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調節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信用調節論始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盛行於現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曲萊、凱恩斯、漢森、薩繆爾森。
該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可以通過貨幣信用政策去治理,主張通過擴張或收縮貨幣信用,控制社會的貨幣與信用的供給,干預經濟生活,調節經濟增長。
霍曲萊認為,經濟周期的變動,是由於信用的擴張或收縮造成的,信用的擴張與收縮,受制於現金餘存額的變動+控制經濟周期變動的方法,在於短期利率,信用調節的直接對象應當是商人,而不是生產者。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gd Keynes)認為,經濟危機和失業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其中包括消費需求不足和投資需求不足。信用中國 信用學院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以及存在靈活偏好。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的主要動機來自三個方面:交易動機,即企業或個人為了應付日常交易需要而產生的持有貨幣的需求,主要影響因素是收入規模,交易性貨幣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數L1 = f(Y)。預防動機,即企業或個人為了防止未來收入減少或支出增加等意外變化,需要保留一部分貨幣以備不測,一部分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持有的預防性貨幣餘額,它是收入的函數,可以併入交易性貨幣需求討論。信用中國 信用學院另一部分是具有伸縮性的預防性貨幣需求,它是利率的函數,可以併入下麵的投機性貨幣需求討論。投機動機,即企業或個人為了應付未來利率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持有貨幣的需求,並隨利率的變化而變化,是利率水平的減函數L2 = f(r)。總的貨幣需求為L,是各種貨幣需求的總和,即L = Ll + L2 = f(Y) + f(r)。
據此,凱恩斯提出了很有影響的政策主張,即國家可以在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促使企業家擴大投資.增加就業和產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不會對價格產生較大衝擊,信用中國 信用學院產出擴大反而會給物價的穩定提供保證。
漢森提出了補償性的金融政策,即在經濟衰退時期,擴大信貸規模,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反之,在經濟繁榮時期,縮小信貸規模,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這種補償性的金融政策由中央銀行來制定、貫徹和執行。
保羅·薩繆爾森主要是強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在巨集觀經濟調節中盼作用,主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必須協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