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梯度推移理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梯度推移理论自1982年提出以来,一直强调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经济、技术的梯度,忽视了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社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度、文化等不同而形成的梯度。这种传统的梯度推移理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对突破经济发展长期受均衡发展观的制约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但也已经不能充分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实践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李国平等(2002)拓展了传统的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开创了广义梯度推移理论,这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人力、生态和制度为梯度子系统而构成的内部结构关系复杂的巨型系统。这个时候梯度推移理论的论域已经拓展到自然、经济、社会、人力、生态和制度的各个层面。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强调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经济、技术梯度,而忽视了区际和区内社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度、文化等差异形成的梯度。基于这一认识,李国平等提出了“广义梯度推移理论”。
广义梯度概念的内涵可用公式表述为:
gradΦ=dΦ/dS
其中,gradΦ表示区域梯度水平;分子dΦ表示梯度的硬性或软性指标,主要指区域间在自然资源、制度、GDP、科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状况、人口密度等方面的梯度分布;dS表示经济距离,经济距离即指由于制度、交通、通讯基础等设施改善而使人们产生的心里距离,随着交通通讯业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经济距离会缩短,促进交易成本的下降。
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强调区域间梯度分布的多样性,认为梯度分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等客观事物的梯度分布,二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布,三是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梯度分布。三种梯度分布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物质和能量的梯度分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与前提;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在各区域间的梯度分布,是人类在此基础与条件下自主活动的人文结果;生态环境状况的梯度分布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的自然结果。三种意义上的梯度分布在同一区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一个资源富集区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经济社会发达区域,一个经济发达区域不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只有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才可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高梯度区域。
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1]
- 1.区域梯度分布评价
李国平等(2004)从资源、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五大方面设计了一套描述区域梯度分布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根据广义梯度分布评价指标体系,可构建区域梯度水平评价模型:
Zj = / sumaiXij
其中,Zj为区域j的梯度分布综合指数,ai为i指标的权重,Xij为j区域i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区域梯度分布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四级指标 |
---|---|---|---|
区域梯度分布综合指数 | 自然资源梯度分布 | 土地资源保障程度 | 人均土地面积 |
土地资源利用程度 | 人均耕地面积 | ||
水资源保障程度 | 人均水资源总量 | ||
常规能源资源保障程度 | 人均常规能源资源占有量 | ||
经济发展梯度分布 | 经济发展水平 | 人均GDP | |
经济实力 | 人均财政收入 | ||
产业结构 | 非农产业比重 | ||
经济外向度 | 地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 ||
经济密度 | GDP总量/土地面积 | ||
社会发展梯度分布 | 生活水平 | 恩格尔系数 | |
医疗水平 | 人均病床位数 | ||
居住水平 | 人均住房面积 | ||
城市化水平 | 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
就业水平 | 就业率 | ||
文化发展梯度分布 | 文化水平 | 文盲率 | |
教育水平 | 高中以上学历人员比重 | ||
科技水平 | 地区科技人员比重 | ||
教育投入水平 | 教育经费 | ||
科技投入水平 | 科技经费 | ||
生态环境梯度分布 | 森林保障程度 | 森林覆盖率 | |
绿化水平 | 绿化覆盖率 | ||
废气处理能力 | 废气处理=废气处理量/废气排放量 | ||
废水处理能力 | 废水处理率=废水处理量/废水排放量 | ||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能力 | 固体废物处理能力=废物处理量/废物排放量 |
