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產學研用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產學研用

  產學研用是一種合作系統工程,字面意思就是生產、學習、科學研究、實踐運用的系統合作。

  從學校方面講,產學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產學研結合”和“產學研用結合”,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後者進一步強調了應用和用戶,突出了產學研結合必須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用”,主要指“應用”和“用戶”。“用”是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戶直接參与產學研合作,不僅能夠減少技術創新的盲目性,縮短新產品研究開發到進入市場的周期,而且能夠有效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和成本。產學研結合的本質,是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的結合。中國產學研結合走過的道路表明,要使產學研結合真正取得成效,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我國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和高速鐵路系統的成功開發,都是走的“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路子。

產學研用的三大突破

  為了大力推進“產學研用”合作的創新國策,必須努力實現體制機制、合作模式、創新人才培養三大突破。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其不僅能夠加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而且將實現我國比較優勢的革命性轉移和升級,即從單純依靠低成本和廉價勞動力,轉向由巨大產學研資源整合、凝煉而形成的創新力。當前,產業結構轉型面臨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人才不足兩大困境,關鍵問題是沒有形成產學研用的合作創新體系。

產學研用的合作模式

  突破產學研用合作模式障礙,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打造多元化合作模式

  科學有效的合作模式是推進產學研用結合的基本保障,是各參與主體實現共同發展的載體。從校辦企業到合作開發,到大學科技園,再到興辦各類研究院,可以說,產學研合作的二十年,就是在合作模式上進行不斷創新的二十年。

  1.探索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產學研用合作模式

  一個時期以來,依托傳統合作模式,我國產學研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績,高校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但不容迴避的是,當前我國擁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還非常少,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附加值還比較低,包括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內的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還處在較低的水平。無論是對於一個國家,還是一個產業,核心技術即意味著核心競爭力,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反之,不擁有核心技術,規模越大,則風險可能也越大。以太陽能和風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在於傳統產學研合作模式未能完全激發出各參與主體的最大活力,高校的科技創新力還沒能與產業界的需求有效對接。

  分析傳統產學研合作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在形式上,“年度性”和“單個項目制”的合作方式還比較普遍;在促進合作的驅動力上,短期利益驅動還占據主導地位,面向未來戰略新興產業的合作還比較少;在合作主體上,嫌“貧”愛“富”、抓“大”放“小”的現象頗為多見,大量中小型企業還沒有從產學研合作中受益,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的推動作用也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已進入關鍵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探索適應當前經濟發展需要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推進高校科技創新與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這一重大需求的有效對接,成為擺在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面前的緊迫任務。

  2.將國家重大需求作為推進產學研用結合的源動力

  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業為主體,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從“產學研結合”到“產學研用結合”,一字之差,從根本上明晰了產學研合作的本質,為破解科技與經濟脫節這一長期困擾我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問題指明瞭方向。事實上,回顧我國產學研合作的成功案例,從中南大學的“高性能航空制動材料製備技術”,到華中科技大學的“數控技術”,到上海交通大學的“離子膜技術”,其成功之因,無不在於瞄準了國家的重大需求,將國家重大需求作為推進產學研用結合的源動力,將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不同需求作為創新產學研用合作模式的基本依據。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我國中長期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其中“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分別對應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三大類科技需求。對於研究型大學而言,重點跨越,就是指要基於自身學科特點,在追蹤國際學術前沿的同時,善於面向核心產業、重點企業的現實需求,實現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必須要系統集成,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展產學研戰略聯盟,實現“抱團創新”。支撐發展,就是指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面向中小型企業,著力突破重大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引領未來,就是著眼長遠,搶占未來科技創新制高點,通過新技術的關鍵性突破,催生新的產品,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

  3.傾力打造多元化產學研用合作模式

  上海交通大學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通過體制創新,積極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產學研用合作模式。

  一是發揮多學科優勢,與大型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這一合作模式是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基地建設等在內的全方位合作。學校已經與寶鋼中海油、中廣核、中海運、中航商發、中國電信等20多家國有大企業集團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係,在關鍵技術研發、創新人才培養等各方面開展廣泛合作。

  二是依托學校優勢學科,與行業龍頭企業建立聯合研發實體。由合作企業提出問題,並提供研發資金,與學校聯合成立研發平臺,共同組建研發團隊。已經與國家電網上海電氣新奧集團、華銳風電等多家大型企業分別建立了面向新能源技術的聯合研發中心,與中國商飛建立了面向大飛機工程研發的聯合研發中心,與中海油建立了面向深水工程技術和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發的技術研究中心等。

  三是面向未來新興技術,成立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經過歷時五年的調研論證,學校與上海市、閔行區合作共建上海紫竹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產研院)。上海產研院獨立事業法人的屬性便於整合政府、大學、產業界以及金融界等多個方面的資源,實現產學研用合作的可持續發展。上海產研院致力於“企業想做而做不成、風投想投而不敢投、政府想乾而沒法乾”的技術研發與服務,通過加強前瞻性技術研發,引領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建成集知識、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

  四是面向中小企業發展需求,建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中小企業具有旺盛的創新動力和活力,但是普遍缺乏創新資源和配套能力。學校整合校內相關學科力量,成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引入市場機制,突破傳統的技術轉讓模式,為中小企業提供定向的針對性的服務。學校的“技術轉移服務中心”受到中小企業的普遍歡迎,同時也確保了科研工作的市場價值。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學研用"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