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科技服务业是通过市场机制为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专业服务的产业。它是现代服务业核心内容之一。这里所说的科技服务业与作为统计概念的科技服务业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由科技服务企业或企业性质的服务机构构成,这些企业、机构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在市场中自由竞争和自由交换,从而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后者既包括市场机制的服务企业,也包括非市场机制的公共服务事业机构,如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气象、地震、海洋、测绘、地质勘察等公益性研究机构。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服务业主要是指科技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等内容开展服务,比较常见的实体有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这些中介机构简单地说是两类:一类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一类是创业服务机构。
随着传统科技服务行业的转制提升与新兴科技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科技服务业在扶持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辐射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等方面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性产业。
科技服务业从性质上说,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投入主要不是物质资本,而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它的生产过程是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的,不产生有害物质;它的产出位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很高的附加值。这种“三高一低”(高人力资源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和低碳)的新业态,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
科技服务业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科技服务业具有极强的辐射性。它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又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与生产融合。科技服务业与农业融合,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知识化程度,形成了创意农业、研发农业等。科技服务与制造业融合,促成了服务式制造和分布式制造等的发展,2010年全球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20%以上。科技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促成了现代(高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发达国家高端服务业已占GDP50%左右,特大城市高端服务业已占GDP 60%以上,北京高端服务业也约占GDP的40%。
放眼全球,由于科技服务业的巨大引领能力与辐射带动作用,科技服务业目前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兴经济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积极采取税收优惠、直接财政援助等措施,推动大学、研究机构等提供研发、设计服务,以及知识产权、创业孵化服务等。1996—2004年间美国研发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9%;1990—2001年间加拿大研发服务业进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1996—2001年间英国研发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6.8%。
我国传统制造业体量大、中小企业多、技术落后、生产方式粗放,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主要通过科技服务业;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创新的技术源也主要靠科技服务业;新兴产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但技术仍处中低端,除了靠企业独立研发外,科技服务业也是重要支撑。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大量科技服务活动从传统生产与科研活动中独立出来,催生了两类新兴科技服务产业:一类是创新性科技服务业;一类是基础性科技服务业。
创新性科技服务业是指把研发、设计等活动作为服务内容的产业。一方面,创新活动从科研活动中分化出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及其科研人员)面向市场建立专门的研发或设计服务企业(也称之为新型研发组织),提供创新服务。另一方面,研发和设计业务逐步从生产企业中独立出来,成为企业法人,专门从事市场化的研发、设计服务。如重庆重型汽车研究所自2001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开始,在整车、动力总成、电子系统、新材料、电动汽车、燃气汽车等领域,面向市场开展技术研发、创意设计、样品验证、测试评价和质量检验等专业服务,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整体变更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实现了从科研院所到上市公司的蜕变。再如,新药临床研究等活动从制药企业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市场容量达400亿美元的全球医药临床试验研究服务行业,成就了一批世界级的医药外包服务企业。
基础性科技服务业是指为生产提供基础技术服务的产业。这些技术服务包括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服务,生产信息、咨询等专业服务,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认可服务等。这些服务原来大部分位于企业内部,是企业的自我服务,现在则从企业内部分化出来形成独立业态。如(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以临床和病理检测服务为主营业务方向,客户遍布世界许多地区。(深圳)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工业品检测、消费品检测、贸易保障及生命科学四大领域,为全球大量客户提供便捷的检测服务。节能改造、认证认可等服务也发展较快,2011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1250.26亿元,截至2012年2月备案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达到2339家;截至2012年4月底,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累计认可各类认证机构128家,这些机构颁发的各类认证证书数量达60多万份。
科技服务手段多样,服务平台日趋完善。我国各科技服务业聚集区内现普遍拥有科技产业园区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综合性创新支持与服务机构,以及各种专业性和专门性的科技服务机构,这些都有利于较快地发展并顺利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政府主导,政策扶持。近年来,政府更加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积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增加相关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而且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制定了全面的实施计划。同时积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如开展金融创新、设立“科技小巨人”“天使资金”等鼓励举措。鼓励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和银行贷款等多项金融措施跟进支持,特别是鼓励中小型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集聚效应不够突出,产业链有待完善。现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中心城区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规模较小,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善,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往往会形成个别企业或以某项技术带头,但不能形成相互扶持的产业链,影响科学技术的传播。此外中心城区周边的产业园区在规划和企业入驻时又出现行业布局不集中,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等。这些都将导致科技服务业关联带动能力差,服务效率不高,产业集群发展受限等问题。
科技服务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当前由于缺乏统一的资质认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所以应重视科技服务业的高智力、高技术的特殊性,力争早日实现科技服务从业人员规范认证的同时,对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为高层科技人才提供广阔自由的研发空间。
打造品牌性科技园区,提升科技服务聚集资源能力。
从总体角度来看,应该重点打造“十二五”现代科技服务业布局规划中的重点建设区域,以此来提升科技服务业的竞争力,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例如北京的中关村、天津的滨海新区、上海的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利用其地区产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品牌科技服务园区,吸引一批国家级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入住,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高技术企业集群,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下基础。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科技服务业人才素质。
科技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将科研机构与高校作为培训的重要依托,引入并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依照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例如,可以以某个名牌大学下属的研究院为依托,加强其与企业相契合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同时加强双向沟通与合作,大力倡导“点对点、点对面”的科技助推型关系,提高高科技产品成果的转化率,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多类型人才,以此类方法提高科技研发型企业落户率。
行业协会肩负着其行业内部的协调沟通、统计监督等重大事宜的解决,它对行业内各企业起到表率与桥梁的作用。因此,我国科技服务业要想得到快速且健康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建设各行业协会,促使行业统计体系的整体构造的改善,从而增加榜样企业的构建,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规范的行业协会能对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可以帮助企业之间进行可靠的信息双向沟通,这有助于提高行业运行的合法性和维护企业之间的竞争公平性。行业协会的统计监督、资格认证等相关职责还可以协助政府相关部门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业的信息网络,提高政府相关决策效率,促进科技服务业研究有序进行。
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财务类政策支持包括三方面:首先,政府在财政上鼓励新兴科技服务企业的发展,可以扩大科技发展金和科技风险金的扶持对象范围,在税收上适当减轻新兴科技服务业和相关从业人员的负担。其次,政府应尝试建立起一种多元的科技服务业投资运作模式,引导健康的民间金融资金参与到科技服务业的运作需要当中去,减小资金链缺乏而导致研究活动失败的风险。最后,由于中小型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政府还应该就中小型科技服务业企业提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完善相关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