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组织结构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组织架构)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目录

什么是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组织结构,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在组织理论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形成的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之间固定的排列方式,即组织内部的构成方式。

  广义的组织结构,除了包含狭义的组织结构内容外,还包括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类型,如专业化协作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等。

  通俗点说:

  组织结构(组织架构)是一个组织是否实现内部高效运转、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绩效的先决条件。组织结构通常表现为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职权、职责、工作内容、目标、工作关系等要素的组合形式,是组织在“软层面”的基本形态,其本质是实现某一组织的各种目标的一种手段。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对的组织架构的认知是:

  1.组织架构不是“自发演变”的,在一个组织中,自发演变的只有混乱、摩擦和不良绩效,所以组织设计组织架构需要思考、分析和系统的研究。

  2.设计组织架构并不是第一步,而是最后一步。第一步是对组织架构的基本构成单位进行识别和组织。其中,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指那些必须包含在最后的结构之中,并承担整个组织的“结构负荷”的那些业务活动。并且,基本构成单位是由它们所做贡献的种类来决定的。

  3.战略决定结构。结构是实现某一机构的各种目标的一种手段,为了确保效率和合理性,必须使组织结构与战略相适应,即战略决定结构。战略就是对“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和将来会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它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宗旨,并因此决定着在某一企业或服务机构中哪些是最关键的活动。有效的组织结构,就是使这些关键活动能够正常工作并取得杰出绩效的组织设计。因此,有关结构的任何工作,都必须从目标和战略出发。

  4.日常的经营管理、创新和高层管理这三种不同的工作必须组合在同一组织结构之中,组织结构必须一方面以任务为中心,另一方面以人为中心,并且既有一条权力的轴线,又有一条责任的轴线。[1]

组织结构的正式规范

  组织结构是一些“形式”,而形式必须满足一些正式的规范。组织结构特别要满足以下一些最低要求:清晰性、经济性、愿景的方向、对个人任务和共同任务的理解、决策、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及永存性与自我更新。[2]

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2]

  如何识别和组织?

  组织者在设计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时,需要发现组织结构中“承担重任”的部分,即各项关键活动。组织设计可以从以下问题开始:

  1.为了达到公司的目标,必须在哪个领域有出色的表现?

  2.哪些领域的绩效不佳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果,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存在?

  3.在本组织中,真正具有重要性的价值是什么?

  上述三个问题有助于识别出关键活动,管理者必须识别和界定这些关键活动,并把它们配置在组织的核心地位。以此为基础,接下来就是按照各种活动所做出贡献的类别来归类。

  首先,是产生成果的活动。即产生与整个企业绩效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成果的各种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些直接产生收益,其他一些则贡献出可以衡量的成果。主要如创新活动、销售活动、人员的招募与培训以及信息活动等等。

  第二类活动是支持性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并不产生成果,而只有企业中的其他单位利用了它们的“输出”以后才能产生成果。如“道德”活动、咨询、教育及顾问等等。

  第三类活动是同企业成果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纯粹的辅助性活动。如保健和厂务活动等。

  最后一类在性质上同以上各类都不相同,是高层管理活动。

  为什么要对活动进行分类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在贡献上各不相同的活动。各种活动的贡献,决定了它们的地位和配置:关键活动绝不应该排在非关键活动之后;产生收益的活动绝不应该排在不产生收益的活动之后;支持性活动绝不应该同产生收益的活动和为成果做出贡献的活动混淆起来,而应该予以区分。

  如何把结构单位“配置”起来?

  要把构成组织的各种结构单位“配置”起来,搭建起一个组织架构,还需要另外两项工作:决策分析和关系分析。

  关于决策分析。取得实现目标所必须的绩效,需要一些什么决策呢?它们是一些什么类型的决策呢?它们应该在组织的哪一层次上做出呢?它们涉及或影响到哪些活动呢?哪些管理人员因此必须参与决策,或至少应该在事先征求一下意见呢?哪些管理人员必须在决策之后予以通知呢?有关上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某种工作应该归属在哪里。

  在设计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的过程中,最后一个步骤是关系分析。关系分析能够表明组织的某一项构成要素应该归属在哪里。负责某项活动的管理人员应该同哪些人一同工作,他必须对负责其他活动的管理人员做出什么贡献,而那些管理人员又应该对他做出哪些贡献?

  在组织结构中,把一项活动放在适当位置的基本原则,是使影响它的各种关系尽可能少。同时,这项活动应该放在决定性的关系上,即决定其成功与贡献效果的关系上,并且应该相对简单、易于接近并成为该单位的中心。规则是:使关系尽可能少,但每一项关系都要发挥作用。

组织结构设计的六要素

  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6个关键因素: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分权正规化

  工作专门化

  20世纪初,亨利·福特(Henry Ford)通过建立汽车生产线而富甲天下,享誉全球。他的做法是,给公司每一位员工分配特定的、重复性的工作,例如,有的员工只负责装配汽车的右前轮,有的则只负责安装右前门。通过把工作分化成较小的、标准化的任务,使工人能够反复地进行同一种操作,福特利用技能相对有限的员工,每10秒钟就能生产出一辆汽车。

  福特的经验表明,让员工从事专门化的工作,他们的生产效率会提高。今天,我们用工作专门化(work specialization)这个术语或劳动分工这类词汇来描述组织中把工作任务划分成若干步骤来完成的细化程度。

  工作专门化的实质是:一个人不是完成一项工作的全部,分解成若干步骤,每一步骤由一个人独立去做。就其实质来讲,只负责整个工作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活动。

  20世纪40年代后期,工业化国家大多数生产领域的工作都是通过工作专门化来完成的。管理人员认为,这是一种最有效地利用员工技能的方式。在大多数组织中,有些工作需要技能很高的员工来完成,有些则不经过训练就可以做好。如果所有的员工都参与组织制造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那么,就要求所有的人不仅具备完成最复杂的任务所需要的技能,而且具备完成最简单的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结果,除了从事需要较高的技能或较复杂的任务以外,员工有部分时间花费在完成低技能的工作上。由于高技能员工的报酬比低技能的员工高,而工资一般是反映一个人最高的技能水平的,因此,付给高技能员工高薪,却让他们做简单的工作,这无疑是对组织资源的浪费。

  通过实行工作专门化,管理层还寻求提高组织在其他方面的运行效率。通过重复性的工作,员工的技能会有所提高,在改变工作任务或在工作过程中安装、拆卸工具及设备所用的时间会减少。同样重要的是,从组织角度来看,实行工作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培训效率。挑选并训练从事具体的、重复性工作的员工比较容易,成本也较低。对于高度精细和复杂的操作工作尤其是这样。例如,如果让一个员工去生产一整架飞机,波音公司一年能造出一架大型波音客机吗?最后,通过鼓励专门领域中进行发明创造,改进机器,工作专门化有助于提高效率和生产率

  20世纪50年代以前,管理人员把工作专门化看作是提高生产率的不竭之源,或许他们是正确的,因为那时工作专门化的应用尚不够广泛,只要引入它,几乎总是能提高生产率。但到了6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好事做过了头就成了坏事。在某些工作领域,达到了这样一个顶点:由于工作专门化,人的非经济性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厌烦情绪、疲劳感、压力感、低生产率、低质量、缺勤率上升、流动率上升等)超过了其经济性影响的优势.

