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聞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經濟新聞是指有關國民經濟、生產建設和人民日常經濟生活的報道。
我國經濟新聞存在的問題[1]
1.缺乏可讀性
在經濟新聞報道中,不乏“專業、數字、呆板、枯燥、生硬”的面孔,形成了“外行看不懂,內行不屑看”的痼疾。突出的問題就是數字過多。經濟離不開數字,數字是最能說明問題的。有時,一個數字可以代替一大段文字的敘述,起到以一當十甚至當百的效果。但目前,帶有傾向性的問題不是沒有使用數字,而是使用過多過濫,在玩“數字游戲”。下麵一段是見諸某報的新聞導語:“今年。XX市工業方面再創佳績,截止12月31日24時,全市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完成總產XX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為XX億元,比年計劃增長XX億元,增幅X%,比去年增長XX億元.增幅為XX%”,在不足90年字的導語中,共使用6處數字(不含時間),其中有3處略顯多餘。首先,“可比價格計算XX”顯得畫蛇添足,因為新聞不是統計報表.只要能說明現象和趨勢,支持論點即可。其次“比計劃增長XX億元”、“比去年增長XX億元”顯得重覆多餘。因為有實際完成數,有增幅,便可推算今年的計劃數和去年的完成數。超計劃數和比去年的增長數也就顯然明瞭。在寸字寸金的報紙上,像這種重覆應力求避免。上述導語如果改成“今年,XX市工業再創佳績。截止12月31日24時,全市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完成總值XX億元。為年計劃的XX.比去年增長XX億元。”就顯得既簡潔又有力了。
2.缺少“人氣”
大量的經驗性經濟新聞常常見物不見人,讀者感覺毫無生命力。記者在採寫過程中.關註企業物流方面的東西多.關註決策者,主體人的東西少,側重企業的興衰和產品的價格、市場。或者是把採訪重點放在先進技術的應用、經濟效益的增長等巨集觀方面,就事論事,見物不見人,卻忽視了作為經濟主體的人的思想觀念中的新思維、新變化。實踐表明,好的經濟新聞應當將相關的因素寫進去。最主要的相關因素就是人。好的經濟新聞是需要有人的因素存在的,至少要感覺到人的因素。
3.缺乏深度
報紙上的經濟新聞大部分是一般的介紹性相現報道。介紹新近的經濟現象,卻不能提出問題.有的經濟新聞提出了問題,卻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存在著預測性少、反饋性少的弊端。經濟新聞因缺少前瞻性和巨集觀性而長期滯留在初級階段.缺乏與國際大傳媒集團的競爭力度。
4.娛樂化傾向
新聞的娛樂化表現在內容上偏重於軟新聞,強化事件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內幕的方面。試圖從中挖掘戲劇化效果,走新聞故事化、新聞文學化道路。經濟新聞報道的娛樂化就是用娛樂的形式和娛樂的心態來處理經濟新聞,將經濟事件的內幕等作為新聞的重點,但其本身卻缺乏真實可查的信源,寫法散文化,強調故事性、情節性,片面追求趣味和新奇,淡化新聞事實本質,以圖製造轟動效應。
5.經濟宣傳的誤導傾向
首先是經濟預測方面的誤導。一些記者不顧自己理論功底、實踐經驗等方面的欠缺,自覺不自覺地以權威人士的面孔出現。對經濟方面的一些敏感問題妄回評論,導致宣傳誤導,這不僅影響今天,也影響明天的判斷。
其次是政策法規方面的誤導。這類誤導主要表現在“權力尋租”、“政策擦邊球”、“制度變型”和“體制反彈”。主要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辦法,去誘導人們撈好處。這方面誤導的直接後果是,使人們無法用正常心態接受改革指令。也無法強制人們自覺地在很規範的經濟行為空間去嚴格執行紀律、法規和涉及的行政管理條例。
6.法律、法規方面的失誤
一是披露偽劣產品張冠李戴。在經濟新聞報道中,有的揭露假冒偽劣產品,卻把被假冒者不加區別地搭上去.有的則把假冒偽劣產品憑主觀推斷認為是某企業的產品,有的以偏概全,以個別代替一般,一個地方出了某種假貨,就把這個地方所有的產品都視為假貨。這樣良莠不分、張冠李戴。就會構成了對被假冒企業商譽和名譽的侵害。
二是對產品質量批評缺乏依據。缺乏事實依據對產品質量進行貶低的經濟報道,即經濟報道中的內容失實,會給企業商譽、名譽造成損害。使社會對其產品質量產品懷疑,輕者減少其經濟效益,重者甚至可以摧毀掉一個企業。
強化經濟新聞寫作的對策[1]
1.寫經濟主體人。拉近經濟與受眾的距離
在報道中,把經濟與人揉在一起考慮,或者論述經濟與人的同步發展,或者透視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的辯證關係。我們知道物質原理、數字都是很難讓受眾引起共鳴的,但寫一個有血有肉、實實在在的人就不一樣了。何況個人的思想、作用、技能、經歷,尤其是決策的個人因素往往會對事情的發展結局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2.在觀察視角上.提倡“經濟觀察的
非經濟視角和非經濟現象的經濟視角”所謂非經濟視角指經濟報道的切人點,不是純粹的經濟內容,從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甚至是哲學的角度來把握和剖析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提高多種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而對非經濟現象用經濟視角,則體現出紛繁複雜事物背後,利益之手的支配性。也會給讀者以新穎獨特之感。從經濟的視角切入.會使問題的探討更加鞭闢人里。會使新聞更加形象生動。在我國關於伊拉克戰爭和非典型肺炎的新聞報道中就有許多是從經濟學角度來寫的,體現了一定的深度,很有啟迪性。
3.從社會角度去拓展經濟報道的廣度與深度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經濟發展中的波瀾,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塑造社會風氣起著重要作用。單純從經濟角度去搞新聞報道,這種模式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和受眾需要。從社會角度來寫經濟新聞,能夠使讀者便於感性接受。若能在廣度和深度上加以拓展,將使經濟新聞獨樹一幟,又能顯示出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使經濟新聞更加有血有肉,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