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僵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在中國的外國公司過於強調中央集權,上報審批、聽候決議的程式使得駐華公司過於依賴集團總部,聽令於外國總部的遙控,不能因地制宜靈活處事,不能靈活處理當地問題,無法適應變化多端的市場環境。
一些大型組織,由於管理的規範化,什麼事情都有制度規定,都有流程安排,都有章程管理,每個人都只是一個螺絲釘,只需要完成特定的任務和擔任特定的角色,不需要你有什麼獨特的想法,強調的是你有很好的執行能力,無法充分發揮每個員工的積極主動性,很容易就墮入了組織僵化的陷阱。
一個組織變得僵化,最常見的原因有三個:
1.企業預算和業績指標缺乏調整機制。每個管理者都清楚,業務方嚮應該根據市場情況同步調整。但通常企業的預算及業績指標,都是年初制定、年中執行、年終考核。這種情況下,管理者即便想敏捷,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2.組織層級過多,決策速度遲緩。如果組織層級特別多,從基層一線一直傳導到最高層,層層彙報,每一層需要加工、過濾、調整。不僅最終領導看到的和一線實際發生的情況,往往是面目全非的,容易出現錯誤決策,而且也不利於基層員工發揮主觀能動性,快速高效解決問題。 而一些數字化的組織自上而下最多四層或者三層,決策速度非常快。
3.部門協同不力信息溝通不暢。在條塊割據、各自為政的科層式組織里,難以實現高度的協同。遇到重大困難或危機時,如果各部門員工相互推卸責任,對內就會消耗凝聚力,對外則會損害客戶評價。一些企業里仍然採用的是陳舊落後的信息傳遞手段和管理工具,導致組織內部溝通不暢,內部活力無法充分被激活。
對於企業組織的僵化現象,拉姆·查蘭提出了破除僵化的五件事。
1、從核心高層開始,解除對“固定計劃”的執念。
企業不能只在年初做一次戰略規劃,應該根據市場變化情況,每半年甚至每個月調整一次工作計劃。
要想推動高層轉變思維,HR需要牽頭組織CFO、CEO等高層管理者在每個月聚首,對公司業務做一次診斷,思考如何在業務目標、預算、資源和人員方面賦予組織靈活性。
這類HR需要滿足兩個條件:深得組織高層的信任;對企業戰略、市場情況和業務狀況有深刻的瞭解。
2、建立靈活的預算和KPI調整機制。
預算、KPI是幫助企業所有成員明確目標、創造價值的有效手段,“當業務的前景一馬平川時,可以設定具體的KPI,保持企業的高速前進;當前路變得崎嶇,暴風雨也即將來襲時,必須放慢腳步,且行且思,甚至停下來重新規劃”。
因此,企業在設定KPI時應該留有調整空間。“年度預算也需要進行動態調整。我曾服務的一家消費品跨國公司,每年做預算時都會預留一定比例的資金,以應對諸多不可預料的市場變化。當競爭態勢突變,這部分資金就可以用來鞏固強勢業務、扶持新興業務,幫助公司度過難關。”
3、削減組織層級,賦予基層決策的能力。
很多高效的企業,只有3 ~ 4個層級,,內部信息的彙報流程簡潔高效。想讓組織變得更加敏捷,就要從削減層級開始。對於給基層“賦能”,拉姆·查蘭認為,信息的掌握程度是權力的基礎、能力的保障當低層級別的人員無法掌握高層的信息時,他們就沒有足夠的信心去承擔責任,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出相對正確的決策。因此,企業要把整個組織的數據集合起來,確保所有被授權的人員都能實時看到信息。在此基礎上賦予基層決策的能力,才稱得上是有效的“授權”。
4、找到影響企業命運的“一小部分人”。
不論組織的規模如何,真正決定組織命運的人只是一小部分。把這些人挑選出來,並放在合適的崗位上,是管理者最關鍵的任務。
有兩種方式可以找到這部分人:一個是內部調配。企業需要搭建線上人才資料庫,對每位員工的數據信息進行實時收集和分析,洞察他們的工作行為乃至情緒動態,並據此識別出能為組織未來作出貢獻的人。
需要強調的是,我所提出的“識別”,不是根據員工級別進行甄選,而是聚焦於他是否具備推動組織轉型的理念和能力。
其二,引進外部領軍型人才。他們可以對公司業務不太瞭解,但必須具有全局意識。比如技術型領軍人才要主動與業務部門合作,要能夠從終端消費者出發,思考技術與客戶的關係。
5、小範圍試點實驗。
當資源得到了保障、流程得到了優化、信息得到了公開、人才得以配備的時候,這時就要快速行動。
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企業可以選擇一個項目、一條業務線作為試點,小範圍地組建敏捷團隊,然後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和調整,實現新的運營及決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