  现在,大多数管理人员并不认为工作专门化已经过时,也不认为它还是提高生产率的不竭之源。他们认识到了在某些类型的工作中工作专门化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使用过头可能带来的问题。例如,在麦当劳快餐店,管理人员们运用工作专门化来提高生产和售卖汉堡包、炸鸡的效率。大多数卫生保健组织中的医学专家也使用工作专门化。但是,像奥帝康公司土星公司则通过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降低工作专门化程度而获得了成功。

  部门化

  一旦通过工作专门化完成任务细分之后,就需要按照类别对它们进行分组以便使共同的工作可以进行协调。工作分类的基础是部门化(departmenta—lization)。

  对工作活动进行分类主要是根据活动的职能。制造业的经理通过把工程、会计、制造、人事采购等方面的专家划分成共同的部门来组织其工厂。当然,根据职能进行部门的划分适用于所有的组织。只有职能的变化可以反映组织的目标和活动。一个医院的主要职能部门可能有研究部、护理部、财会部等;而一个职业足球队则可能设球员人事部、售票部门、旅行及后勤部门等。这种职能分组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把同类专家集中在一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职能部门化通过把专业技术、研究方向接近的人分配到同一个部门中,来实现规模经济

  工作任务也可以根据组织生产的产品类型进行产品部门化,例如,在太阳石油产品公司(Sun Petroleum Products)中,其三大主要领域(原油、润滑油和蜡制品、化工产品)分别置于一位副总裁统辖之下,这位副总裁是本领域的专家,对与他的生产线有关的一切问题负责,每一位副总裁都有自己的生产和营销部门。这种分组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提高产品绩效的稳定性,因为公司中与某一特定产品有关的所有活动都由同一主管指挥。如果一个组织的活动是与服务而不是产品有关,每一种服务活动就可以自然地进行分工。比如,一个财会服务公司多半会设有税务部门、管理咨询部门、审计部等等,每个部门都会在一个产品或服务经理的指导下,提供一系列服务项目。

  还有一种部门化方法,即根据地域来进行地区部门化。例如,就营销工作来说,根据地域,可分为东、西、南、北4个区域,分片负责。实际上,每个地域是围绕这个地区而形成的一个部门。如果一个公司的顾客分布地域较宽,这种部门化方法就有其独特的价值。

  位于纽约州北部的雷诺兹金属公司(Reynolds Metals)铝试管厂,生产过程由5个部门组成:铸造部、锻压部、制管部、成品部、检验包装运输部。这是一个根据生产过程来进行部门化的例子。公司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铝 试管生产过程中, 由每个部门负责一个特定生产环节的工作。金属首先被铸造成巨大的胚料;然后送到锻压部,被挤压成铝管;再把铝管转送到试管部,由试管部负责把它们做成体积各异、形状不同的试管;然后把这些试管送给成品部,由它负责切割、清洗工作;最后,产品进入检验、包装、运输部。由于不同的环节需要不同的技术,因此这种部门化方法对于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同类活动的归并提供了基础。

  过程部门化方法适用于产品的生产,也适用于顾客的服务。例如,如果你到一家州属机动车辆管理办公室去办驾驶执照,你必须跑好几个部门。在某个州,办理驾照必须经过3个步骤,每个步骤由一个独立部门负责:(1)负责核查工作的机动车辆分部;(2)负责办理驾照具体工作的驾照部;(3)负责收费的财务部。

  最后一种部门化方法是根据顾客的类型来进行顾客部门化。例如,一家销售办公设备的公司可下设3个部门:零售服务部、批发服务部、政府部门服务部比较大的法律事务所可根据其服务对象是公司还是个人来分设部门。

  根据顾客;类型来划分部门的理论假设是,每个部门的顾客存在共同的问题和要求,因此;通过为他们分别配置有关专家,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

  大型组织进行部门化时,可能综合利用上述各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一家大型的日本电子公司在进行部门化时,根据职能类型来组织其各分部;根据生产过程来组织其制造部门;把销售部门分为7个地区的工作单位;又在每个地区根据其顾客类型分为4个顾客小组。但是,90年代有两个倾向较为普遍:第一,以顾客为基础进行部门化越来越受到青睐。为了更好地掌握顾客的需要,并有效地对顾客需要的变化作出反应,许多组织更多地强调以顾客为基础划分部门的方法。例如,施乐公司已取消了公司市场部的设置,把市场研究的专家排除在这个领域之外。这样使得公司能更好地了解谁是它的顾客,并更快地满足他们的需要。第二个倾向是,坚固的职能性部门被跨越传统部门界限的工作团队所替代。

  命令链

  20年前,命令链的概念是组织设计的基石,但今天它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不过在决定如何更好地设计组织结构时,管理者仍需考虑命令链的意义。

命令链(chain of command)是一种不间断的权力路线,从组织最高层扩展到最基层,澄清谁向谁报告工作。它能够回答员工提出的这种问题:“我有问题时,去找谁?”“我对谁负责?”

  在讨论命令链之前,应先讨论两个辅助性概念:权威和命令统一性。权威(authority)是指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并期望命令被执行的权力。为了促进协作,每个管理职位在命令链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位管理者为完成自己的职责任务,都要被授予一定的权威。命令统一性(unity of command)原则有助于保持权威链条的连续性。它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对一个主管,且只对一个主管直接负责。如果命令链的统一性遭到破坏,一个下属可能就不得不穷于应付多个主管不同命令之间的冲突或优先次序的选择。

  时代在变化,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也在变化。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和给下属充分授权的潮流的冲击,现在,命令链、权威、命令统一性等概念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有两段话为这种变化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3月中旬一个星期三的上午, 查尔斯·凯瑟困惑地扫视了一眼从公司配送中心送来的存货报告。根据电脑打印出来的报告, 玫瑰牌上光油只能保证3天的供货了, 远远低于公司要求的3周半的库存要求。但凯瑟知道, 公司设在密苏里州杰弗逊城的工厂两天前刚运来346箱(每箱12瓶)上光油, 玫瑰牌上光油一定是被抢购一空了。他便打开自己与生产线相联的计算机, 把批示输进去:在周四上午再生产400箱上光油。

  这是一位计划经理工作日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对不对?但事实上凯瑟不是管理人员,他只是生产线上的一名工人, 官方的头衔是“生产线协调员”, 是公司上百名工作于电脑网络上的工人中的一员。他们有权检查核对货物运送情况, 安排自己的工作负荷, 并经常从事以前属于管理人员领域的工作。

  现在一个基层雇员能在几秒钟内得到20年前只有高层管理人员才能得到的信息。同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日益使组织中任何位置的员工都能同任何人进行交流,而不需通过正式渠道。而且,权威的概念和命令链的维持越来越无关紧要,因为过去只能由管理层作出的决策现在已授权给操作员工自己作决策。除此之外,随着自我管理团队多功能团队和包含多个上司的新型组织设计思想的盛行,命令统一性的概念越来越无关紧要了。当然,许多组织仍然认为通过强化命令链可以使组织的生产率最高,但今天这种组织越来越少了。

  控制跨度

  一个主管可以有效地指导多少个下属?这种有关控制跨度(span of control)的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组织要设置多少层次,配备多少管理人员。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控制跨度越宽,组织效率越高,这一点可以举例证明。

  假设有两个组织,基层操作员工都是4096名,如果一个控制跨度为4,另一个为8,那么控制跨度宽的组织比控制跨度窄的组织在管理层次上少两层,可以少配备800人左右的管理人员。如果每名管理人员年均薪水为40 000美元,则控制跨度宽的组织每年在管理人员薪水上就可节省3 200万美元。显然,在成本方面,控制跨度宽的组织效率更高。但是,在某些方面宽跨度可能会降低组织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如果控制跨度过宽,由于主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为下属提供必要的领导和支持,员工的绩效会受到不良影响。

  控制跨度窄也有其好处,把控制跨度保持在5人一6人, 管理者就可以对员工实行严密的控制。但控制跨度窄主要有3个缺点:第一,正如前面S指出的,管理层次会因此而增多,管理成本会大大增加。第二,使组织的垂直沟通更加复杂。管理层次增多也会减慢决策速度,并使高层管理人员趋于孤立。第三,控制跨度过窄易造成对下属监督过严,妨碍下属的自主性。

  近几年的趋势是加宽控制跨度。例如,在通用电气公司雷诺金属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中,控制跨度已达10人一12人,是15年前的2倍。汤姆·斯密斯是卡伯利恩公司(Carboline Co.)的一名地区经理,直接管辖27人,如果是在20年前,处于他这种职位的人,通常只有12名下属。

