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僵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隐藏] |
在中国的外国公司过于强调中央集权,上报审批、听候决议的程序使得驻华公司过于依赖集团总部,听令于外国总部的遥控,不能因地制宜灵活处事,不能灵活处理当地问题,无法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
一些大型组织,由于管理的规范化,什么事情都有制度规定,都有流程安排,都有章程管理,每个人都只是一个螺丝钉,只需要完成特定的任务和担任特定的角色,不需要你有什么独特的想法,强调的是你有很好的执行能力,无法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很容易就堕入了组织僵化的陷阱。
一个组织变得僵化,最常见的原因有三个:
1.企业预算和业绩指标缺乏调整机制。每个管理者都清楚,业务方向应该根据市场情况同步调整。但通常企业的预算及业绩指标,都是年初制定、年中执行、年终考核。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即便想敏捷,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2.组织层级过多,决策速度迟缓。如果组织层级特别多,从基层一线一直传导到最高层,层层汇报,每一层需要加工、过滤、调整。不仅最终领导看到的和一线实际发生的情况,往往是面目全非的,容易出现错误决策,而且也不利于基层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快速高效解决问题。 而一些数字化的组织自上而下最多四层或者三层,决策速度非常快。
3.部门协同不力信息沟通不畅。在条块割据、各自为政的科层式组织里,难以实现高度的协同。遇到重大困难或危机时,如果各部门员工相互推卸责任,对内就会消耗凝聚力,对外则会损害客户评价。一些企业里仍然采用的是陈旧落后的信息传递手段和管理工具,导致组织内部沟通不畅,内部活力无法充分被激活。
对于企业组织的僵化现象,拉姆·查兰提出了破除僵化的五件事。
1、从核心高层开始,解除对“固定计划”的执念。
企业不能只在年初做一次战略规划,应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每半年甚至每个月调整一次工作计划。
要想推动高层转变思维,HR需要牵头组织CFO、CEO等高层管理者在每个月聚首,对公司业务做一次诊断,思考如何在业务目标、预算、资源和人员方面赋予组织灵活性。
这类HR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深得组织高层的信任;对企业战略、市场情况和业务状况有深刻的了解。
2、建立灵活的预算和KPI调整机制。
预算、KPI是帮助企业所有成员明确目标、创造价值的有效手段,“当业务的前景一马平川时,可以设定具体的KPI,保持企业的高速前进;当前路变得崎岖,暴风雨也即将来袭时,必须放慢脚步,且行且思,甚至停下来重新规划”。
因此,企业在设定KPI时应该留有调整空间。“年度预算也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我曾服务的一家消费品跨国公司,每年做预算时都会预留一定比例的资金,以应对诸多不可预料的市场变化。当竞争态势突变,这部分资金就可以用来巩固强势业务、扶持新兴业务,帮助公司度过难关。”
3、削减组织层级,赋予基层决策的能力。
很多高效的企业,只有3 ~ 4个层级,,内部信息的汇报流程简洁高效。想让组织变得更加敏捷,就要从削减层级开始。对于给基层“赋能”,拉姆·查兰认为,信息的掌握程度是权力的基础、能力的保障当低层级别的人员无法掌握高层的信息时,他们就没有足够的信心去承担责任,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因此,企业要把整个组织的数据集合起来,确保所有被授权的人员都能实时看到信息。在此基础上赋予基层决策的能力,才称得上是有效的“授权”。
4、找到影响企业命运的“一小部分人”。
不论组织的规模如何,真正决定组织命运的人只是一小部分。把这些人挑选出来,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是管理者最关键的任务。
有两种方式可以找到这部分人:一个是内部调配。企业需要搭建线上人才数据库,对每位员工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分析,洞察他们的工作行为乃至情绪动态,并据此识别出能为组织未来作出贡献的人。
需要强调的是,我所提出的“识别”,不是根据员工级别进行甄选,而是聚焦于他是否具备推动组织转型的理念和能力。
其二,引进外部领军型人才。他们可以对公司业务不太了解,但必须具有全局意识。比如技术型领军人才要主动与业务部门合作,要能够从终端消费者出发,思考技术与客户的关系。
5、小范围试点实验。
当资源得到了保障、流程得到了优化、信息得到了公开、人才得以配备的时候,这时就要快速行动。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一个项目、一条业务线作为试点,小范围地组建敏捷团队,然后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调整,实现新的运营及决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