- 2.区域梯度推移粘性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高梯度区域的产业总是在不停地向低梯度区域转移,但实际情况并不总是如此。李国平等(2005)通过研究发现,区域梯度推移粘性的存在是导致梯度推移不能循序推进的重要原因。所谓梯度推移粘性,是指在区域梯度推移过程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诸多因素产生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区域环境的区位差异和区位引力场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梯度推移不能循序进行,从而出现粘性。
导致梯度推移粘性的因素主要由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类因素决定(见下图)。硬环境指与基础设施相联系的交通、通信等环境以及与企业产、供、销密切相关的投资销售网络和市场容量等环境。具体包括初始投资地的人缘地缘关系、沉没成本、生产协作网络、基础设施、市场容量及市场化程度和投资信息传导机制等。软环境指由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制度和政府行为等决定和影响投资企业利益的因素所组成的环境,此类因素一般具有非物质性、非同质性、非永恒性、非直接性、非单一性等特点,具体包括政府政策与行为、信用与商业道德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
(1)初始投资地的人缘地缘关系。高梯度区域作为初始投资地,在人缘地缘关系方面具有以下优势:①逐步建立健全规模不等、层次不同、功能各异的区域性市场体系。②铲除所有妨碍贸易的政策障碍。③加强流通领域合作,向世界促销区域的产品和服务。在低梯度区域则缺乏高梯度区域那样的人缘地缘关系,因而,高梯度区域产业为了发挥其优越的人缘地缘关系,是不会轻易向低梯度区域转移的。
(2)沉没成本问题。所谓沉没成本,即指不可收回的成本,或无法通过收益来补偿的成本。当一项资产的专用性强,特别是地理专用性和物理专用性强时,就比较容易形成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阻碍产业梯度推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生产协作网络。城市经济区生产协作网络是城市经济协作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地理位置不一的城市为了开发区域经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规模不等、形式不一的技术与经济协作网络;是以城市为中心,以区域为依托,以企业、行业、部门为基础的、区域内和区际间的生产技术与经济合作的空间组织形式。“新产业空间”学派认为,在一个高度变动的市场环境下,本地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存在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和保护合作的作用。而处于低梯度的区域,尚未形成这种生产协作网络,如果将这些产业转移到低梯度区域,就会失去已经建成的生产协作网络,并难以在当地建成此类协作网络。
(4)基础设施问题。基础设施是能源、交通、通信、水利和城市设施等诸多领域的集合;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各项事业赖以生存的条件。低梯度区域的基础设施薄弱无疑限制了产业的梯度推移。
(5)市场容量和市场化程度。低梯度区域的市场化程度与高梯度区域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存在加剧了区域市场容量的差距,由于高梯度区域的产业向低梯度区域转移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获得更大利润,而低梯度区域的市场容量狭小严重制约着可能进行梯度推移的各个企业的利润,因而这种市场化程度的差异阻碍了产业梯度推移的产生。
(6)投资信息传导机制。低梯度区域对吸引外资仍然缺乏有力的引导机制,面向外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咨询业发展滞后,投资信息传导不畅,这些因素也会限制梯度推移的产生。
(7)政府政策与行为。低梯度区域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的错位、缺位,以及政府工作效率的相对低下都会导致梯度推移粘性的增大。
(8)信用与商业道德。现代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银行信用及证券融资,商业信用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起来,其发达程度往往反映着城市经济的现代化水平。低梯度区域脆弱的信用体系是梯度推移产生的障碍。
(9)社会与意识。由于一些低梯度区域经济主体存在墨守成规的思维态势以及薄弱的开拓进取意识和开放开发意识,这也影响和妨碍了低梯度区域承接外来企业的转移。
广义梯度推移理论使梯度推移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更具可操作性。与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相比,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创新贡献突出表现在:
(1)对梯度概念的广义解释。广义梯度推移理论拓展了区域经济学视域中“梯度”概念的内涵,提出“梯度”涉及区域之间经济、技术、社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度、文化等差异形成的梯度。
(2)广义梯度推移理论为区域开发过程中的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和区际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广义梯度推移理论主张区域开发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分阶段、有重点、非均梯级推进,反对实施不考虑环境成本、生态代价和社会效益的区域开发,强调区域开发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
(3)广义梯度推移理论是对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融合和新发展。在广义梯度推移理论框架内,梯度推移、反梯度推移实际上可视为广义梯度推移理论中各种梯度单向和双向推移的范例。
- ↑ 吴传清,周志平.区际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的演进及述评[J].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