  加宽控制跨度,与各个公司努力降低成本、削减企业一般管理费用、加速决策过程、增加灵活性、缩短与顾客的距离、授权给下属等的趋势是一致的。但是,为了避免因控制跨度加宽而使员工绩效降低,各公司都大大加强了员工培训的力度和投入。管理人员已认识到, 自己的下属充分了解了工作之后,或者有问题能够从同事那儿得到帮助时,他们就可以驾驭宽跨度的控制问题。

  集权与分权

在有些组织中,高层管理者制定所有的决策,低层管理人员只管执行高层管理者的指示。另一种极端情况是,组织把决策权下放到最基层管理人员手中。前者是高度集权式的组织,而后者则是高度分权式的。

  集权化(centralization)是指组织中的决策权集中于一点的程度。这个概念只包括正式权威,也就是说,某个位置固有的权力。一般来讲,如果组织的高层管理者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基层人员的意见就决定组织的主要事宜,则这个组织的集权化程度较高。相反,基层人员参与程度越高,或他们能够自主地作出决策,组织的分权化(decentralization)程度就越高。

  集权式分权式组织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在分权式组织中,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速度较快,更多的人为决策提供建议,所以,员工与那些能够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的决策者隔膜较少,或几乎没有。

  近年来,分权式决策的趋势比较突出,这与使组织更加灵活和主动地作出反应的管理思想是一致的。在大公司中,基层管理人员更贴近生产实际,对有关问题的了解比高层管理者更详实。因此,像西尔斯盘尼(J.C.Penny)这样的大型零售公司,在库存货物的选择上,就对他们的商店管理人员授予了较大的决策权。这使得他们的商店可以更有效地与当地商店展开竞争。与之相似,蒙特利尔银行把它在加拿大的1 164家分行组合成236个社区,即在一个有限地域内的一组分行,每个社区设一名经理,他在自己所辖各行之间可以自由巡视,各个分行之间最长距离不过20分钟的路程。他对自己辖区内的问题反应远远快于公司总部的高级主管,处理方式也会更得当。IBM的欧洲总监瑞纳托·瑞沃索采取类似的办法把欧洲大陆的公司分成200个独立自主的商业单位,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利润目标、员工激励方式、重点顾客。“以前我们习惯于自上而下的管理,像在军队中一样。”瑞沃索说,“现在,我们尽力使员工学会自我管理

  正规化

  正规化(formalization)是指组织中的工作实行标准化的程度。如果一种工作的正规化程度较高,就意味着做这项工作的人对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手段没有多大自主权。人们总是期望员工以同样的方式投入工作,能够保证稳定一致的产出结果。在高度正规化的组织中,有明确的工作说明书,有繁杂的组织规章制度,对于工作过程有详尽的规定。而正规化程度较低的工作,相对来说,工作执行者和日程安排就不是那么僵硬,员工对自己工作的处理权限就比较宽。由于个人权限与组织对员工行为的规定成反比,因此工作标准化程度越高,员工决定自己工作方式的权力就越小。工作标准化不仅减少了员工选择工作行为的可能性,而且使员工无需考虑其他行为选择。

  组织之间或组织内部不同工作之间正规化程度差别很大。一种极端情况是,众所周知,某些工作正规化程度很低,如大学书商(向大学教授推销公司新书的出版商代理人)工作自由权限就比较大,他们的推销用语不要求标准划一。在行为约束上,不过就是每周交一次推销报告,并对新书出版提出建议。另一种极端情况是那些处于同一出版公司的职员与编辑位置的人。他们上午8点要准时上班,否则会被扣掉半小时工资,而且,他们必须遵守管理人员制定的一系列详尽的规章制度

企业组织架构的三个内容

  企业组织架构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 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设置。

  企业组织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设置,不是把一个企业组织分成几个部分,而是企业作为一个服务于特定目标的组织,必须由几个相应的部分构成,就像人要走路就需要脚一样。它不是由整体到部分进行分割,而是整体为了达到特定目标,必须有不同的部分。这种关系不能倒置。

  各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力的界定。

  这是对各个部分的目标功能作用的界定。如果一定的构成部分,没有不可或缺的目标功能作用,就像人的尾巴一样会萎缩消失。这种界定就是一种分工,但却是一种有机体内部的分工。嘴巴可以吃饭,也可以用于呼吸。

  • 单位、部门和岗位角色相互之间关系的界定。

  这就是界定各个部分在发挥作用时,彼此如何协调、配合、补充、替代的关系。

  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同时,实际上就已经解决了后面两个问题。但作为一大项工作,三者存在一种彼此承接的关系。我们要对组织架构进行规范分析,其重点是第一个问题,后面两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进一步展开。

  • 企业组织架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组织架构设计规范分析工具,就会陷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境地。我们讲企业组织架构设计规范化,也就是要达到企业内部系统功能完备、子系统功能担负分配合理、系统功能部门及岗位权责匹配、管理跨度合理四个标准。

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厂部不另设职能机构(可设职能人员协助主管人工作),一切管理职能基本上都由行政主管自己执行。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缺点是:它要求行政负责人通晓多种知识和技能,亲自处理各种业务。这在业务比较复杂、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把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到最高主管一人身上,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直线制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并不适宜。

  职能制组织结构,是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如在厂长下面设立职能机构和人员,协助厂长从事职能管理工作。这种结构要求行政主管把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交给相关的职能机构,各职能机构就有权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向下级行政单位发号施令。因此,下级行政负责人除了接受上级行政主管人指挥外,还必须接受上级各职能机构的领导。

  职能制的优点是能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管理工作比较精细的特点;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但缺点也很明显:它妨碍了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不利于建立和健全各级行政负责人和职能科室责任制,在中间管理层往往会出现有功大家抢,有过大家推的现象;另外,在上级行政领导和职能机构的指导和命令发生矛盾时,下级就无所适从,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容易造成纪律松弛,生产管理秩序混乱。由于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明显的缺陷,现代企业一般都不采用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也叫生产区域制,或直线参谋制。它是在直线制和职能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吸取这两种形式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目前,我们绝大多数企业都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把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按命令统一原则对各级组织行使指挥权;另一类是职能机构和人员,按专业化原则,从事组织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一定的决定权和对所属下级的指挥权,并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负全部责任。而职能机构和人员,则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不能对直接部门发号施令,只能进行业务指导。

  直线-职能制的优点是:既保证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集中统一,又可以在各级行政负责人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其缺点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较差,职能部门的许多工作要直接向上层领导报告请示才能处理,这一方面加重了上层领导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办事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可以设立各种综合委员会,或建立各种会议制度,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起到沟通作用,帮助高层领导出谋划策。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它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是国外较大的联合公司所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或公司也引进了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 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 、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公司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也有的事业部只负责指挥和组织生产,不负责采购和销售,实行生产和供销分立,但这种事业部正在被产品事业部所取代。还有的事业部则按区域来划分。

  这是一种介于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之间的结构形式。

  许多大型企业,如连续生产的钢铁、化工企业由于产品品种或生产工艺过程所限,难以分解成几个独立的事业部。又由于企业的规模庞大,以致高层管理者感到采用其他组织形态都不容易管理,这时就出现了模拟分权组织结构形式。所谓模拟,就是要模拟事业部制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而不是真正的事业部,实际上是一个个“生产单位”。这些生产单位有自己的职能机构,享有尽可能大的自主权,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目的是要调动他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达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各生产单位由于生产上的连续性,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就以连续生产的石油化工为例,甲单位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就成为乙生产单位的原料,这当中无需停顿和中转。因此,它们之间的经济核算,只能依据企业内部的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也就是说这些生产单位没有自己独立的外部市场,这也是与事业部的差别所在。

  模拟分权制的优点除了调动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外,就是解决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高层管理人员将部分权力分给生产单位,减少了自己的行政事务,从而把精力集中到战略问题上来。其缺点是,不易为模拟的生产单位明确任务,造成考核上的困难;各生产单位领导人不易了解企业的全貌,在信息沟通和决策权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组织结构

  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以协调有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成。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矩阵结构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因此在新的工作小组里,能沟通、融合,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在一起,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而献计献策,由于从各方面抽调来的人员有信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项目的实现;它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

