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企业分配模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企业分配模式

  企业分配模式是指企业分配过程的某种标准形式,主要是解决对什么进行分配,“谁”有资格参与分配,“谁”来主持分配等问题。

企业分配模式的内容

  1、分配目标。企业分配目标是企业分配过程和分配行为的指导思想,也是分配模式的构建基础。分配目标合理与否,影响着企业分配的效果,影响着各个分配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处理。如果分配目标不合理,就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企业生产要素提供者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率

  不同的分配目标会有不同的分配模式。如果企业的分配目标是平均分配,实际上是消除了不同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归属和劳动量的不平等,按这种目标构建的分配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容易产生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低效率局面。

  企业的分配目标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实际卜承认不同生产要素获取的报酬存在着差异,公平具体体现为不平等的劳动和对企业收益不平等的贡献应当有相应的不平等的收益。承认这种不平等,实际上就是承认了公平,而且,还会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发挥各个分配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分配对象、分配依据和分配标准。分配对象决定对什么进行分配,分配的数量、范围及分配依据决定了能否参与分配,分配标准决定了能够分得多少。分配依据反映了各个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完成后的分配地位,是所得报酬与投入是否匹配的反映。更为重要的是,分配依据是确定分配参与者资格的标准,如果分配依据不同,分配参与者也就不同。

  3、分配顺序。企业分配顺序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分配参与者承担风险能力和享有剩余索取权的程度。一般来说,承担风险能力强的享有的剩余索取权相应也多,分配的顺序也就越靠后;越是不能分散风险的,或者采取规避风险的,分配的顺序就越靠前。

  明确分配顺序有利于正确处理分配参与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实现分配目标,有利于企业分配过程的顺利进行。

  4、分配项目。分配项目是分配顺序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分配标准的具体落实,而且,也为取得固定报酬的分配参与者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是界定固定报酬和变动报酬的分界线。一句话,分配项目是事先对企业分配对象进行的分割。

  5、分配主体。分配主体就是主导、决定企业经营成果分配的利益主体。企业分配主体不能由企业外部的利益主体担任,必须在企业内部产生。企业分配主体必须从企业分配参与者中确立,这是企业自主经营的体现,符合各个企业分配参与者的利益。

企业分配模式的决定因素

  1、经济体制。一国经济体制对企业分配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政府附属物,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纳入国家计划之中,企业分配模式由国家制定,分配项目和顺序体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完全由国家来分配,企业的收支都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规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企分开,企业独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收益以税收形式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分配后,剩余的收益则由企业按有关规定自主安排,因而企业内部的分配模式也由企业制定,分配的内容也体现着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产权主体的收益及要素价格分配等体现市场经济特征的分配也融于分配模式之中。

  2、企业生产要素组织形式。企业生产要素的组织形式可以归为三类:资本雇佣劳动、劳动雇佣资本人力资本物力资本联合。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在分配中享有最终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分配模式。例如,在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组织形式下,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在资本要素看来,是资本要素获得报酬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而在劳动雇佣资本的企业组织形式下,资本要素获得的报酬收入则成为劳动要素获得报酬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

  企业生产要素的组织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关系,而且集中体现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归属,这些必定要体现在分配模式中。

  3、企业制度。企业制度对企业分配模式有决定性影响,企业分配模式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必须适应企业制度的要求,当企业制度变革后,企业分配模式迟早要变革。在企业所有权企业经营权合二为一的单一业主企业制度下,企业收益照章纳税后,其收益分配完全按业主的意愿而定;在企业是政府附属物的计划体制条件下,企业只是按国家计划行事的生产组织,没有自主经营权,其收益分配完全由国家掌握和安排;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权责归属及利益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企业分配模式必须适应这些变化。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出资者所有权经营权分离,从而导致其剩余索取权发生裂变,企业所有者不再独享剩余索取权。企业所有者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与法人企业经营者等其他利益主体有较大程度的分离,都有要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行为目标,而这些目标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在企业收益,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分配不合理,一方多得,必定使其他方少得。企业分配模式不能助长这些行为,必须兼顾分配的公平,必须调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两权分离后,经营者行为的选择或者说经营者工作积极性的大小,对企业兴衰成败及发展壮大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企业分配模式不但要考虑企业出资者的收益,考虑企业的兴衰发展,还要考虑经营者收益是否合理,考虑分配模式对企业经营者的正向激励功能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政企分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种制度下,国家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国家的作用在于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造良好的环境,维护市场的秩序,调节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局势,也就是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多的符合企业要求的“公共产品”,因而,国家不能凭借其超经济的公共权力来操作企业分配;同时,为保证国家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公平,企业分配模式要体现国有产权私有产权的平等,正确处理国家作为产权代表与企业私有产权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合理化。

