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94个条目

結構教學觀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結構教學觀

  結構教學觀強調學習的結果是形成認知結構,因此他強調在學科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的重要性。 他認為好的學科結構可使“任何科目者能按照某種正確的方式教給任何年齡階段的兒童”。他認為編排教材的最佳方式是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現學科的基本結構。

結構教學觀的內容

  魯納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倡導的結構主義教學改革運動,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主張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基本結構的理解。結構(structure)是指知識構成的基本架構,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指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布魯納認為,如果教材的組織缺乏結構或者學生缺乏認知結構的基本知識,發現學習是不可能產生的。因此,布魯納把學科的基本結構放在設計課程和編寫教材的中心地位。

  他指出:

  (1)具有結構性的教材,才易於學生理解;

  (2)具有結構性的教材,才會長期保持,不易遺忘

  (3)學生從結構中學到的原理原則,將有助於以後在類似情景中產生正向的遷移;

  (4)從結構性知識中學到的原理原則,將有助於培養學生自行求知時執簡御繁的能力,以求取更高層次的知識。

結構教學觀的原則

  布魯納還提出了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四個教學原則

  (1)動機原則。布魯納認為,內部動機是維持學習的基本動力。學生具有三種最基本的內在動機,即好奇內驅力(即求知欲)、勝任內驅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內驅力(即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的需要)。教師如能善於促進學生的探究活動,便可激發他們的這些內在動機,有效地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

  (2)結構原則。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像和符號三種表象來呈現。動作表象是藉助動作進行學習,無須語言的幫助;圖像表象是藉助表象進行學習,以感知材料為基礎;符號表象是藉助語言進行學習,經驗一旦轉換為語言,邏輯推導便能進行。至於究竟選用哪一種呈現方式為好,則視學生的知識背景和課題性質而定。

  (3)程式原則。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有條不紊地陳述一個問題或大量知識的結構,以提高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轉換和遷移的能力。通常每門學科都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程式,對學習者來說,它們有難有易,不存在對所有的學習者都適用的唯一的程式。

  (4)強化原則。教學規定適合的強化時間和步調是學習成功重要的一環。知道結果應恰好在學生評估自己作業的那個時刻。知道結果過早,會阻礙學生探究活動的進行;知道結果太晚,易使學生失去被幫助的機會。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結構教學觀"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