  矩阵结构的缺点是: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矩阵结构适用于一些重大攻关项目。企业可用来完成涉及面广的、临时性的、复杂的重大工程项目或管理改革任务。特别适用于以开发与实验为主的单位,例如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单位等。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3]

  运用AHP权变理论分析的理论依据。

  首先,从权变的观点来看,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理想的组织结构。恰当而有效的组织结构决定于一定时期内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多种影响因素,而环境和因素是变化的,即使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组织结构也不同。各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以往和将来国内外企业业务的相对比重,企业的历史背景、业务性质以及经营战略和所处的环境来决定采用何种组织形式。因此,组织结构的设计与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实践表明,组织结构的大变动虽不一定,但是小变动却是经常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同样遵循“尝试错误”的规律,它必须与偶然事件相联系,而不是纯粹的合理产物。组织权变管理的任务即是要在弄清组织所在环境及变化的基础上,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其次, 应用AHP进行数据处理。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能将难以定量的总目标进一步分解,利用可精确化、定量化的子目标系统解决问题,并且能有效地测度子目标定量判断的一致性。一般情况下,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仅仅依靠评价者的定性分析和逻辑判断,缺乏定量分析依据来评价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显然十分困难,因此,为了不遗漏任何一项影响因素,提高组织结构设计的有效性,应当发挥AHP的优选作用,引入定量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采用两两比较判断的输入方式,将组织结构各影响因素排出优劣次序,作为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

  根据权变理论确定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由权变理论可知,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复杂的企业环境意味着多种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并存,企业在进行组织机构设计时可根据权变理论确定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一般来说,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可归纳为两方面:外部环境,包括技术、具体制度等。组织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技术和反映一定技术水平的特殊手段来进行,技术以及技术设备的水平,不仅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且会对组织的职务和设置与部门划分、组织问的关系,以及组织结构的形式和总体特征等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另外,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体制、新政策、新制度、新组织以及新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也必然要影响到个人、组织以及地区性环境的变化。

  内部环境,包括组织战略组织规模组织文化、成员状况等方面。由于组织战略决定了企业的任务,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到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调整。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取得产量规模经济效益,因此,组织结构将以保证企业生产率和效率的提高为首要目标。组织的规模往往与组织的成长或发展阶段相关联,伴随着组织的发展,组织活动的内容会日益复杂,人数会逐渐增多,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会越来越大,这样,组织的结构也必须随之调整,才能适应成长后的组织的新情况。组织文化是一种内化控制,组织成员将组织的目标当作个人目标,将组织利益看作是个人的利益,把组织目标实现看作是个人目标的实现,员工的态度、经验、地位、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对工作的兴趣等都会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模式产生影响。

  运用AHP分析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运用AHP将影响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调整的因素当作由多种因素作用的大系统,按照~定的隶属关系将这些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因素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即构造阶递层次结构,然后由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从中选出有较大影响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得出其重要程度的排序并对此进行分析。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AHP通过建立组织结构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根据备选组织结构形式对目标层影响程度的大小来选择最适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Image:组织结构图1.jpg

  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层次结构模型中,针对上一层次某因素来说,本层次有关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假定A层中元素Ak与下层B1B2,...B_n有联系构造的判断矩阵形式如下:

Image:组织结构1.jpg

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征集专家意见,运用实验心理学的Bipolar标度(即1—9标度),表示同一层级间两两因素对上一层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从而判断矩阵可表示为:

Image:组织结构2.jpg

上式n是B的特征值,W是B的特征向量。这就是提示可以利用求重量比判断矩阵之特征向量的方法来求得物品的实际重量W 如果B是精确比值矩阵,则其特征值λmax=n,即Aw=λmax W。但一般情况下,B是近似估计值,故有λmax≥n,因此可以利用λmax与n的误差来判断B的准确性。

  最优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判断矩阵构造好之后,就可以计算出矩阵中层次单排序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之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并进行整体一致性检验。通过整体一致性检验的层次总排序结果就是各种方案针对目标层的相对影响程度。根据层次总排序结果对各种方案的影响程度,可以得出影响组织结构各因素的排序结果,以选择最优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权变理论和AHP构造了一个实际操作性较强的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方案选择的评价模型,将有助于企业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结构,使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在更为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企业组织架构设计规范方法

  企业组织架构设计规范方法——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

  如何解决组织架构设计规范化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专门探索解决组织架构设计的科学方法,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进行探索,也没有见诸书刊的文献。在这种情况下,对组织架构设计规范化的讨论,就仅仅变成了一种讨论者个人在组织架构上的主观偏好的陈述。

  我们说规范与否,在这里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不是由自己的主观偏好来认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而是要把握所规范的对象本身的性质,用所要规范的对象自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来定义规范。也就是说,不是从外部向要规范的对象强加一个什么,而是让要规范的对象本身按照它应有的形式和规律运行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规范化管理这一工作达到应该有的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企业规范化管理,必须在企业价值的提升——管理效率管理效益的改善上有充分体现。我们在探索对企业规范化管理问题时,一再强调要寻求一个科学的方法,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如何解决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问题。

  规范企业组织架构设计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必须明白企业组织本身是什么这一问题。

  前面已作过分析,企业组织是一个有机系统,是存在于一个更大系统之中的有机系统,其内部又可以细分为很多子系统。而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由人构成的社会组织,本身是具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它的存在是服务于人的特定目的的,它是人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创建的。企业组织与自然存在物不一样,它是由人创造的,它必须服务于创造它的人的意志和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它是人们为达到一种特定目的而由人自己创造的一个工具。

  企业作为由人创建的一个工具性的社会组织,其目的和目标是显然的,其内部架构必须服务于这特定的目的和目标,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这种目的性和功能性特征,为我们寻找到对它进行规范的科学方法提供了线索。这方法就是与它的目标功能特性直接对应的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

  所谓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也就是通过对分析对象本身所存在的目标功能结构进行系统分析,以分析确定分析对象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运行的规律。

  由人所创造的存在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具有目标和功能这样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山水草木本身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性,在它的内部也就无法对它区别出目标和功能这样的层次结构来。草木本身没有意志,当它被人选做达成某一特定目的的特殊工具时,也就是人赋予了它特定的目的性。能够实现这一目的的作用也就成了它的功能。当这种自然存在物被选为人的特定工具的时候,它也就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自然存在物,而是被注入了人的意志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在这里的目标,实际上是人的目标,其功能是它相对于这种目标的作用和性质。

  而目标和功能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相对于功能作用,目标才成其为目标。功能作用只有相对于一定目标,它才成其为功能。呼吸是肺的功能作用,但它只有相对于需要呼吸的动物才有这种功能作用。需要就是一种特定的目的或目标。并且目标和功能本身的定义也是相对的,在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中,目标和功能是在多重层次上存在的。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必须有相应的功能;为保证一定功能的正常发挥,又必须有一系列细小的功能。上一层次的功能相对于下一层次的功能,也就成了目标。

  通过这种目标功能树分析,可很方便有效地理清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就企业组织这一特定系统而言,通过运用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对它进行分析,就可准确地为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提供一个框架性工具。这种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确定企业不同时段上要达成的目标,而且有助于我们一层一层地选择确定为达成企业目标而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办法。

  就企业系统进行分析,企业的目标就是要赚钱。企业通过什么途径赚钱?如何才能赚钱?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企业系统,是由信息信息流)、组织(人流)、营销物流)、财务资金流)四大系统构成的。这是就第一个层次的目标功能作用进行的分析。如果要进一步地细分,进入第三和第四个层次的目标功能作用关系的分析,就可得到61个小的子系统。下面就企业的“四流”形成的系统分别进行分析,以明确其内部结构,及其各个层次上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用。

企业组织架构设计规范化实施

  前面已经分析了组织架构的标准以及要规范组织架构必须运用的方法——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但究竟如何实施组织架构的规范化,在此略做分析。

