過外部市場進行,也可以通過企業組織內部實現。而市場交易的內部化將大大節省市場交易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不僅如此,還能引起外部交易成本節約。比如,參加圖書訂貨會,出版社在聯合前,往往要各自設攤,花了攤位費還形不成優勢,聯合後,減少了攤位費又突出了優勢;再比如,聯合前,派往某省的業務員,一家最少一個,7個出版社共有7個業務員,聯合後,1—2名業務員集中開拓某省業務即可,減少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的投入,此外,諸如列印、複印等均可做到資源共用,以減少許多重覆性的投入。
(三)集團成立可避免內部分割,杜絕惡性競爭,又可獲取規模經濟效益
規模經濟的存在是導致集團產生的一個技術經濟原因,單靠某出版社自身積累,由小變大,絕非易事。而出版集團的形成,則往往不需要花費大的投資就能獲得規模效益,這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出版社聯合後,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出版社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在不長時間內就可達到適度規模,使各出版社共用規模經濟效益;二是出版集團成立後,各出版社都能享受分工的好處,按專業的要求組織生產,按市場的狀況集中發展某一產品,大批量生產帶來成本的節約,規模經營效益可以充分體現。這也杜絕了各出版社對某類選題一哄而上,發行上大打折扣戰,最後導致“漁翁得利”的局面。
(四)出版集團成立後,可進行多元化經營,分散市場風險
傳統的出版社除了出版圖書外,很少涉及其他,即使效益不錯的出版社也少有把多餘的資金投向它處,這當然有體制、政策的制約,但隨著市場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化,要求企業具有多種功能,經營多個產品,以分散市場風險。出版集團組建後,既可以在行業內拓展,也可以向行業外延伸。集團可把一部分人力或資金投入到現有業務上,把另一部分人力或資金用於開拓新的領域,這些都是任何單一齣版社很難做到的。眾所周知,圖書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樣,市場容量有一個飽和點,超過了這個點的投入會得不償失,只有開拓新領域才能使利潤最大化並分散市場風險。
影響出版集團的發展因素[2]
出版集團在文化市場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需要高度重視、認真思考的問題。從國際上看,當前國際經濟、政治形勢複雜多變,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普遍放緩.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不容低估,整個世界進入了一個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大背景使得出版集團務必直面三方面問題:第一是國際環境問題。當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國際經濟秩序產生重要影響的時候,必須要調整策略、調整心態.勇於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第二是文化背景和文化產品的差異問題基於社會制度、思想體系、文化傳統、民族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的文化產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開拓國際市場存在著諸多不利因素。第三是如何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問題。周邊國家大多是受中華文化影響較多、較深的國家,是否能處理好這些關係,對我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將產生重大影響從國內來看,當前我國已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種對文化的期待進一步反映在市場的變化上,對出版集團如何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新變化、新期待也是一種考驗。儘管在近幾年出版集團實現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從總體上看,還不完全適應當前整個大局的要求,特別是自覺性還很不夠.習慣於按照慣性運行.出版傳媒集團改革發展還缺乏緊迫感。具體表現為:
1.發展動力不夠強.體制沒有完全理順。有的出版集團實際上是由行政推動而實現的“物理結合”,難以產生真正的“化學反應”,集團內部在業務、技術、營銷、人員等方面的融合度、匹配度不夠。
2.集約化程度偏低,產品同質化,出版物“跟風”、“克隆”現象普遍,內容平庸、質量低下的圖書並不少見。甚至還有“偽書”欺騙讀者。
3.市場競爭力不夠強,與科技融合程度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少數出版集團負責人創新意識不夠.安於現狀、保守穩健、按部就班,尤其在已獲得了可觀經濟利潤的大型出版集團中表現突出.缺乏對業已成熟的業務流程、經營模式、技術平臺等進行改革的衝動,缺乏對新領域開拓的動力。
4.區域市場分割格局尚未打破,佈局結構和出版資源配置不合理.誠信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也制約著出版集團的繼續發展。區域市場分割實際上是地區利益分割的必然反映。
這些事實要求出版集團加強改革發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認清未來的發展方向.借鑒國內外成功的公司治理經驗,深入剖析目前的治理現狀和發展規律。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定位好今後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