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银行重组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银行业的重组)

目录

银行业重组的概念

  银行业的重组包括银行合并、银行联合和银行并购(兼并和收购的统称)三种方式,它们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其中,银行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通过签订协议,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将资产合为一体,组建一家新银行的行为;银行联合是指没有资本关联的两家或多家银行联合,联合后仍保持独立的实体地位,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发展战略性合作关系;银行兼并是指一家银行通过现金收购或控股的方式,吸收合并另一家或多家银行,并承继其原有的资产和债权债务,被兼并方的法人地位不复存在;银行收购是指一家银行取得另一家或多家银行全部或部分的控制权经营权,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被收购方的法人地位可能继续存在,也可能不复存在。

银行业重组的基本理论

  银行业重组理论是世界各国银行业重组实践的结晶,主要研究银行业重组的成因以及效益问题,包括市场势力理论效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金融博弈理论金融监管理论

  1.市场势力理论

  市场势力理论(Market Power)源于经济学的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通过重组可以减少竞争对手,从而能相应增强自身对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并增加银行长期获利的机会。在金融国际化、自由化进程日新月异,外资银行冲击强烈的情况下,银行之间往往会通过合并的方式组成大型银行集团,以巩固和强化竞争力。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扩大银行规模会增强银行实力。银行重组不仅仅是市场份额增加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大市场份额,最终导致某种形式的合谋和垄断,产生巨大的竞争优势,增加长期获利的机会。

  一般来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金融机构通过重组可以增强市场势力:(1)金融需求下降,服务供给过剩;(2)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使国际竞争变得更为激烈;(3)法律变得格外严格,使包括合谋在内的金融机构间的多种联系非法化。

  一方面,银行合并实现了规模经济,有可能增加社会福利;另一方面,银行合并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也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要判断合并对社会影响的好坏,必须看合并后社会净福利的增减情况。然而,在当今西方各国银行合并浪潮盛行的情况下,新的理论观点认为合并不仅不会形成垄断价格,反而由于内部化后交易费用的节约而导致价格下跌,进而带来消费者与社会净福利的增加。因此,各国都鼓励银行之间进行重组。

  2.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Efficiency Theory)认为银行重组活动不仅能使参与重组的双方提高其经营效率和经营绩效,而且也能给社会收益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这些效率和收益的提高,主要是通过重组促进管理层改善经营和实现某种形式的业务合作而获得的。银行重组的具体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作效益,即通过强强联手,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消除业务重叠以降低经营成本,实现1+1>2的效应;二是规模效益,即通过经营规模(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和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经营成本的下降,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效率理论的目标主要是为了鼓励银行之间的重组,具体包括规模经济理论效率差异化理论价值低估理论

  (1)规模经济理论

  所谓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之间的变动关系。

  与一般的工商企业相比,银行的规模经济更容易形成。银行规模经济的形成既不受社会对产品总需求数量的限制,也不受社会对产品规格、款式等不同偏好的约束。同时,作为银行主要经营对象的货币和资本具有同质性,这就决定了银行具有无限拓展的空间。一般来说,银行规模越大,覆盖面越广,所有债权人同时提款的可能性越低。因此,银行的准备金率就可以下降,银行存款的派生效益也就越大,从而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银行规模扩大还可以提高其信用等级,促进银行效益的提升。

  (2)效率差异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银行重组的原因在于参与重组双方的管理效率不一致。如果A银行的管理效率优于B银行,且其拥有的资金超过日常的贷款需求,那么在其规模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并购重组管理效率较低的B银行就可以使其剩余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与此同时,B银行的管理水平也能够得到提高。这样,A、B两家银行都能够因资金的有效结合而提高收益,即1+1>2。由于管理上的合作效应实现后整个社会的效率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因此该理论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管理合作”理论。

  (3)价值低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并购重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目标银行的市场价值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反映出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时,并购重组活动才能发生。

  托宾以比率Q来表示银行重组发生的可能性,其中Q=股票市值/资产的重置成本。当Q>1时,形成并购的可能性小;当Q<1时,形成并购的可能性大。

  在银行业的并购中,只有上市银行才能实现这种收购。未上市的银行只能在场外收购重组,其价值不通过证券市场,而是通过一般市场的价值规律来体现。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在技术条件、股票价格变动频繁时,并购活动会增多。