  第一步,选择确定组织架构的基础模式。这一步工作要求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选择确定一个典型的组织模式,作为企业的组织架构的基础模式。在当代企业的实践中,选择直线职能式和矩阵式结构的较普遍,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增加弹性模式的相应特征予以补充其基本模式的局限。

  第二步,分析确定担负各子系统目标功能作用的工作量。这一步工作要求根据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分析确定自己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目标功能作用的担负工作量。要考虑的变量有二:一是企业的规模;二是企业的行业性质。

  第三步,确定职能部门。这一步工作要求根据自己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工作量大小和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职能管理部门。即把关联关系和独立关系,并且工作量不大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用合并起来,由一个职能管理部门作为主承担单位,负责所合并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用工作的协调和汇总。把制衡关系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用分别交由不同单位、部门或岗位角色承担

  第四步,平衡工作量。这一步工作要求对所拟定的各个单位、部门的工作量进行大体的平衡。因为工作量过大的单位、部门往往会造成管理跨度过大,工作量过小的单位、部门,往往会造成管理跨度过小。所以,需要通过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量平衡来使管理跨度实现合理化。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存在制衡关系的子系统,要避免将其目标功能作用划归为同一单位承担,即要优先保证制衡关系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用的分开承担。

  第五步,确立下级对口单位、部门或岗位的设置。如果企业下属的子公司独立公司分公司规模仍然比较大,上级职能管理部门无法完全承担其相应子系统目标功能作用的工作协调和汇总,就有必要在这个层次上设置对口的职能部门或者专员岗位。

  第六步,绘制组织架构图。这一步工作要求直观地构画出整个企业的单位、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关系,及所承担的子系统目标功能作用的相应工作。

  第七步,拟定企业系统分析文件。这一步工作也就是为企业组织架构确立规范。企业系统分析文件是具体描绘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用,该由哪些单位、部门或者岗位来具体承担,以及所承担的内容,并对职责和权力进行界定。

  第八步,根据企业系统分析文件撰写组织说明书。这一步工作就是在组织构图的基础上,分析界定各个单位、部门组织和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所享有的权力、信息传递路线、资源流转路线等。

  第九步,拟定单位、部门和岗位工作标准。明确界定各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工作要求

  第十步,根据企业系统分析文件、组织说明书及单位、部门和岗位工作标准进行工作分析,并撰写工作说明书。除了界定前述内容外,还要明确界定任职的条件和资格。

  第十一步,就上述文件进行汇总讨论,通过后正式颁布,组织架构调整改造工作完成。

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常见误区[2]

  1.在工作设计和组织结构中,是以工作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是人们常争论却没有意义的一个问题。实际情况是结构和作业设计必须以工作为中心,但工作任务则必须既要适合于人,又要适合于情况的需要。

  2.是科层式组织,还是自由式组织?一种组织结构对工作、权力和相互关系规定得越明确,则对个人的自我服从和自我约束的要求就越少;一种组织越是富于弹性,其成员必须越是坚强,他们必须承担的工作量也就越重。在任何一种组织结构中,无论是各个成员还是整个组织都需要有等级层次。必须有人做出决定,否则组织就会陷入无休止的自由讨论。所以,合理的组织结构既需要有关权威和决策的金字塔式的科层结构,也需要可以把小组、团队和个人长期和临时组织起来的能力。

  3.我们必须抛弃的最后一种观点是:“必须存在着一种最终答案。”凡是能够使人取得杰出绩效和做出贡献的结构,就是正确答案。

组织结构的体系[4]

  在管理学意义上,组织结构实质上是一种职权-职责关系结构。一个现代化的、健全的组织机构一般包括如下关系子系统:

  ⒈决策子系统

  组织的领导体系和各级决策机构及其决策者组成决策子系统。各级决策机构和决策者是组织决策的核心。

  ⒉指挥子系统

  指挥子系统是组织活动的指令中心,在各职能单位或部门,其负责人或行政首脑与其成员组成垂直形态的系统。行政首脑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决策机构的决定,负责指挥组织的各项活动,保证各项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指挥子系统的设计应从组织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管理层次,并根据授权原则,把指挥权逐级下授,建立多层次、有权威的指挥系统,来行使对组织各项活动的统一指挥。

  ⒊参谋-职能子系统

  参谋-职能子系统是参谋或职能部门组成的水平形态的系统。各参谋或职能部门,是行政首脑的参谋和助手,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业务活动。设计参谋-职能子系统,要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专业分工原则,设置必要的参谋或职能机构,并规定其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以保证有效地开展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⒋执行子系统监督子系统反馈子系统

  决策中心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指挥中心是实施计划的起点,而执行子系统、监督子系统和反馈子系统是使计划得以正确无误地推行的机构。

  指挥中心发出指令,这个指令一方面通向执行机构,同时又发向监督机构,让其监督执行的情况。反馈机构通过对信息系统的处理,比较效果与指令的差距后,返回指挥中心。这样,指挥中心便可以根据情况发出新的指令。

  执行机构必须确切无误地贯彻执行指挥中心的指令。为了保证这一点,就应有监督机构监督执行情况,而反馈子系统是反映执行的效果。执行子系统、监督子系统和反馈子系统必须互相独立,不能合而为一。

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5]

  (一)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规律

  从企业组织发展的历史来看,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直线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等组织结构形式。当前,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目前企业发展已经呈现出竞争全球化、顾客主导化和员工知识化等特点。故而,企业组织形式必须是弹性的和分权化的。因此,现代企业十分推崇流程再造组织重构,以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重建,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的巨大改善,以更好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二)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和新型组织结构形态

  从在美国考察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组织结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其特点是:1、重心两极化;2、外形扁平化;3、运作柔性化;4、结构动态化。团队组织、动态联盟虚拟企业等新型的组织结构形式相继涌现,具体来说,具有这些特点的新型组织结构形态有:

  第一,横向型组织。横向型的组织结构,弱化了纵向的层级,打破刻板的部门边界,注重横向的合作与协调。其特点是:(1)组织结构是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围绕部门职能建立起来的,传统的部门界限被打破;(2)减少了纵向的组织层级,使组织结构扁平化;(3)管理者更多的是授权给较低层次的员工,重视运用自我管理的团队形式;(4)体现顾客和市场导向,围绕顾客和市场的需求,组织工作流程,建立相应的横向联系。

  第二,无边界组织。这种组织结构寻求的是削减命令链,成员的等级秩序降到r最低点,拥有无限的控制跨度,取消各种职能部门,取而代之的是授权的工作团队。无边界的概念,是指打破企业内部和外部边界:打破企业内部边界,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形成多功能团队,代替传统上割裂开来的职能部门;打破企业外部边界,则是与外部的供应商、客户包括竞争对手进行战略合作,建立合作联盟。

  第三,组织的网络化和虚拟化。无边界组织和虚拟组织组织网络化和虚拟化的具体形式,组织的虚拟化,既可以是虚拟经营,也可以是虚拟的办公空间。

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与发展[5]

  (一)扁平化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与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出多样性,但其发展方向和趋势是扁平化。所谓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使组织的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越少越好,以便使组织最大可能地将决策权延至最远的底层,从而提高企业效率的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队组织。它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

  第一,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特征和意义。

  扁平化企业组织结构所具有的特征如下:1、围绕工作流程而非部门职能来建立机构,传统的部门边界被打破;2、加大管理跨度,减少中间层,形成最短、最快捷的指挥链;3、重心下移,强调灵活指挥,下层的管理决策权限增大;4、以顾客为导向,部门间横向协作更加直接有效;5、管理者的影响力增加,组织运行效率提高。

  扁平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外围扁平状组织决策重心的不断下移,让组织决策尽可能产生于发生信息的地方,减少决策在时间与空问上的滞后。实行扁平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效率,这是因为从控制跨度的角度来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控制跨度越宽,组织效率越高。

  第二,国内外企业实行扁平化管理的成功经验。

  目前国际上有很多公司都大刀阔斧地压缩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通过组织结构扁平化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例如,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通过“无边界行动”及“零层次管理”,即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公司从原来的24个管理层次,压缩到现在的6个层次,管理人员从2100人减少到1000人,雇员人数由41万减少为29.3万,瓦解了自20世纪60年代就根植于通用公司的官僚系统。

