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資產評估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生態資產評估[1]
生態資產評估是對生態資產特點和總量的總體評價與估測,是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尺度和不同生態系統,運用生態學和經濟學理論,結合地面調查、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拍等一切手段,進行生態資產核算或綜合估價,獲得比較科學、客觀的數據。
生態資產評估不完全等同於經濟學意義上的資產評估.經濟學上的資產評估主要是經濟實體的價值評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生態資產評估是以生物資源為主要對象的區域生態系統質量狀況的評估,是生態保護和生態系統管理的一部分,為保持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而服務.生態資產評估的價值量核算部分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綠色GDP核算.綠色GDP包括資源核算和環境核算。柏;而生態資產評估的價值量核算部分包括生態服務價值和生物資源所提供產品的價值,是整個區域生態系統的綜合測定,它可作為綠色GDP核算的一部分。
生態資產評估主要體現在資產價值方面,對生態資產的存量與流量給以關註,是生態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的產物.生態系統評估更側重於生態系統結構及其生態產品和服務功能等。
生態資產評估的價值論基礎[2]
傳統主流經濟學對物品和服務的價值由市場的需求與供給均衡所決定。自然物品和服務的價值就沒有納人價值的計量體系中,因為它們即使有效用,也沒有稀缺性、勞動投人和市場機制。隨著人類經濟系統結構和功能上的不斷完善,經濟運作對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投人的要求就愈加廣泛,配置方式也13益精密,要素的價值表現形式也日趨多樣化,原來許多不被認為有價值或價格,而且在經濟過程中似乎並不起主要作用的物品或服務變得越來越重要,即使沒有規範市場的存在,許多並不為人類提供經濟產品的生物種類,由於人類對其作用或功能的發現和瞭解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而逐漸被賦予了價值或使用價值,同時,因為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不斷加劇所產生的對它們的各種脅迫而變得具有了“稀缺性”,稀缺使價值的交換和轉移成為可能,為交換價值的產生和表達奠定了基礎。
生態資產評估的方法[3]
根據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資源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生態資產評估的方法總體可分為四大類:(1)直接市場法,包括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2)替代市場技術,包括費用支出法、旅行費用法、享樂價格法;(3)創建市場技術,又稱條件價值法,包括防護費用法、恢復費用法、影子工程法;(4)空間一能值分析技術,包括生態足跡法、能值分析法等。下麵介紹幾種常用的評估方法:
(1)市場價值法。市場價值法適用於沒有費用支出,但有市場價格的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例如沒有市場交換而在當地直接消耗的生態資產,這些生態資產雖發有市場交換,但它們有市場價格,因而可按市場價格來確定它們的經濟價值。市場價值法先定量地評價某種生態資產的生態服務功能效果,再根據這些效果的市場價格來評估其經濟價值。在實際評價中,通常有兩類評價過程:一是理論效果評價法,首先計算該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定量值,如涵養水源的量、二氧化碳固定量、農作物的增產量;再研究生態服務功能的影子價格,如涵養水源的定價可根據水庫工程的蓄水成本,固定二氧化碳的定價可以根據二氧化碳的市場價格;最後計算其總經濟價值。二是環境損失評價法,這是與環境效果評價法類似的一種生態經濟評價方法,例如,評價土壤的生態資產價值時,用生態系統破壞所造成的土壤侵蝕量及土地退化、生產力下降的經濟損失來估計。
(2)條件價值法(又稱假設市場法)。它以人們對某種生態資產的支付意願來表達生態資產的經濟價值。例如人們為選擇環境友好的產品支付的費用,或者人們願意為一個生態環境優美的湖泊而支付的費用。它能通過人們的主觀判斷,評價各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包括直接利用價值、間接利用價值、存在價值和選擇價值。
(3)恢復費用法。當某生態環境資源遭到破壞,將其恢復到原有狀態所需的費用作為該生態資產的價值。這種方法常用於環境損害的評估。
(4)能值分析法。任何物品或服務的形成過程中直接或間接使用的各種能量的總量,就是該物品或服務的能值。能值分析理論是從系統生態角度來研究分析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下的自然和人類一自然生態系統的能量經濟行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