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貿易差額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貿易差額論概述

  貿易差額論又稱“貿易平衡論”,晚期重商主義的主要學說。

  晚期以“貿易差額論”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托馬斯·孟。晚期重商主義盛行於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這時西歐各國工廠手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對推動國際貿易發展顯示了巨大的作用。晚期重商主義者主張國家應允許貨幣輸出國外,購買本國生產所需的原材料或進行轉口貿易,發展生產,但仍然堅持買少賣多的原則。貿易差額論在認識上比貨幣差額論向前推進了一步,但不論是貨幣差額論還是貿易差額論,它們都把貨幣和財富混為一談,認為一國擁有的黃金和白銀越多,就越富有,總之,財富就是金銀,金銀是財富的唯一形態,是衡量國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

  貿易差額論鼓勵輸出貨幣從而輸入更多的貨幣,這在資本原始積累後期,對西歐主要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長曾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早期重商主義以“貨幣差額論”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威廉·斯塔福(W. Stafford);早期的重商主義流行於15世紀到16世紀中葉的西歐各國,重商主義者主張在對外貿易中少買多賣或不買,用以積累貨幣,而且積極鼓吹國家採取強制手段禁止貨幣輸出。

貿易差額論的歷史背景[1]

  貿易差額論是16~17世紀由一些鉅賈、律師、政府官員等在實際的貿易、工業、航運和行政工作中提出的國際貿易理論。16世紀是封建社會晚期,商品貨幣關係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封建自然經濟已趨於瓦解。在社會制度解體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工場手工業,雇佣勞動關係普遍出現。在這種形勢下,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商品生產的需要,新興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消除封建市場割裂狀態並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這一時期,商業資本不斷發展,在經濟生活中居於統治地位。為擴大產品銷路,商業資本不滿足於國內市場,積極尋求國外市場,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於是便出現了反映商業資本向外擴張的思想,即重商主義。 商業資本雖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重要作用,但它本身卻不能創造出任何新的生產方式。商業資本僅是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創造了前提條件,成為工業資本的先驅,而工業資本的出現才真正能形成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商業資本就是在封建經濟逐漸崩潰和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形成的過程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的。這一時期的對外貿易主要是通過“販運貿易”來獲取商業利潤的,目的在於互通有無和增加財富。當時的一些地理大發現也為對外貿易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貿易差額論的理論思想[1]

  (一)重商主義的財富觀

  貿易差額論是以重商主義的財富觀為基礎的。重商主義者認為,財富就是金銀,金銀代表財富,一國是否富裕,主要取決於該國所擁有的金銀數量,金銀的增加就意味著財富的增加。國家一切經濟政策和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應是為了獲取金銀。

  重商主義這種財富觀的主要錯誤是把貨幣(金銀)與財富混為了一談。這反映了當時西歐新興資產階級積累貨幣資本的狂熱和追求金銀的強烈願望。

  (二)貿易差額論認為對外貿易順差是增加金銀的主要途徑

  貿易差額論者從重商主義的財富觀出發,認為增加一國的金銀擁有量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一是開采金銀礦藏;二是通過對外貿易順差使金銀流入國內。他們認為,後者比前者更重要,因為各國金銀蘊藏量差別很大,並且數量是一定的,即使金銀礦藏豐富的國家,也有開采枯竭的一天。

  重商主義者認為,金銀的取得主要來自於貿易領域。他們又認為,國內貿易雖然也對國家有利,但由於貿易發生在一國之內,一人之所得,則為他人之所失,並不能增加一個國家的金銀總量,因而不能成為財富的來源。只有通過對外貿易並保持順差,才會使外國的金銀流入國內。因此,這種理論被稱作貿易差額論。

  (三)貿易差額論的兩個階段

  1、早期的貿易差額論。早期的貿易差額論也被稱作“貨幣差額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威廉·斯塔福(1554~1612年)和法國的安徒尼·德·蒙克列欽(1575~1622年)。其代表作有斯塔福的《對我國同胞某些控訴的評述》和蒙克列欽的《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概論》等。

  早期的貿易差額論者非常片面地解釋和實施“外貿順差”政策,極力主張通過國家嚴厲的行政手段來增加金銀財富。嚴格控制外國工業品奢侈品的流入,即使外國產品價格大大低於本國也不准進口。金銀一旦流入國內就絕對不允許再流出,違者處以重罰。如當時的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都頒佈了法令,制定了懲罰措施,禁止把金銀貨幣輸出國外;同時規定外國商人在出售貨物後必須購買當地商品,而本國商人在國外出售商品,必須直接換回金銀貨幣。早期貿易差額論的主要特點,是要求對外貿易中的每筆交易和對每個國家都保持順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許出現逆差,以此達到增加貨幣財富的目的。

