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城市经济(urban economy)
目录 |
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
城市经济特点是:
①人口、财富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
②非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占支配地位;
③经济活动具有对外开放性。
城市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引起城乡分离而产生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受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而且总是同城乡关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前资本主义社会,不论欧洲还是亚洲的城市,多数是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宗教中心,是商业和手工业荟萃之地,城市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消费性经济的特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工业日益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促成了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引起了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商业、金融、交通的中心。资本主义使城市经济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强大。这种城市经济是依靠剥削和掠夺农村经济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发展过程,也是城乡对立和矛盾加剧的过程。
社会主义使城市经济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城市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有计划发展的经济,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在1949年以前,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经济极其落后,内外贸易凋敝,城市数量少,分布不合理,居民生活贫困动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大力发展原有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又新建了一批工商业城市。到1985年,全国设市建制的城市达到324个,其城市总人口(不包括市辖县)达到 21228万。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到1985 年,设市建制的城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9.7%,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的利润和税金占全国相应企业的79.5%,城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占全国的68.3%。
在中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村,推动广大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农村则以自己的农副产品供应城市,支持城市的社会主义建设。城乡之间建立了平等互利的经济联系,走上了共同繁荣的道路,从而,为最终消灭城乡差别逐步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