  这样不但节省了大笔开支,还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管理功能,企业效益也大大提高,销售额由200亿美元增加到1004亿美元,利润也大幅度增长。

  我国已经有一些企业进行了组织结构扁平化方面的尝试与创新,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根据国际化发展思路及时对组织机构进行了战略调整,对原有的职能结构和事业部进行了重新设计,把原来的职能结构转变成流程网络结构,把垂直业务结构转变成水平业务流程,形成首尾相接、连贯完善的新业务流程,海尔在流程化的基础上,用市场链把各流程有效地咬合起来。海尔的实践结果证明,实行扁平化后企业达到“三个零”,即顾客零距离、资金零占用和质量零缺欠,使海尔的经营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二)构建新型企业组织结构,推行扁平化管理

  构建新型企业组织结构,推行扁平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构建学习型组织。在扁平化管理下,组织中的各个层次和每个人,职责更加具体,任务更加明确,工作更加开放,管理更加自主。这样对各级组织、每个层次以及每个人在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对整个组织系统在学习方面上的要求也更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扁平化管理是以学习型组织为前提,同时它也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客观需要。

  第二,打造协作型团队组织。实行扁平化管理,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力下放,基层的目标管理和自主决策得到了强化。企业系统的整体调控从过去主要通过上层组织的直接调控,转变为主要通过目标、任务和制度的间接调控;企业对子系统的协调也从主要依靠上级领导和管理部门的纵向管理,转变为企业子系统之间的业务衔接、利益相关的上横向合作。新的管理模式要求扁平化管理的企业内部加强整体意识、全局意识和协作意识,强化一盘棋思想和团队精神,这就要求企业要全力打造协作型团队组织。

  第三,培育新型的管理文化管理理念。扁平化管理是因企业经营环境变化而出现的一种管理创新,其核心是建立一种管理机制,培育一种管理文化,而等级观念、官僚文化、封闭保守思想与此格格不入,重要的在于培养一种平等协作、以人为本的柔性化管理理念。

  第四,进行企业再造和流程再造。进行企业再造和流程再造就是以顾客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打破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建立横宽纵短的扁平化柔性管理体系,使企业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凑,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和灵活性。

  第五,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是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支撑,只有信息技术的发展,才能使得远距离现场作业和零距离现场控制成为可能。

  总之,企业组织结构由科层制向扁平化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管理民主化的深入发展,未来,扁平化将成为企业组织结构的主流模式。

企业组织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6]

  一、企业的组织结构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技术、人事、供应、销售、财务等工作各不相同,应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内容、范围和实现的条件进行控制,而会计控制因它是一种价值控制,可将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业务活动相结合,进行综合控制,它是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

  ( 一) 企业组织结构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和内容,是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任何单位的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对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负有建立、发展、实施、执行的责任,保证足够的内部会计控制是管理者在责任范围内最重要的职责。企业管理者通过适当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和经营信息是否准确可靠; 企业资财是否得到妥善保护; 经营是否在完全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和企业规章制度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 每项业务的执行是否均有利于促成预定的计划、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内部会计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执行管理任务的体制,是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载体,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起着“骨架”作用。企业领导和部门使每个部门保证管理与控制目标的实现,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使每个项目和活动的进行均处于具有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的方式之中,企业不仅要有控制意识,建立和健全适当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而且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机构和实施必要的组织措施,以保证控制职能的适当履行和对功能与绩效的监督考核,满足日常控制和定期评价的需要。

  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立中,关键要遵循这一原则,按照这一原则,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主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确保资产保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经营责权与会计责任相分离、授权与执行、保管、审查、记录等相分离,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因此,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内容之一。

  (二) 合理的组织机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运行的前提

  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目标,是各单位的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而设置较为完备的单位内部管理机构,加强单位内部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则是其生产经营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在财政部所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虽然将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目的描述为“为了促使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但是由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些方法、措施和程序的实施必须在单位内部的特殊管理环境中得以贯彻和运行,必须得到单位内部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它不可能孤立地运行或存在。因此可以说,由于不同的内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模式,相应地会对不同单位管理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予以不同的界定,也就必然会形成不同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运行背景上的差异,从而必然会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运行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应充分地考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要求来设置单位内部管理的组织机构,严格界定其基本的职责范畴,这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运行并产生效果的前提条件。

  ( 三) 组织结构是企业会计组织设置的基础

  设置合理、有效的会计组织结构,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既是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基础,又是保证其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措施。研究企业会计组织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就是现代组织结构理论。现代组织结构理论的特点是: 重视对人的洗礼研究、行为研究、环境研究,强调集权与分权的结合。以现代组织结构理论为基础的会计组织强调会计组织的智能结构、权责结构; 强调组织中的决策,因而强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由于组织结构内部分权特点明显,因而会计组织的控制功能突出; 由于强调风险管理,会计组织的风险管理功能突出。

  企业的组织结构因企业所处的环境而异。不同组织结构的企业所建立的会计组织结构不同,而不同的会计组织结构,其特点也有很大差异。

  依据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建立的会计组织,按职能设置采购、营销、财会等部门,其具有会计专业化管理、会计活动效率高的优点,同时也存在财会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的缺点。这种会计组织适用于在稳定的环境中经营小型企业。

  依据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建立的会计组织,按产品或地区设置财会部门,具有简化会计等职能部门间协调、各经营单位负有会计责任的优点,同时也存在财会部门重复、资源浪费、专业化水平降低的缺点。这种会计组织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

  依据矩阵制组织结构建立的会计组织,按产品和职能设置财会部门,具有信息流充分控制力强、资源利用率高的优点; 也存在会计组织结构不稳定、冲突增加的缺点。这种会计组织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二、企业组织结构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

  ( 一) 企业组织结构对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影响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目标即为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果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其内容层次来划分主要有内控制度科学合理、查错防弊及时准确、财产安全完整、业务活动健康运行、风险控制系统有效、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会计信息及时有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管理效率真实高效、国家法规贯彻执行等。这些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的组织结构所形成的企业各部门的内部牵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侧重点不同,对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的保证就不同,因此,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对各个层次的内部会计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应该将职务、职责和职权形成规范,既要明确规定每一管理层次和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又要赋予完成其职责所必须的管理权限,并用组织系统图和操作手册,清楚地反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垂直领导和横向协作关系。这样能够保证每类经济业务的处理均经过不伺的部门、岗位或人员,使每一部门、岗位和人员的工作或业务纪录受到一定的牵制,各部门之间也能够相互检查与监督,防止和减少错弊的发生。

  设计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要坚持权责明确、相互牵制原则,已达到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对于每项业务,从纵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上下两级,是下级受上级的监督,上级受下级的牵制,各有顾及,不敢妄为; 从横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不相隶属的两个部门。但是应同时注意组织结构精简性、灵活性,能够促进企业内部“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三大系统的顺利流通,为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和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框架与合理保证。

  (二) 企业组织结构对内部会计控制方式的影响

  企业组织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及控制内容紧密相关。企业组织结构包括企业管理体制和企业责任中心两部分。从企业管理体制角度看企业组织结构通常可以分为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和矩阵制组织结构。从企业责任中心角度看企业组织结构,可分为成本责任中心、收人责任中心、利润责任中心和投资责任中心。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其管理控制方式与权限各具特点,其管理控制的内容是不同的。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其会计控制属于直接控制方式,控制权集中。企业总部财务部门作为统一的权力机构,对整个企业的资金筹集、运用及利润分配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以领导身份统辖下属企业、部门的财务部门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其会计控制属于直接控制间接控制相结合方式,这种组织结构的企业总部对事业部的主要财权集中,只对重大的、全局性的财务事项做出决策,如重大的筹资投资决策等,而根据需要将一部分次要财务决策权力下放给事业部。在这种组织结构下企业总部与其成员之间划分财权,使各企业拥有一定的自主经营的权力。

