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內部效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內部效度(internalvalidity)

目錄

什麼是內部效度

  內部效度因變數自變數之間關係的確實性程度,是實驗結論的真實性。程度內部效度與研究結果解釋的唯一性有關,如果研究結果有且只有一種解釋,那麼該研究的內部效度就高;如果研究結果不止一種解釋時,該研究的內部效度就低。因此,研究過程中所有導致對結果有其它解釋的因素,都是對內部效度的威脅。比如,變數X的變化總是一貫地、明顯地伴有變數Y的變化,如能肯定變數X的變化是引起變數Y變化的直接原因,那麼這個研究就具有高內部效度。相反,任何其它可能引起變數Y變化的因素都是對其內部效度的威脅。

內部效度的影響因素[1]

主試因素

  期望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自驗寓言/畢馬龍效應

  說明主試的期待不同,對被試施加影響的方法也不同,被試受到的影響不同從而表現也有差別,期待是一種強有力的力量。

  光環效應/暈輪效應/馬太效應

  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定型效應,是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的心理現象

  首因效應近因效應

  ⑥觀察者偏見

  觀察者偏見:由於觀察者個人的動機和預期導致觀察的錯誤

  刻板效應和投射效應以及光環效應都屬於觀察者偏見,可見其範圍很廣,因為人們總是“看見”他們想看見的。

被試因素

  主要表現在要求特征,當然還有其他的。

  要求特征:被試通過對主試的語言行為和態度的察覺,判斷主試的實驗目的從而自覺不自覺得改變自己的反應

  對被試傳遞的實驗信息和線索成了決定被試行為的顯著因素,這樣的線索就是實驗情境中的要求特征

  常見的要求特征包括霍桑效應、評價憂慮、取悅研究者、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等。

  ①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被事當面臨新情境發現自己比較特別並正在被關註的時候,行為上會表現出高度的積極性

  ②評價憂慮/取悅研究者/羅密歐與朱麗葉現象

  評價憂慮:意識到自己正在被人觀察和評價,被試擔心自己的行為不能被別人認可而產生的憂慮的心理,從而導致行為異常。

  取悅研究者:在評價憂慮的基礎上,為了得到較好的評價而按照假象的主試的願望去表現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如平常一樣。

  羅密歐與朱麗葉現象:在探測到主試願望後產生逆反心理,故意改變自己的行為使主試的願望破滅。

  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被試認為某種無效刺激具有某種功能,從而有意無意中按照這種功能的結果來行為或者是表現出刺激有效的反應

  安慰劑效應相當於發生在被試身上的期望效應,都是人強烈意念的能動性的表現,是一種自我暗示

  亨利效應

  亨利效應:被事接受虛假的信息或其他刺激產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積極的態度,從而在反應上表現出異乎平常的正面效果

  亨利效應同樣相當於被試身上的期望效應。

  P.S.:

  在控制組實驗組設計中,由於實驗組被給予實驗處理,被試會較多產生安慰劑效應,而主試產生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操作組,被試由於未被重視,容易產生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或被激發鬥志而出現亨利效應。

歷史

  歷史(亦稱“經歷”)指在實驗過程中,與實驗變數同時發生,並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的特定時間。

  當出現這種情況是,研究者無法判斷實驗結果是由自變數引起還是由特定時間引起。

成熟或自然發展

  指在實驗過程中隨著時間的延續,被試身心發生變化,如變得較為成熟、疲倦、饑渴或對實驗喪失興趣等。

選擇

  實驗過程中由於沒有採用隨機化的方法來選擇被試和分配被試,造成實驗處理前被試的組與組之間在很多方面有差異性。

測驗

  研究者為了取得實驗前被試的初始狀態,對被試實施前測驗,而這種測驗可能會積極或消極地影響實驗處理實施後進行的測驗。

被試的亡失

  實驗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使較多被試中途退出或死亡,導致研究者因為樣本太小或組間被試不均衡無法對結果作出正確的解釋。

