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利潤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行業利潤率是反映行業利潤水平的經濟指標。不同經濟條件下,行業利潤率具有不同的含義。
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因而行業利潤率就是某一行業的剩餘價值總額對該行業預付總資本的比例,它表示資本的增殖能力。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行業利潤率分為成本利潤率和資金利潤率兩種,前者是行業利潤與成本的比例;後者是指行業利潤與該行業占用資金的比例,它表示資金的盈利程度。
決定行業利潤率的因素有四個:
(1)剩餘價值率的高低;
(2)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
(3)資本周轉速度;
(4)不變資本的節省。
研究行業利潤率,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價格體系合理的情況下,行業利潤率能反映社會資源的分配程度;在價格體系扭曲的情況下,行業利潤率的高低,並不代表社會經濟資源的分配是否合理,而是取決於行業間產品比價的高低。因此,研究行業利潤率就能認識發揮平均利潤率規律的作用,來調節不同行業間的利潤水平,引導社會資金合理流動,使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實現自動平衡。
行業利潤率能有效的反映一個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它的目的在於瞭解個別公司近期的健康狀況,也就是說,這一指標更多的時候用來分析短期趨勢。
業界對於行業利潤率的曲解是近期因為經濟學的介入才出現的。例如:智能手機的熱銷很大一部分力量該歸功於運營商的補貼,這使得主流品牌占有極大優勢。沒有拿到補貼的智能手機在公開市場競爭力不大,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低端手機和小型零售商在公開市場也有一定競爭力,但是,他們能拿到的利潤極為有限。這才是造成行業利潤率分佈如此不均的重要原因。
當產品日趨完善的時候,低價競爭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提高會顯著壓縮利潤空間。如果投資人和分析師繼續期待不切實際的增長和利潤率的話,行業利潤率將會成為他們真正的陷阱。唯一能避開這個陷阱的是讓企業經營範圍多樣化,像 IBM 那樣提供從軟體到服務的全套解決方案,這樣能顯著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比如三星),或者冒險去開發新市場(比如蘋果的 iWatch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