  3.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又称内部化理论,它揭示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即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运用价格机制成本,主要包括为获取交易对象而支付的信息费用,为谈判、签约而支付的签约费用和为监督执行合约而支付的履约费用。该理论认为市场运作的复杂性会导致交易完成要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而重组可以使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

  威廉姆森指出,机会主义行为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发生的频率对交易成本都有影响,它们的相互影响会使市场运作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完成交易要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为节约交易费用,可以采用新的交易形式,即通过企业之间的重组把原来的市场交易转变为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过程,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银行虽然可以通过重组来节约交易费用,但也不能无限扩张,因为组织银行内部活动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费用,即组织费用。随着重组的进一步进行,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费用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当降低交易费用与扩大规模所增加的内部监督、内部管理的边际成本相等时,银行就不会再扩大规模,否则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所以,交易费用理论认为银行重组的边际条件,是银行边际交易费用的节约额等于边际组织费用的增加额。

  4.金融博弈理论

  金融博弈论(Game Theory)是利用博弈论方法分析金融博弈论题。博弈理论主要研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决策参与者的理性决策行为及其决策均衡的理论。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博弈均衡

  银行之间的联盟与合作是一种合作博弈,它是在银行双方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协议而形成的一个博弈,其优势在于程序简单迅速,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合作博弈中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容易导致合作双方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从而打破均衡。

  银行间的并购属于一种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非合作博弈动态均衡。在由美、日、欧等少数银行垄断的世界金融格局中,寡头银行之间总是长期处于“竞争—协调—再竞争”的均衡博弈中,短期的合作博弈总被长期的竞争所打破。因为,首先打破合作均衡的总能从中获得较大的利益。金融博弈论者认为,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先行者具有先发优势,先发优势在竞争中获得的利润要远大于追随者;而且,先发优势有利于先行者增大其在新一轮的谈判、协调中的力量和地位,能进一步提高效益和增加竞争力。从实际情况看,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结构大调整中,银行间的竞争与并购总是多于银行间的合作,其目的就是要在激烈的世界金融竞争博弈中抢占先机,主导市场。

  5.金融监管理论

  金融监管理论又称分子与分母对策理论。《巴塞尔协议》对世界各国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规定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银行其资本比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能少于4%。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一些银行往往通过重组来压缩资产规模和增加资本,从而提高自有资本比率。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计算方法,衡量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银行的资本比率的公式是:

  一级资本比率=核心资本/风险资产×100%=核心资本/(资产×风险权重)×100%

  总风险资本比率=总资本/风险资产×100%=总资本/(资产×风险权重)×100%

  所谓分子对策就是扩展银行的核心资本,同时利用其附属资本使总资本迅速扩张。所谓分母对策就是充分利用负债,降低资产总额,优化风险资本结构,降低风险权重。

银行重组的主要措施

  银行重组的措施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财务重组,其目的是改善银行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负债结构和损益表所反映的损益状况。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增加资本,如对银行进行注资;减少债务;提高资产价值,如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将不良资产以较高的价格进行转让;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提高利差来增加利息收入,从而增加资本。

  二是经营重组。经营重组的关键是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即通过将银行的控制权转移给有足够的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来加强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为此经营重组经常包括以下措施:银行所有权结构的转换,银行经理人员的变动,银行内部激励制度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变革,银行经营战略和业务的调整,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技术和资金管理技术的提高等等。

  进行财务重组仅仅是解决银行问题的第一步,其更重要的是对银行进行经营重组,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如果对银行的重组仅仅停留在财务重组的层面上,那么银行经营状况的好转只是暂时的现象,一段时间以后银行就又会陷入困境。因此对银行的重组应当彻底,银行的经营重组是银行重组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银行的财务重组和经营重组又互为基础,只有经过财务重组,才能够为银行的提高其盈利能力提供条件,为银行的经营重组提供空间;而没有经营重组,进行的财务重组只不过是为低效金融机构提供了继续制造坏帐的能力,过一段时间,银行危机仍然会爆发,并且以更大的规模爆发。