  矩阵制组织结构,其会计控制也属于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方式,这种组织结构是一个一级管理,多级经营的扁平式体系,有利于总部的监督,也有利于分部经营效率的提高。总部设立了专门财务中心对分支机构进行财务分析与考核,将资金筹集、运用等财物决策权下放给分支机构

组织结构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海尔集团的成功[7]

  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17年之后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额从1984年的384万元到2001年的600亿元,业绩增长了1万多倍,并保持年80%的平均增长速度。并且在美国、欧洲、亚太及中东建立了生产、销售中心。

  海尔的成功之路堪称中国企业发展史上一个罕见的成功案例。那么,海尔为什么如此成功?海尔25年来的发展,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战略转变期,分别是:1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一1991年);II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一l998年);III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一2o05年);IV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一)。每一次成功的战略调整需要的是有效合理的组织结构调整作支撑。

  1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一l991年):海尔的名牌之路始于质量管理,其采取日清管理法,就是对每人、每天做的事进行控制和清理,使整个质量保证是优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时刻关注员工素质及消费者偏好。在此期间,始终只做冰箱一种产品。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注重各职能划分,体现集权思想,所以主要还是直线一职能制组织模式。

  II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一l998年)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舞下,海尔转向多样化发展战略。以吃休克鱼、海尔管理模式、低成本扩张方式,迅速构建起国际化大公司的规模。为适合多元化企业战略要求,海尔在武汉、重庆等地建立工业园,建立以产品为基础的事业部制结构。总部负责集中筹划集团发展目标,各分部负责相应区域产品的生产、销售,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总部与分部间权责明确,体现权力的下放,组织结构不断趋向于扁平化。

  III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一2005年)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先行者,海尔“国际化即本土化”的做法是,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以及当地融资、当地融智。这一阶段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是事业分部数量的增加,企业组织结构更加趋向于扁平化、网络化、多样化。

  Ⅳ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一)2006年,海尔把“全球化品牌战略”做为自己新的战略方向1。品牌不光是质量保证,同时需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及个性化服务需求,为此海尔选择以市场链为基础面向顾客需求的生产流程再造,并确立相应报酬激励制度,以提高企业活力。在“零库存”以及“差异化生产服务”思想下,体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多样化、网络化。

  启示

  一个企业集团成长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在适应变环境中所采用的“战略”和实施战略的“组织”。战略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组织结构来完成,而组织结构最终还是为战略的实施服务的。海尔的四阶段发展验证了一个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战略以及外部环境双重影响下的调整,体现由简单一复杂,由集权一分权的演变过程,表现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对其它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化经营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案例二:美的集团的组织结构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美的集团由成立之初的街道小厂,经过30多年的不断调整、发展与壮大,经历了数次的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如今已成为以家电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美的从最初的被动地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发展到为强化竞争力而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让组织结构适应环境的发展,正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之一。

  二、直线职能制结构

   图一即为直线职能性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主管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如计划、销售、供应、财务等部门)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行政主管的参谋,实行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在直线职能型结构下,下级机构既受上级部门的管理,又受同级职能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各级行政领导人逐级负责,高度集权。因而,这是一种按经营管理职能划分部门,并由最高经营者直接指挥各职能部门的体制。它既保持了直线型结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型结构分工细密、注重专业化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内在缺陷具体如下:

  (1)属于典型的“集权式”结构,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

  (2)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

  (3)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在高度的“职权分裂”基础上,各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之间如果目标不统一,则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对于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事项,往往难以确定责任的归属;

  (4)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难以适应环境的迅速变化。

   组织学大师弗莱蒙特?E?卡斯特认为当组织“环境相对稳定而确定;目标明确而持久;技术相对统一而稳定;决策可以程序化时。”以采用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为宜,美的在公司发展早期,当时产品线单一、部门简单,所以易采取直线职能制结构。

  三、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图二为事业部的标准结构

  按企业的产出将业务活动组合起来,成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即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主要负责一个或者几个产品。凡与该产品有关的设计、生产、技术、销售、服务等业务活动,均组织在这个产品事业部之中,由该事业部总管;在销售地区广、工厂分散的情况下,企业可按地区划分事业部;如果顾客类型和市场不同,还可按顾客(市场)成立事业部。这样,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为企业贡献出一份利润。

  实行事业部组织结构可让企业最高领导摆脱日常的行政事务,集中力量研究和制定企业发展的各种经营战略和经营方针而把最大限度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各事业部,使他们能够依据企业的经营目标、政策和制度,完全自主经营,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事业部均为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这就是说,实行事业部制,则意味着把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各事业部间的经济往来将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结成商品货币关系。

  美的公司内部实行事业部对公司是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的。在企业发展壮大的时期,企业的高速成长会使企业短期内营业额大幅上涨,公司抓住时机进入不同的领域开发新的产品,这样企业就要面对对多个产品进行经营的任务,美的公司传统的直线职能结构明显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产品具有差异性,同时对多个产品进行管理必然不能达到使每种产品最好销售的效果。因此采用事业部组织结构可以让不同产品分离开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经营,有很多优点:

  1.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能够规划其未来发展,也能灵活自主的适应市场出现的新情况迅速做出反应,所以,事业部组织结构有高度稳定性和适应性。

  2.能让高层有更多的时间实行决策职能,同时使各事业部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各个管理层的效率和发挥其各自的职能。

  3.事业部需要独立经营,因此能够让事业部的管理者得到很好的锻炼,有利于培养人才,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干部

  4.事业部的出现使得公司更好的了解各个产品的情况,从而也更有利于公司评价每种产品对公司总利润的贡献大小,利于高层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

  5.事业部的成立利于其对各自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6.事业部自主管理,增强了其自主性,权利的下放使得事业部有很大的责任,有利于激励事业部管理者进行更好的管理。

  7.事业部成立后各事业部之间能形成良性竞争,使企业更有活力。

  四、美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美的现已成为以家电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这与它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是密不可分的。美的从最初的被动地进行结构的变革到到为强化竞争力而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让组织结构适应环境的发展,正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之一。

  企业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企业发展远景、市场的需求、外部效益、员工群体素质等多方面原因不断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让企业能够在变化多端的商业环境下生存下去,并有机会得到发展。 良好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是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培育竞争优势的保证。 在不断变动的经济、技术与文化环境中,企业只有通过对其内、外组织形式进行持续的适应性调整。

  在企业组织调整中,企业不应该局限于某一基本的组织形式,应从实践出发,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有效地调整,让其既能满足战略的要求又非常简单可行。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实施战略的一项重要工具,一个好的企业战略要通过与企业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去完成才能起作用。实践证明,一个不适宜的组织结构必将对企业战略产生巨大的损害作用,它会使良好的战略设计变得无济于事。因此,企业组织结构是随着战略而定的,它必须按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 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第38、39、40、41章
  2. 2.0 2.1 2.2
  3. 刁爱华.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影响因素分析.商业时代2009年21期
  4. 高树军.《管理学》.第十讲 组织结构.河北大学
  5. 5.0 5.1 王玲.企业组织结构的探索与创新.安徽财经大学.决策2009年2期
  6. 卢凤娟,韩向宏.企业组织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商业经济2004年11期
  7. 朱春华,杨宏玲.企业组织结构类型及实证研究. 管理观察2009年21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62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67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组织结构"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61.174.208.* 在 2008年9月7日 00:22 发表

确实做得很好,我在这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真诚的感发表这些资料的朋友!

回复评论
218.5.2.* 在 2008年9月17日 15:16 发表

感谢分享!

回复评论
222.129.43.* 在 2008年9月21日 15:24 发表

谢谢!

回复评论
117.43.163.* 在 2008年9月26日 10:47 发表

很棒 多谢高手

回复评论
218.200.47.* 在 2009年2月3日 14:28 发表

确实做得很好,我在这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真诚的感发表这些资料的朋友!感谢分享!谢谢!

回复评论
Christy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2月9日 00:53 发表

受益匪浅,感激共享!