  2、晚期的貿易差額論。晚期貿易差額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托馬斯·曼(1571~1641年)和法國的讓·柯爾培爾(1619~1683年)。其代表作是托馬斯·曼的著作《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這本書曾被稱作“重商主義的聖經”。 晚期貿易差額論者也認為應儘量爭取外貿順差,以防止貨幣外流和增加金銀財富。但他們與早期貿易差額論者的一個明顯區別是不反對把金銀貨幣輸出國外。認為在對外貿易中只要始終堅持多賣少買的方針,即付給外國的貨幣始終少於從外國收回的貨幣,那麼金銀就會以外貿順差的形式流入國內,就能達到保持本國貨幣收入不斷增長的目的。衡量一國在國際貿易中是否盈虧,金銀是否流入國內,要視總的貿易收支狀況,不贊同早期貿易差額論的“每筆貿易都要求順差”的思想。17~18世紀,英、法、德等國都陸續採用了這種重商主義理論,使用關稅保護、獎出限入及轉口貿易等方法,對殖民地區進行賤買貴賣、少買多賣來維持貿易順差和積累金銀財富。

貿易差額論的政策主張[1]

  貿易差額論的政策主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貨幣管制政策

  貿易差額論者主張政府干預經濟生活,特別是在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方面一定要由政府進行嚴格管制。主張嚴禁金銀輸出,貴金屬一旦進口以後,就必須留在國內。當時英國規定輸出金銀為大罪,西班牙則最為嚴厲,輸出金銀者最高可判死刑。另一方面,各國又都在利用各種方式儘力吸收外國金銀。晚期的貿易差額論者的貨幣政策有所鬆動,著重追求貿易順差。

  (二)對外貿易壟斷政策

  當時西歐各國都對國際貿易實行國家控制和壟斷的政策。通過貿易壟斷,西歐各國從殖民地獲取廉價原料,運回本國加工成製成品,然後高價向殖民地國家出售。如葡萄牙政府就直接控制本國與東方的貿易,西班牙政府則壟斷從美洲殖民地獲得的廉價原料。

  (三)獎出限入政策

  各國都採取種種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貿易保護政策。比如,當本國貨在國際或國內難以與外國貨競爭時,可以退還對原料征收的各種稅款,必要時還給予補貼。也有的國家以各種措施阻止原料或半製成品的出口,鼓勵製成品的出口,並用現金獎勵在外國市場上出售本國商品的商人。各國對進口消費品則幾乎無一例外地征收重稅,這樣使其價格高到讓消費者難以購買的地步,同時對重要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則減免進口稅

  (四)鼓勵發展本國航運的政策

  重商主義者認為,強大的商船隊是一個國家外貿發達和經濟強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積極發展航運事業,為本國商品出口及轉運創造有利條件。還主張應禁止外國船隻從事本國沿海航運及本土與殖民地之間的航運。如英國在17世紀制定的航海法案最為典型,規定沿海貿易必須使用英國船舶,從其他國家運到英國和英國殖民地的貨物也必須使用英國船舶。

  (五)發展本國工業的政策 貿易差額論者認為,只有多賣商品,才能實現貿易順差。因此,一定要大力發展本國工業,增強本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以保持出口優勢。因而,當時各國都制定有鼓勵本國工業發展的政策。這些政策的主要內容有:

  (1)向工場手工業者發放條件較優惠的貸款

  (2)為發展本國的技術性產業而高薪聘請外國工匠並禁止本國熟練技術工人外流;

  (3)對進口的新技術設備減免關稅並限制本國的新技術設備輸出;

  (4)為了降低工業生產成本,各國普遍實行低工資制;

  (5)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競爭力,制定各種工業管理條例,加強產品生產的質量管理

對貿易差額論的簡評[1]

  1、貿易差額論的理論和政策適應當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要求,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這種理論和政策與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發生了深刻的矛盾,由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因素變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2、貿易差額論實際隱含著一個錯誤的假定前提,即認為世界的物質財富是固定的、有限的。這個固定的物質財富在不同的國家之間進行分配,一國之所得必為他國之所失。這種對世界資源的靜態認識,必然導致將國際貿易作為一種只對單方有利的競爭。所以為了在競爭中得益,就必須採取損人利己的方法,最終的目標是使本國的實力得以增強,使對方的實力得以削弱。

  3、貿易差額論認為財富和利潤都產生於流通過程的觀點是錯誤的。他們認為,流通及外貿是財富和價值增值的源泉,將黃金和白銀當作唯一的財富。這一切都反映了商業資產階級的歷史局限性,難以洞察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僅限於簡單描述他們從社會生活錶面見到的那些經濟現象。真正的現代經濟學則是將研究領域由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

  4、貿易差額論是最早的國際貿易理論,但是在理論上是膚淺不成熟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這種理論只是研究如何從國外得到金銀,沒能進一步探討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以及是否能為所有參加國帶來貿易利益。因此,它也認識不到國際貿易有促進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5、貿易差額論的政策主張有著積極意義。貿易差額論產生於從封建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的階段,距今雖已400多年,然而它的某些政策主張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如積極發展出口工業,提高產品質量,保持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禁止奢侈品進口和對一般製成品獎出限入;實行保護貿易政策,保護本國的民族工業等。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國際貿易學》.第六章,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上).第一節,貿易差額論.山東大學經濟學院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山林,Angle Roh,Dan,泡芙小姐,方小莉,Lin,Mis铭,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貿易差額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