  因此,必须注意把握银行业的经济重组、财务重组和利率市场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来讲,由于其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的坏帐,所以在对其进行财务重组之前,应当首先进行经营重组,加强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财务重组的效果。只有进行了经营重组、财务重组之后,才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只有这样,利率市场化才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否则,利率市场化只能导致银行坏帐的加速增加和金融风险的积聚。

银行重组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银行重组过程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银行的坏帐损失由谁承担的问题。一般来说,银行的坏帐应当由银行原有的所有者进行承担,即用原有银行的资本金进行抵减,这是一般破产的原理。但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在进行银行重组是一般都资不抵债,因此必须由除了原银行所有者之外的第三方对承担坏帐损失,这种情况下,由政府和存款人来共同承担损失就是必然的选择。

  第二个问题就是提高银行资本金的方式。一般说来,对银行注入资本金最常见的方式是政府向银行注入政府债券,即政府以债券购买银行的股权,银行的资本增加后,用于冲销银行的不良贷款。另一种方式是政府向银行注入现金。向银行注入债券和注入现金的最大区别是,注入现金意味着政府立即承担银行的坏帐损失,而注入债券则可以把政府必须承担的损失分摊到未来若干年。一般说来,注入现金还是注入债券受到政府预算情况的制约,如果政府存在大量的财政赤字,那么一般政府会选择注入债券的方式来增加银行的资本金。

  上述两种方式都是在发生银行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对增加银行资本金的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在利率市场化之前,还可以有第三种增加银行资本金的方式,即将银行上市来来增加银行的股本。对于利率市场化之前,没有发生银行危机的情况下,将银行上市来筹集资本金是较好的一种选择,这一方面可以增加银行的资本金,并建立银行经常性地补充资本金的筹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上市,在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内部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结构,从而实现银行的经营重组;此外,通过银行上市,可以加强股东对银行经营管理行为的制约;最后,上市要求银行必须承担一定的信息披露义务,这可以加大银行经营的外在压力。

  但是,银行上市能够为银行带来大量的资本金,从而极大地增加了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而一般来讲,银行内部的经营重组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原有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下,银行上市带来的信贷能力的扩张会加大银行的不良资产,从而会对经济造成新的金融风险。因此,在银行上市的问题上,应当是先加强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内部激励结构和风险控制制度。另一方面,从宏观层次上来讲,银行的上市会给导致的银行信贷能力的大幅增长,会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冲击,因此货币监管当局应当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对银行的信贷能力进行抵减操作,防止经济过热

  此外,作为银行财务重组的一种形式,银行上市仍然应当遵循先对银行进行经营重组,再财务重组的原则。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将银行上市作为对银行改制的一个契机,希望一次推动银行内部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当局就必须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同时加大银行内部经营管理能力和各项制度的建设速度。

  第三个问题就是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对银行的重组必然要求对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处理。一般说来,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

  所谓集中式,就是专门成立处理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其优点是(1)具有规模经济,将破产集中到一个机构进行处置便于发挥该机构的技术和资源优势;(2)便于资产组合,实现资产证券化;(3)便于所有权集中,以对债务人企业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4)隔断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从而有利于贷款清收,同时有利于银行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当经济中存在的银行债务问题范围小,程度深,并且缺乏资本市场和完备的法律环境时,就应该采取集中式的处理方式。

  所谓分散式的资产处理方式,主要是指各银行的不良资产留在各银行内部,由各银行自行进行处理。分散式的处理方式有以下的优点:(1)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具有信息优势;(2)将不良资产留在银行内部,有可能促使银行更加积极地进行贷款回收,并采取更加审慎的贷款准则和监督程序,以避免将来的损失;(3)在重组过程中,银行可以酌情提供融资便利。分散式的资产处理方式可以有利于在银行和企业之间达成和解协议,从而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破产。但是分散式的不良资产处理方式要求银行内部具有健全的银行内部激励机制和内控制度,从而能够提供处理不良资产的有效激励。如果银行内部没有有效的激励制度和内控制度,那么运用分散的不良资产处理方式的结果就会是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理速度缓慢,从而没有达到清理不良资产的目的,甚至于运用其内部的信息优势,扩大不良的范围,并将优质资产转移出银行。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Vulture,Cabbage,鲈鱼,Yixi,泡芙小姐,Gaoshan2013,寒曦,Li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银行重组"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