統計回歸

  統計回歸:也叫“向平均回歸”,經常在有匹配過程的實驗中出現,由於在實驗處理前選擇了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極端分數的被試,

  實驗處理後的後測驗分數有回歸到平均數的趨向,因為大多極端分數都含有較大的偶然因素。

  如果統計回歸導致實驗結果上的錯覺,則稱之為回歸假象。

  e.g.:我們有一個教育計劃準備用來提高非洲裔美國兒童的閱讀分數,因為通常非洲裔美國兒童的閱讀分數明顯比白人兒童低。現在有非洲裔和白人兩組美國兒童,為了讓實驗更準確,我們在年齡、性別以及初始閱讀成績等幾個唯獨上進行匹配。然後我們對兩組兒童都實施閱讀提高計劃,在結束後再次檢查閱讀分數。結果出人意料,非洲裔美國兒童在接受計劃後閱讀成績比以往更差,而白人兒童則有所提高。於是得出結論認為計劃只能幫助白人兒童但實際上損害了非洲裔美國兒童,儘管計劃是為後者設計的。

  通過思考相信你能看出這個結論不夠合理,而它正是回歸假象導致的。原因是,在最初的閱讀成績匹配的過程中,由於非洲裔美國兒童的分數總體都很低,只能選擇分數遠高於平均水平的非洲兒童和分數遠低於平均成績的白人學生這兩個極端組進行等組匹配。於是在重測時他們的分數都出現了向平均數回歸,錯誤的結論便由此產生。

儀器使用

  實驗過程中使用儀器不當或儀器失靈、測驗材料出現問題或主試身心發生變化。

交互作用

  在實驗設計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對變數進行精確控制,上述諸因素就會產生交互作用的效果。在諸因素的交互作用中,選擇與成熟之間的交互作用是最常見的。

內部效度的例子[2]

  一項研究要測量室溫與問題解決能力之間的關係。假定結果為:溫度上升時,被試成績有明顯下降。過程如下:將一組被試60人安排在20度的房間中,然後升溫至30度,再升至35度,每一溫度下都給出問題讓被試解決,並測量他們的成績。結果顯示:溫度上升時成績就下降。實驗結果很明確,但結果的解釋卻出現了不確定性,因為成績的下降可能是溫度上升引起的,也可能是被試在連續作業中產生的疲勞引起的,這兩種解釋使內部效度受到了威脅。而後研究者對實驗進行了改進:在每種溫度下使用一個獨立的被試組,以期排除疲勞因素的影響。首先將第一組20人安排在2O度條件下參加實驗,接著是第二組20人安排在30度條件下參加實驗,最後的一組20人安排在35度條件下參加實驗。結果仍顯示:溫度上升時成績下降。至此,除溫度外,被試的組間差異、各組間被試的個體差異也可能導致這一結果,這時也存在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解釋。儘管研究者可以宣稱問題解決的能力與溫度有關,但這種解釋的內部效度卻存在疑點,即內部效度不高。

  研究者想用溫度和問題解決能力間可能存在的因果關係來解釋假定結果,即溫度升高引起問題解決能力下降。就內部效度而言,需要考慮除溫度外,是否還有其它可能的因素引起被試問題解決能力的下降。初次實驗中存在的不可控因素導致瞭解釋的非唯一性,致使內部效度較低,改進後的實驗雖有的放矢,但仍使研究潛入了額外變數,造成了變數混淆。由此可見,任何伴隨自變數變化或實驗處理出現的額外變數都可能導致內部效度的下降,如被試差異、實驗者差異、環境差異、測量的順序效應等。要提高研究的內部效度,就要加強對額外變數的控制,防止除自變數以外的其它任何因素成為混淆因數。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朱瑩.實驗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13
  2. 李欣,石文典。 內部效度,外部效度及其關係[J]。 心理研究,2009,1: 9-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nonameh.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內部效度"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