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文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德魯克文集》(The Essential Drucker),也譯為《德魯克精華》
目錄 |
《德魯克文集》由三本書組成:《個人的管理》、《組織的管理》和《社會的管理》、由日本長期擔任德魯克著作日文翻譯的篤男植田先生選編,選編的內容均為德魯克所有著作中,特別是近10 年來的新著中的精華。《德魯克文集》論述內容全面,它系統地濃縮了德魯克先生的管理思想,可謂“三葉乃盡知秋”,因此得到了德魯克先生本人的首肯及褒揚。《德魯克文集》在日本推出後,立即成為該國當時的管理學暢銷書之一。
如何使管理井然有序,並使管理人員富有成效,這兩項開發任務是60年來作者一直為之努力的兩大工作重點。實際上,作者之所以得到人們廣泛認可的原因就是因為作者對管理的實踐方法和職業經理人的素質進行了深入的闡述。作者希望這套叢書對中國的管理人員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並能為他們在今後的10年裡履行各項重大任務助上一臂之力。
彼得·德魯克——現代管理之父、“大師中的大師”。
德魯克與1909年生於奧匈帝國的維也納,祖籍為荷蘭。德魯克家族的先人在17世紀時從事書籍出版工作。德魯克的父親為奧國負責文化事務的官員。母親是率先學習醫學的婦女之一。德魯克從小生長在富於文化的環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自傳體小說《旁觀者》對其成長歷程作了詳細而生動的描述。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界是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師。他1909年生於維也納,1937年移居美國,終身以教書、著書和咨詢為業。德魯克一生共著書39本,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30餘篇,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他文風清晰練達,對許多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見解。傑克·韋爾奇、比爾·蓋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響。德魯克一生筆耕不輟,年逾九旬還創作了這本《德魯剋日志》,無怪乎《紐約時報》贊譽他為“當代最具啟發性的思想家”。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加州家中逝世,享年95歲。
尊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德魯克,是這個時代最出色的管理學者。他曾發誓:“如果我能活到80歲,我要寫到80歲”
這是一部複雜的作品,它融會了德魯克在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高度智慧。這是一部現實的作品,它是對當時正在興起的工業社會的一個全面、獨特、深刻的剖析,最為重要的是,它不僅給出問題,還給出答案的關鍵要點。這是一部預言式的作品,正如作畫者在序和後記中提到的那樣,本書中揭示的很多重要趨勢和思想都在短短和十幾年中變成了現實。這是一部影響重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樣,這部作品在日本曾經產生過極其重大的影響。這是一部還需要繼續挖掘的作品,這是一個巨大的思想寶庫,畢竟,它融入了德魯克多層面的智慧,也許,它思想的一鱗半爪,對我們來說卻可能是開啟一個新的想法的金鑰匙。本文集由三本書組成:《個人的管理》、《組織的管理》和《社會的管理》、由日本長期擔任德魯克著作日文翻譯的篤男植田先生選編,選編的內容均為德魯克所有著作中,特別是近10年來的新著中的精華。本文集論述內容全面,它系統地濃縮了德魯克先生的管理思想,可謂“三葉乃盡知秋”,因此得到了德魯克先生本人的首肯及褒揚。本文集在日本推出後,立即成為該國當時的管理學暢銷書之一。
- 目錄
- 中譯本序
- 導言
- 第一篇 社會巨變
- 第一章 從資本主義到知識社會
- 變革
- 知識的應用
- 知識的新內涵
- 工業革命
- 生產率革命
- 管理革命
- 何為管理
- 從一般知識到專門知識
- 第二章 知識勞動者——最重要的資產
- 打破穩定的組織
- 組織的社會責任
- 組織業績
- 作為最重要資產的知識勞動者
- 前所未有的組織社會
- 第二篇 知識勞動者的生產率
- 第三章 知識勞動生產率
