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聯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聯合(economic unification)
目錄 |
經濟聯合是社會主義社會中,獨立核算、自主經營的經濟單位在生產和流通中所進行的直接結合。聯合的形式,有的是相同所有制行業、部門、地區企業之間的聯合;有的是在不同所有制之間,跨行業、部門、地區的企業之間的聯合。內容包括資金、技術、勞動力、工藝過程、燃料和原料供應、產品銷售、運輸等等。聯合的程度高低不同,有鬆散的聯合,有緊密的聯合。前者如訂立供銷協議,實行技術合作、來料加工或補償貿易。後者如組織經濟實體(公司)。從廣義上說,以中心城市為主體組織經濟區,是一種橫向經濟聯合;與外資舉辦合資企業,是對外的經濟聯合。
經濟聯合作為一種經營方式,在資本主義初期,就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發展過程,就是一種經濟聯合的發展過程。到了壟斷階段,經濟聯合發展更為迅速。壟斷組織從最初的短期價格協定,發展為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進而越出國界成為跨國公司。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化的大生產,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客觀上存在著經濟聯合的要求。但社會主義社會經濟聯合的性質,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不同。後者是自發地進行的,往往通過“大魚吃小魚”的方式實現,目的在於加強對勞動人民的剝削,以攫取最大的利潤。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聯合,是從生產發展和經濟合理的需要出發,在國家的計劃指導下形成的;企業參加經濟聯合,根據自願互利的原則,採取民主管理方式,目的是為了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在中國,經濟聯合的迅速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過30多年的經濟建設,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過去的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過分集中,企業成為政權機構的附屬物;地區、部門之間互相封鎖,切斷了企業之間橫向的內在經濟聯繫,影響商品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使之逐步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打破條塊、城鄉的分割,逐步地建立多渠道、少環節、開放式的商品流通市場;併在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之間開展競爭,這一切都推動企業朝著專業化和協作的方向前進,走向聯合化。尤其是1984年以來,橫向經濟聯合的發展和企業群體、企業集團的興起,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農業中,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大力推廣,以及鄉鎮企業大批涌現,農村商品經濟日益發展,多層次、多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已在農村發展起來。但目前中國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還不高,各部門、各地區的生產力發展還不平衡,組織經濟聯合只能從實際出發,由小到大,從低級到高級,循序前進。
經濟聯合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建設,起著重大的促進作用,主要是:
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實行經濟聯合能把分散的生產轉變為集中的大生產,密切企業之間橫向的內在經濟聯繫,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後的經營形式。這就使企業可以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做到充分利用人力、財力、物力,合理地組織產供銷。實行經濟聯合能夠促進人才、資金、技術、資源等各種生產要素合理的流動與重新組合,使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還能更快更好地採用新的技術,節約勞動,提高經濟效益(見社會主義經濟效益)。
有利於經濟的計劃管理 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不能建立在無數分散的小生產的基礎之上。經濟聯合能夠加快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溝通企業、部門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樣,就使國家能加強計劃管理,把精力放在管好國民經濟的主要方面,做好巨集觀經濟計劃的決策,抓好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同時,又能使企業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更好地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使企業和社會的經濟效益都能較快地提高。在中國,通過經濟聯合和合同制等辦法,把農民家庭或小組承包的經濟活動,同強大的全民所有制經濟掛起鉤來,有利於把農民的主要經濟活動更好地納入國家計劃軌道,使之成為整個國民經濟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
有利於促進生產關係的發展 在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條件下,經濟聯合的幾種情況,都能促進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這幾種情況是:①公有制經濟單位的聯合。它把原來比較小和分散的生產變為比較大和集中的生產,特別是在實行統一經營和管理時,實際上提高了公有化的程度。②公有制經濟單位與個體經濟和其他非社會主義經濟的聯合,有利於把個體經濟和其他非社會主義經濟的經營納入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軌道。③個體戶之間的聯合,會產生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