回复评论
123.233.150.* 在 2009年7月31日 22:08 发表

谢谢大师的指点。

回复评论
124.90.206.* 在 2009年10月11日 18:49 发表

非常感谢 和史蒂芬写的一样的哦

回复评论
86.139.107.* 在 2009年11月11日 05:38 发表

非常感谢分享的人 我的论文全靠这个

回复评论
221.217.2.* 在 2009年11月12日 21:46 发表

很清晰,很有收获,谢谢!

回复评论
124.164.127.* 在 2009年11月14日 10:53 发表

感谢分享

回复评论
Yunzyan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1月10日 15:30 发表

不错,无意中闯入,真的很好,可以学不少东西。

回复评论
114.95.229.* 在 2010年1月18日 09:58 发表

very good and great

回复评论
116.54.165.* 在 2010年2月11日 11:59 发表

感谢分享者~~受益匪浅啊

回复评论
118.213.13.* 在 2010年4月12日 22:34 发表

确实不错,是个人看了都会觉得很珍贵

回复评论
140.130.212.* 在 2010年5月2日 13:07 发表

謝謝~學了很多!

回复评论
125.78.151.* 在 2010年5月15日 23:31 发表

我想说的是,能不能解释的时候,多举些案例,举案例的时候少用一点专业术语

回复评论
张忠林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5月23日 19:20 发表

多谢了,的确学习了很多!

回复评论
Cjcj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5月26日 16:07 发表

工作专业化的粗细划分,是和员工的素质能力紧密相关的。对于技能较低的员工越细致的工作分工可以降低对其技能的要求,这样他就越能够合格完成工作任务,而对于技能和素质较高的员工,单一的工作分工很容易造成其工作内容疲惫,就需要丰富工作内容,提供技能要求。

回复评论
118.112.144.* 在 2010年6月16日 16:53 发表

工序流程管理

回复评论
61.144.207.* 在 2010年7月27日 20:28 发表

感谢分享!!!

回复评论
116.16.76.* 在 2010年8月10日 17:14 发表

感谢!

回复评论
221.4.204.* 在 2010年10月21日 12:30 发表

受益匪浅

回复评论
Qiuyuelala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10月24日 11:55 发表

谢谢~

回复评论
218.14.17.* 在 2010年10月26日 17:05 发表

谢谢了 学习了

回复评论
117.88.68.* 在 2010年11月16日 11:36 发表

谢谢,学习了

回复评论
220.234.22.* 在 2010年11月20日 16:25 发表

回复评论
61.50.138.* 在 2010年11月23日 08:34 发表

thanks

回复评论
220.191.168.* 在 2010年12月15日 20:58 发表

甚好,但是看的不是很明白。

回复评论
鲈鱼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12月16日 11:01 发表

220.191.168.* 在 2010年12月15日 20:58 发表

甚好,但是看的不是很明白。

已添加新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回复评论
58.18.222.* 在 2011年1月28日 16:51 发表

收藏了。谢谢您的无私奉献!

回复评论
60.191.251.* 在 2011年2月21日 11:36 发表

谢谢,写的很好,如果能在加一些例子,就更好了。

回复评论
116.228.1.* 在 2011年2月27日 19:31 发表

谢谢!写的非常好!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样它的价值也就更大了。

回复评论
218.29.125.* 在 2011年3月16日 20:40 发表

61.174.208.* 在 2008年9月7日 00:22 发表

确实做得很好,我在这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真诚的感发表这些资料的朋友!

确实很好,学了不少东西!顶一下。

回复评论
嗝嗝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3月18日 15:43 发表

很好的网站,文章写的很让人看懂!

回复评论
124.163.244.* 在 2011年4月9日 14:23 发表

好东西啊。谢谢了

回复评论
222.33.46.* 在 2011年4月22日 16:02 发表

清晰明了 受益匪浅

回复评论
124.160.209.* 在 2011年4月24日 17:33 发表

受益匪浅

回复评论
110.16.188.* 在 2011年7月1日 18:43 发表

不错,多多发点哦,支持

回复评论
121.205.190.* 在 2011年7月8日 15:42 发表

真好受益匪浅啊

回复评论
113.77.187.* 在 2011年8月29日 14:01 发表

谢谢发表者!受益匪浅!!!!1

回复评论
babyma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11月23日 09:40 发表

真是懷疑寫這些文章的的高手,是不是都是老師教授?

回复评论
110.180.0.* 在 2011年12月6日 16:48 发表

感谢!

回复评论
115.173.9.* 在 2011年12月8日 12:18 发表

意思不大。深层次的管理还是要以人为本。

回复评论
113.108.133.* 在 2012年1月5日 15:40 发表

想问一下,那么体现组织结构的因素是什么呢?

回复评论
58.194.235.* 在 2012年3月4日 10:48 发表

125.78.151.* 在 2010年5月15日 23:31 发表

我想说的是,能不能解释的时候,多举些案例,举案例的时候少用一点专业术语

没有专业术语的话,写出来不够客观

回复评论
58.194.235.* 在 2012年3月4日 10:50 发表

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这篇文章真是解渴,甘之如饴,谢谢作者~~

回复评论
123.120.127.* 在 2012年3月10日 08:38 发表

真的不错。

回复评论
117.135.160.* 在 2012年4月1日 09:20 发表

很好

回复评论
幸福 (Talk | 贡献) 在 2012年4月24日 10:40 发表

写得很棒,肯定是专家级别的。很具有MBA的思维模式和答案效应!

回复评论
125.69.85.* 在 2012年12月18日 01:30 发表

超赞的~~

回复评论
202.215.158.* 在 2013年2月5日 10:31 发表

有实用价值。谢谢了!

回复评论
112.15.186.* 在 2013年3月4日 10:59 发表

可以参考学习,管理本身是没有好坏的,好的管理方式用在不恰当的地方一样是不会给企业创造价值。比如文中所说的集权与分权,生产型企业就不能过于分权,与金融类企业有很大差别的。

回复评论
113.105.181.* 在 2013年11月14日 17:14 发表

很好,如果在AHP部份更细化些就更好。

回复评论
60.212.6.* 在 2014年3月6日 19:29 发表

旁边的动态广告真碍事...

回复评论
183.49.74.* 在 2014年5月13日 23:05 发表

这个非常好。 全球3C配件领导品牌-优及已经详细的参考,多谢你们的分享。

回复评论
124.127.96.* 在 2014年12月31日 17:55 发表

很好 很有启发和收获

回复评论
118.114.77.* 在 2017年2月20日 17:41 发表

启发很大

回复评论
58.57.17.* 在 2017年4月11日 10:00 发表

受益匪浅

回复评论
58.57.17.* 在 2017年4月11日 10:01 发表

学习了,受益匪浅,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部分,新老板建议好好学习!

回复评论
刘芙蓉5703368002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5月3日 19:42 发表

一直

回复评论
刘芙蓉5703368002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5月3日 19:42 发表

幸福 (Talk | 贡献) 在 2012年4月24日 10:40 发表

写得很棒,肯定是专家级别的。很具有MBA的思维模式和答案效应!

一直非常好

回复评论
103.52.192.* 在 2017年12月6日 20:03 发表

真诚的感发表这些资料

回复评论
M id 664dd8b689f20117a6d8ba187c11f487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12月30日 11:47 发表

组织结构类型是什么啊

回复评论
173****1923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8月25日 07:42 发表

M id 664dd8b689f20117a6d8ba187c11f487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12月30日 11:47 发表

组织结构类型是什么啊

直线型组织结构 职能型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事业部型 矩阵型 网络型 控股型

回复评论
M id 7515a83494cab36db2b665332c3393a2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10月7日 10:12 发表

173****1923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8月25日 07:42 发表

直线型组织结构 职能型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事业部型 矩阵型 网络型 控股型

这个划分依据有吗?就是划分思路,罗宾斯的管理学,分类少很多

回复评论
M id 56b4b2848ad6af7276dca4f6b12ac18b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11月17日 20:57 · 河南 发表

感谢,真的很全面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