  4、分配依据。分配依据是决定一种分配制度或分配方式的理论和事实根据,也是分配参与者获得相应收益的法律依据。不同的分配依据会有不同的分配模式。例如,按平均分配和按贡献分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分配依据,前者是按人均标准来分配,不存在谁多谁少的问题,也不会产生剩余索取权的纠葛,而后者是按贡献的大小分配,每个分配参与者的贡献大小是不同的,因而获得的收益也不相同,而且,剩余索取权的安排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显然,这两种不同的分配依据自然就有不同的分配模式。

企业分配模式的类型

  从我国情况看,企业分配模式可以从以下角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从经济体制角度划分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分配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多数是国家举办的,除劳动力外的企业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劳动力也是由国家统一安排使用,可以说,所有生产要素均按照国家计划配置,国家是当然的企业分配主体。分配采用形式上的按劳分配,实际走的是平均分配的路子。

  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分配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营利组织企业的资源配置市场安排,生产要索所有权有明确的归属;企业有权制定工资制度、折旧制度等;承认经营劳动科技劳动和一般生产劳动的区别;国家的两种权力进行了分离,凭借政治权力以税收形式参与分配,凭借所有权利润形式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企业产权明晰,政企分开,鼓励和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从分配对象角度划分

  1、以税后利润为分配对象的分配模式。这种分配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安排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在股东分配和企业留存之间的划分比例,适用于资本雇佣劳动企业组织形式。在企业分配时只是强调股东的利益,主要是协调股东和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之间的分配关系,在分配中采用高股利政策,不重视企业员工的利益。

  2、以利润总额为分配对象的分配模式。这种分配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安排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在国家、股东和企业留存之间的划分,要考虑国家、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分配模式长期运用于我国的国有企业,强调的是如何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如何处理好社会积累与当前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3、以息税前利润为分配对象的分配模式。这种分配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合理安排企业实现的息税前利润在国家、债权人、股东和企业留存之间的划分比例。其中,利息分配调节的是企业及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分配时应当考虑到债权人的利益;税收分配调节的是企业及股东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要合理合法并及时地纳税,国家征税要考虑公平和量力负担原则;税后利润调节的是企业和股东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分配时应当正确处理企业长远发展和股东当前分红的关系。

  4、以薪息税前利润为分配对象的分配模式。这种分配模式强调企业实现的纯收入如何在企业分配参与者之间进行分割,关注的是如何协调解决各个分配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其中,薪调节的是企业及股东与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息、税调节的是企业及股东与债权人和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税后利润调节的是企业和股东之间的分配关系。

  (三)按企业生产要素组织形式划分

  1、资本雇佣劳动条件下的企业分配模式。在资本雇佣劳动条件下,权益资本是企业成立的基础和关键条件,也是企业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劳动是被资本雇佣的,一般劳动者和科技劳动者没有明显的区别,经营者也是被雇佣的劳动者,企业的劳动要素收益被权益资本视为取得投资收益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劳动者、科技劳动者和经营者只能取得固定的收入,企业的剩余收益全部归于权益资本提供者。

  2、劳动雇佣资本条件下的企业分配模式。在劳动雇佣资本制度下,劳动者的联合是企业成立的基础和关键条件,也是企业风险的最后承担者,资本是劳动者联合进行生产的手段,资本的收益是劳动者联合为了生产产品所付出的代价。此时,股东的变动收益为零,剩余完全归属于劳动者。劳动者之间的分配采取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