- 資本與技術無法替代知識
- 任務是什麼
- “一心一用”
- 知識勞動的種類
- 合作
- 學習與傳授
- 第四章 學會發揮效能
- 為什麼需要效能
- 誰是決策者
- 決策者面對的現實
- 效能的保證
- 效能能否後天學到
- 第五章 註重貢獻
- 自我承諾
- 知識的貢獻
- 正確的人際關係
- 第三篇 自我管理
- 第六章 彼得·德魯克的七次經.歷
- 目標與願景——威爾第的話
- “上帝能夠看到神像的背面”——菲迪亞斯如是說
- 繼續學習——一名新聞記者的決心
- 回顧總結——主編的倡導
- “在新的職位上應該做些什麼”——資深合伙人的告誡
- 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耶穌會會士與加爾文會會士的發明
- “憑什麼不被世人忘記”——熊彼特如是說
- 學而知之
- 個人對自己的責任
- 第七章 瞭解自己的長處和價值現
- 自己的長處在哪方面
- 自己是怎樣取得績效的
- 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
- 自己的職業歸宿在哪裡
- 第八章 掌握自己的時間
- 時間需求
- 時間問題的診斷
- 時間管理
- 消除浪費時間的因素
- 整合“可酌情支配”的時間
- 第九章 專心致志
- 捨棄過去
- 輕重緩急
- 膽識
- 第四篇 專業人士的若幹基本準則
- 第十章 有效決策
- 決策過程的組成要素
- 四種事件
- 關於決策的具體要求
- 什麼是正確的妥協
- 實施決策
- 反饋
- 從征求意見,而不是從查明事實開始
- 考慮不同的意見
- 決策是否確實必不可少
- 第十一章 卓有成效的溝通
- 溝通與信息傳遞
- 下向溝通與上向溝通
- 目標管理
- 第十二章 信息與組織
- 平扁型組織
- 靈活性與多樣性
- 自律與職責
- 第十三章 領導工作
- 不需要“感召力”
- 使命、責任與贏得信任
- 第十四章 變長處為成效
- 根據各人的長處來安置成員
- 組織目標
- 如何“管理”上司
- 第十五章 創新原則
- 創新實踐
- 五“要”
- 三“不要”
- 成功創新的三個條件
- 保守的創新者
- 第五篇 個人成長
- 第十六章 你的後半生
- 關於後半生問題的三種回答
- 個人革命
- 發達國家的社會變革
- 第十七章 受過教育的人
- 知識社會的核心
- 知識社會與組織社會
- 技能與受過教育的人
- 構築通向一般知識的專業知識之路
- 第十八章 專業人士的個人成長
- 責任是關鍵
- 是否該辭職
- 做好正確的事
- 自我更新
- 憑什麼不被世人忘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任何一個國家中的最大群體都是農民。
80年之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夕,人們認為,除了北美之外,所有的發達國家毫無疑問都將日益變得不能養活自己,並將日益不得不依賴於從非工業化和非發達的地區進口食品。
今天,在主要的自由市場發達國家中,惟有日本大量地進口食品(即便日本也並不一定要這樣做,糧食生產之所以成為日本的弱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已過時的稻米補助政策的結果,這種政策妨礙了日本發展現代的高效農業)。其他所有的自由市場發達國家儘管其城市人口增長迅猛,卻都已成為剩餘食品的生產者。在這些國家中,食品的總產量在今天都已許多倍於80年前的食品總產量,而在美國,目前的食品總產量已是80年前的8~10倍。
然而,在包括日本在內的所有自由市場發達國家中,農民在今天至多只占人口和勞動力的5%,也就是說,只有80年前農民的10%。
1900年左右,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的人口和勞動力的第二大群體都是家傭。像農民一樣,家傭也被認為是一種“自然法則”。1910年,英國的人口普查統計將“中下階級”定義為能雇用3人以下佣人的家庭。在整個19世紀,當農民在人口和勞動力中的比例都在穩步下降的同時,家傭的絕對數量和人口百分比卻在穩步上升,這種傾向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在80年之後,家傭在發達國家中實際上已經消失。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出生的人,亦即至今不到50歲的人,除了在舞臺上或在老電影中,幾乎無人見過家傭。
過去,農民和家傭不僅是最龐大的社會群體,而且也是最古老的社會群體。千百年來,他們一起構成了經濟與社會的基礎,構成了“文明”的全部基礎。
hao de shu yao duo 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