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化思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結構化思維(Structured Thinking)
目錄 |
結構化思維是指在思考分析解決問題時,以一定的範式、流程順序進行,首先以假設為先導,對問題進行正確的界定,假設並羅列問題構成的要素,其次對要素進行合理分類,排除非關鍵分類,對重點分類進行分析,尋找對策,制訂行動計劃。其是一種思維方式,同時也是一種管理方法[1]。
一個人在進行問題解決時(包括解決難題, 記憶,寫作等)能站在整體的角度,遵循啟發性的原則,充分發揮左右腦的功能,通過對問題的自我理解和分析,充分利用已有的認知結構透徹地認識問題,合理的分解問題,循序漸進,逐步求精,從而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全面完整地對問題進行系統思考和解決。對對象和問題做全面完整的思考,這是結構化思維最重要的基礎和特征,反映了思維的系統性和廣度;對對象和問題分解求精,做深入透徹的思考,反映了思維的深刻性和深度;對對象和問題做充分聯想,啟發了對對象認識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線索,拓展了問題解決的視野,反映了思維的開放性,也體現了思維集中性與發散性的統一;重點或關鍵點突出,思維層次鮮明,反映了人類解決複雜問題和認識複雜對象的能力;自我表述對對象和問題的認識,充分表達了對對象和問題的理解,將你的理解能力發揮到極至,反映了你對對象和問題理解認識的透徹程度,也是一個將新知識同化到你已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富有個性的自我表述,既體現了個體的思維特征,也充分發揮了左右腦功能,反映了思維的形象性,直觀性,獨特性;結構化思維所表達的認知結構精煉簡潔,思維過程扼要清晰,形象流暢,反映了人類認識複雜對象和問題的本質的能力[2]。
結構化思維的基本原理[3]
結構化思維方法,就是以事物的結構為思維對象,以對事物結構的積極建構為思維過程,力求得出事物客觀規律的一種思維方法。布魯納指出“掌握事物的結構,就是以允許許多別的東西與它有意義地聯繫起來的方式去理解它,簡單的說,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的。”
結構化思維的特征[1]
(1)以假設為導向,嚴格的結構化
“以假設為導向”的思維方法是一種結果逆推的思考方式,具體包括:首先定義問題(或目標),列舉所有可能的答案(或道路),然後運用 除法,找出相對最優解(最近的道路)。由於思考環境都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在正向推進思維時會因思維過於發散而難有結果;而從結果逆推的思考方式可以一步步縮小選擇範圍,最終使我們的思考聚焦於那些最有利於達到目標的方面。
(2)以終為始,運用3P(Purpose,Principle,Process)原理,強調全面系統快速解決問題
Purpose——目的,做一件事的時候首先考慮其意義目的,意義目的明確後,確定是否有實現這個目的的方法?衡量標準?Principle——原則,開展這些工作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根據這些原則選擇相應的流程和方法。Process—— 流程,要實現最終的目標和結構,需要開展哪些工作?這些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和資源是什麼?應該如何匹配時間和資源?確保工作有效控制。
結構化思維的三種定位[4]
結構化思維有三種定位,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原因、決策、計劃涵蓋時間維度的過去、現在與將來,針對其三種時間的狀態,可以概括為“視角多元性、影響跨期性、層級互適性”。視角多元性要求拓寬與提升“當下”問題分析的角度與維度;影響跨期性涉及問題過程的“時序”關聯;層級互適性闡明現實解決問題的人因其角色不同所反映的不同的思維要求。
- 確定目標——資源分析——制訂計劃。
例如:很多朋友都應該有過裝修的經驗。回顧一下裝修的過程,就是一個通過結構化思維來完成的系統工程(雖然是個很簡單的系統工程):
- 確定目標——決定裝修方案;
- 資源分析——需要哪些材料,需要多少人,用多少預算花多長時間來完成;
- 制訂計劃——裝修過程管理,什麼時間買哪些材料,材料進場時間,開工時間,中間驗收時間,終驗時間,最終驗收等等。
結構化思維的本質就是邏輯,它是將零散的思維,靈感,知識,信息,數據,還有其它種種用一種框架收攏起來,這樣讓繁複的問題簡化,並獲得一種分析的方法,甚至是量化的工具,使我們可以透過現象看事物的本質。長期進行結構化思維訓練,可以提高我們系統分析問題以及統籌規劃工作的能力,使我們的思維及表達更加縝密、靈活和有條理[1]。
結構化思維,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技能,掌握了這一管理技能,將使你在職場競爭和市場競爭中,獲得以下優勢:
- 能夠快速完成方案,而且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獲得老闆的賞識,客戶的青睞;
- 能夠製作出周密的商業計劃,從而牢牢地控制住企業生命線;
- 能夠有條不紊地處理各種複雜問題,在紛繁的市場上,先人一步走向成功;
- 能夠有效地安排好學習與工作,快速掌握新崗位、新工作所需知識,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結構化思維,首先是一種思維方式,其次才是一種管理方法。因此,對於更多的剛剛走上管理崗位的朋友來說,需要經過有意識地持續訓練,才能夠培養起這樣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好腦子”不如“爛筆頭”,紙和筆是訓練結構化思維的最有利的工具。
- 首先,強烈建議希望學習結構化思維的朋友,要勤於寫作。
任何一篇文章,包括文學作品,都是結構化思維的產物。我們很多朋友覺得寫東西太難,其實癥結不在於對文字的把握,而恰恰是對缺乏對思維結構的把握。所有文章,必然要有“中心思想”,這就是結構化思維中的“確立目標”;為了表述這個“中心思想”,必然要分段陳述,各個段落有各自的“段落大意”,來支持“中心思想”,這個就是結構化思維中的“資源分析”;提綱出來以後,分段展開陳述形成文字,就是結構化思維中的“制訂計劃”。很多朋友寫文章寫著寫著,或者寫不下去了,或者跑題了,如是幾次就失去了寫作的信心。其實在此刻遇到的障礙,正是你在“結構化思維”訓練中的不足,抱著哪怕推翻重寫的決心堅持寫下去,也就突破了“結構化思維”培養過程中的自身障礙,持之以恆,結構化思維就會形成自己固有的思維習慣。
- 其次,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複雜問題(哪些是複雜問題,因人而異)需要決策時,養成如下習慣:
①準備好筆和幾張紙;
②在一張紙上寫下幾個可能的目標,想到就寫,不要在此時要求自己思考周密,反正是草稿;
③在另一張紙上對第一張紙上的目標實現所需要的資源分別列出,列的時候可暫時不考慮資源衝突,有助於你對每一個目標都考慮周全,而不瞻前顧後。這時你已經具備了幾個備選方案,給他們編上號;
④在第三張紙上再結合資源衝突,對第二紙上的各個編號方案分別列出“好處”與“風險”;
⑤以“兩害相權取其輕”為原則,在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方案;
⑥對選擇出來的方案進行精加工,形成一個可執行方案。可執行方案的標準是:
- 該方案中的資源是你具有而且可支配的;
- 方案中有明確的時間限制;
- 方案中各環節都具有可檢查的指標;
- 方案最終有交付物。
評論(共8條)
這個詞語估計又是中國人亂製造出來的。 定義都沒有做完整。 模糊,不知所云。
沒文化真可怕,你自己的水平沒達到就說是別人亂想出來的。歐美早在裝備模塊化設計階段就同時提出了思維結構化這一說法了。
這個詞語估計又是中國人亂製造出來的。 定義都沒有做完整。 模糊,不知所云。
有問題就指出來,而不是站在旁邊嘲諷說風涼話
很不錯的資料,收藏了慢慢研究。謝謝以上各位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