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獨角獸公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独角兽)

目錄

什麼是獨角獸公司

  “獨角獸”公司是投資界中一個非常火的概念。我們知道獨角獸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它稀有而且高貴。美國著名CowboyVenture投資人Aileen Lee在2013年將私募和公開市場的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做出分類,並將這些公司稱為“獨角獸”。然後這個詞就迅速流行於矽谷,並且出現在《財富》封面上。

  所謂“獨角獸公司”是指那些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Lee發明獨角獸概念的時候,她描繪的是一個具體歷史條件下的情形。在2003到2013年間,就只有39家公司從6萬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實現了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

  其實隨著互聯網行業日新月異的發展,國內已經爆炸性的涌現出大批我們熟知的“獨角獸”公司,諸如螞蟻金服小米科技滴滴出行等等。

獨角獸公司名字來源

  獨角獸公司這一概念來自於風投人物Aileenlee在2013年11月份的一篇描述創業種子期該如何向市值十億級別的公司學習的文章《歡迎加入獨角獸俱樂部:從十億級別公司身上學習創業》,所以從那時起,獨角獸這個名字就開始滲入並風靡創業界。躋身“獨角獸俱樂部”,是所有創業者的夢想。

獨角獸公司的特點

  許多創業者,當然還有在身後支持他們的風險投資人,都希望創辦一家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公司。

  為什麼開發者對“數億美元投資退出(billion dollar exits)”這麼關心呢?從歷史情況來看,頂級風投基金的收益主要來自它們持有的少數幾家公司。除此之外,傳統風投基金都已經發展得比較大了,需要有更大的“投資退出(exits)”獲取可以接受的回報。比如,只是收回一家規模 4 億美元風投基金的初始資本,可能意味著需要持有兩家估值 10 億美元的公司各 20% 的股份,或者是在一家估值 20 億美元的公司被收購上市的時候占有其 20% 的股份。

  我們就要問了:一家創業公司的估值達到十億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從過去十年的成功案例中學到的,比如 FacebookLinkedInWorkday 這些公司?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Cowboy Ventures 團隊建立了一個資料庫,搜集了美國市場的一些科技公司,這些公司都創辦於 2003 年,並且最近都在私募公開市場達到了 10 億美元的估值。我們稱之為“學習計劃”,這個項目仍在進行中。

  在閱讀下麵的內容之前,有兩點需要註意:一、我們的數據基於公開信息源,比如 CrunchBase、LinkedIn 還有 Wikipedia;二、得出的結論來自一時的印象,絕對是有片面性的。

  這裡就是我們發現總結的幾點

  一、我們發現 39 家公司符合我們稱之為“獨角獸俱樂部(Unicorn Club)”的標準(即:美國軟體公司,2003 年創辦,在私募和公開市場的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這部分公司占風投融資的消費類和企業軟體新創公司總數的 0.07%。

  二、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出現四家“獨角獸”公司,Facebook 則是一隻“超級獨角獸(super-unicorn)”(估值超過 1000 億美元)。最近的幾十年當中,每十年有一到三家超級獨角獸公司出現。

  三、消費者市場領域的“獨角獸”公司發展得更豐富,總體來看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即便是不將 Facebook 計算在內也是如此。

  四、但是企業市場的“獨角獸”公司平均來看市值更高,募集的私人資本更少,在私募投資上帶來的回報更高。

  五、這些公司一般會均勻地分佈在這四種主要的商業模式類別當中:消費類電子商務交易、消費者受眾,軟體服務(Saas,Software-as-a-service)和企業軟體。

  六、平均需要七年以上的時間才會有“套現機會(liquidity event)”,這不包括我們榜單上排名第三仍舊是私有狀態的這家公司。在成功退出之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七、經驗欠缺,年齡二十多歲的創業者們是“獨角獸俱樂部”的局外人。那些創始人受過良好教育,年齡三十多歲,並且創業伙伴互相之間有很長合作歷史的公司,往往獲得最大的成功。

  八、曾發生“大的轉型(big pivot)”,與最初產品模式截然不同的創業公司,加入“獨角獸俱樂部”的機會很小。

  九、舊金山(而不是矽谷)如今是“獨角獸”們的家。

  十、獨角獸俱樂部的創業者們各自的背景差異很小。

獨角獸公司的深層解讀

  一、歡迎來到只有 39 名成員的獨角獸俱樂部:金字塔頂端的 0.07%。

  ·難點就在於弄清楚這個俱樂部的候選者都有哪些。美國風投協會(NVCA)的數據顯示,自 2003 年起美國有超過一萬六千家與互聯網相關的公司得到了融資;Mattermark 過去兩年的數據是 12291 家;新罕布希維爾大學商學院風投研究中心的數據是每年有一萬到一萬五千家軟體公司得到種子輪投資。我們假設過去十年有六萬家軟體和互聯網公司募集到了風投資金,也就是說其中有 0.07% 的公司成為了“獨角獸”,也就是每 1538 家公司中有一家。