  3、人力资本物力资本联合企业的分配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劳动要素,劳动要素企业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般劳动者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迅速提高。科技劳动可以使企业的收益迅速增加,经营者对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起着不可多得的作用,单纯靠物力资本从事企业经营已经力不从心了,于是,产生了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联合的企业,二者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共同分享企业的剩余收益。分配依据是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劳动者首先获得一个固定的劳动报酬,这是因为劳动和劳动者的生命不可分割,也就是说劳动者不能承担不能生存的风险,因而要获得一个固定的报酬,然后,依据劳动力产权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依据贡献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分配。

企业分配模式的演变

  (一)西方企业分配模式的演变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体系的高度发达、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变化,给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包括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这些变化极大地冲击着原有的企业分配模式。

  企业内部分配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实行剩余收益的分享制,知识股权和职工股权等新兴的股权获得了与物力资本股权一样的分配权,改变了原来的企业剩余收益完全由物力资本所有权支配的分配格局。其形式主要有企业利润分享制、企业股权分享制、股权参与分享制和贡献报酬制。

  1、企业利润分享制。这一分配摸式起源于18世纪末期,最早试行于美国的个别企业,但发展较慢,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推行。首先是多数企业对其高级经理实行了这一分配摸式;其后,普通职工也开始加人这一分配模式。企业利润分享制的主要做法是:企业将当期利润的一部分支付给企业员工,其分配对象有面向全体员工和面向管理者两种方式。面向全体员工的又分为当期支付和延期支付,当期支付是将企业利润的一部分直接支付给员工,分配的标准采用平均分配或业绩标准;延期支付则是不直接支付给员工,而是将其存人员工的特别账户,员工通常在退体后才能得到。面向管理人员利润分享,分别对高级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实行不同的分配标准。

  2、企业股权分享制。这一分配模式源于20世纪初期,如在1903年,美国的宝洁公司就鼓励公司员工用利润分享的现金购买本公司股票。这一模式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股权分享制的主要形式是让企业员工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员工获得股票的方式有:(1)公司奖励现股;(2)员工出资购买;(3)公司给予股票期权,在行权期内职工自己出资或企业贷款给职工,由职工出资购买。

  3、股权参与分享制。这一模式的主要做法是允许员工凭借非物力资本成为公司的股东,如技术入股、管理才能入股、人力资本入股等。

  4、贡献报酬制。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员上的报酬与其对企业的贡献直接挂钩,贡献越大,报酬越多;没有贡献,就没有报酬。主要适用于一些需要特殊能力岗位,如销售人员按销傅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销售佣金,而不是给予工资;对管理者则采用年薪、红利改善工作条件等方式。

  此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也发生了变化,如对上述企业收益分配的变革给予税收优惠;制定工资价格指导线,控制通货膨胀,降低个人所得税等指施。

  (二)企业分配模式变化的原因

  1、新形势下工人劳动对企业剩余收益增长的作用。原有的企业内部分配源于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企业业主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预付工资的形式完成的,工人的劳动与企业的业绩无关,企业盈亏完全由企业业主承担。也就是说,工人劳动者不参加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工人的收益和企业的收益相互脱离,这样一来,工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收益,就只有增加工资这一条途径。增加工资的实质就是要提高劳动力的价格,而工资的增加必然要侵蚀企业业主的利润,从而号致劳资纠纷的不断发生。斗争的结果是工资不断增长,工资增长的来源一部分是企业业主让出的利润,另一部分则是生产力增加的结果。但工资增加的比例是有限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发展,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经济中企业竞争的关键是技术、知识人才的竞争。如果不提高工资水平,就会影响工人的积极性,甚至会失去优秀员工,尤其是优秀的科技、管理人员,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如果无限制地增加工人的工资,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企业业主的收益。如果既允许企业、员工参与企业一般收益分配,又允许员工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这样就会使员工和企业业主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使二者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双方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共同分享企业的剩余收益,进而达到双赢。

  2、工资与国民收入增长密切相关。从宏观角度看,工资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看,工资是企业业主购买劳动力预先支付的报酬,因而工资不是企业税后收益分配的组成部分。但工资和利润都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上资和利润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并且都必须通过企业收入的形式予以收回或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工资又是企业收入分配的组成部分。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企业分配模式"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