  ·結論:想要創辦或投資一家十億美元的公司非常困難,而且機率很低。科技新聞可能給人的感覺是每分鐘都有一個贏家誕生——但是現實情況是,發生這種情況的機率介於職棒大聯盟(MLB)比賽里接殺一個出界球的概率與某人一生中被閃電擊中的概率之間。或者說,比申請斯坦福大學的難度要高 100 倍之多。

  ·但這 39 家公司的確證明是可以做到的——它們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東西。

  二、Facebook 是過去十年的超級獨角獸(超過 1000 億美元的估值)。每一次重大科技潮流都會伴隨一個或多個超級獨角獸的誕生。

  ·Facebook 占到了 39 家公司 2600 億美元總市值的超過一半的比重。

  ·過去幾十年也出現了其他超級獨角獸公司。1990 年代是谷歌,目前該公司的市值是 Facebook 的三倍左右;亞馬遜,市值在 1600 萬美元左右。1980 年代是思科。1970 年代是蘋果(目前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甲骨文微軟;1960 年代則是英特爾

  ·超級獨角獸公司都有什麼相似之處?1960 年代是半導體時代;1970 年代是個人電腦誕生的年代;1980 年代是一個新的網路世界誕生;1990 年代,現代互聯網爆發的前夜;二十一世紀初,新的社交媒體成立。

  ·每一次科技創新潮流都伴隨著一家或更多家超級獨角獸公司的崛起——這些公司會改變你的生活、工作和投資情況——如果你不夠幸運/聰明成為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的話。這也帶來了更多的問題。下一個十年裡最本質的科技革新是什麼?是否會出現一至兩家新的超級獨角獸公司嗎?

  平均每年會出現四家獨角獸公司。但不是每年都有這種情況發生。

  ·除了 Facebook 之外,剩下 38 家公司的估值平均在 36 億美元左右。在上文寫完有關超級獨角獸公司之後,這個數據可能會令人感覺失望。但是不要忘了,創業公司一般都會以大多數人認為是瘋狂、愚蠢或無關緊要的想法作為起點。只有經過許多年的努力外加非常好的運氣,有一小部分公司才會成長為獨角獸公司,這種情況極其少見,非常厲害。

  ·過去十年裡,獨角獸公司的數量並不是很多。情況最好的是 2007 年(36 家裡有 8 家);數量最少的是 2003 年、2005 年和 2008 年(據目前所知的情況是如此。目前還沒出現一家 2011 年創辦的公司)。從這個情況來看,目前還不清楚每年獨角獸公司的數量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

  ·按時間順序將這一數據展現出來——有哪些公司變得更有價值了,有哪些公司從這個榜單上消失了——進而去解讀那些有潛在機會成為獨角獸公司(估值在 10 億美元以下)的榜單。或許在未來值得進一步寫文章說明。

  三、過去十年,面向消費者市場的公司創造了總市值的絕大部分。

  對早期消費類科技公司的投資在過去一年顯著降溫了。但是如下幾點值得註意:

  ·三家消費類公司——Facebook、Google 和 Amazon——是過去二十年裡的超級獨角獸公司。

  ·面向消費市場的公司比企業市場的獨角獸公司多,這些公司占到除 Facebook 之外總市值的超過 60%。

  ·這 39 家上班的公司可能嚴重低估了消費類科技的價值。榜單中仍舊是私有狀態的 14 家公司中,有 85% 面向消費者市場(比如,Twitter、Pinterest 和 Zulily)。一旦有了“套現機會”,這些公司的市值將會有很大增長,進而提升消費類獨角獸公司的總市值。

  四、面向企業市場的獨角獸公司在私募投資上的價值回報更高。

  ·企業領域風投當下非常誘人的一個原因是:榜單上的從事此行業公司平均在私募市場籌集了 1.38 億美元——目前這些公司的市值是所募集資本的 26 倍。

  ·在這一點上表現尤其突出的是 Nicira、Splunk 和 Tableau,這三家公司均在私募市場籌集了不到 5000 萬美元,現在平均市值是 38 億美元。

  ·此外,Workday、ServiceNow 和 FireEye 的市值是其所募集資本的 60 倍。

  ·與風投所宣稱的企業類創業公司需要更多早期資本的論調恰恰相反,我們並沒有在面向兩類市場的獨角獸公司身上發現 A 輪融資的不同之處。

  消費類公司的投資回報相對低一些。

  ·消費類獨角獸公司平均募集了 3.48 億美元,大約超出企業類獨角獸公司的 2.5 倍;目前市值是總募集資本的 11 倍左右。

  ·其中募集了非常多私人資本的公司是 Fab、Gilt Groupe、Groupon、HomeAway 和 Zynga。

  ·這表明在一個“快速擴張(get big fast)”的世界,創辦一家超級成功的消費類科技公司需要更多的資本;或許意味著創始人和投資人過去十年對於消費類互聯網公司過高的估值負有責任,消費類科技公司的投資者所獲得收益更少了。

  五、有四個主要的商業模式在帶動價值增長,網路效應也發揮了作用

  ·我們將這些公司劃分為四個商業模式,在拉動總體價值增長上發揮了同等作用:一、電子商務:消費者為商品或服務付費(11家公司);二、受眾:對消費者免費,通過廣告或其他方式盈利(11家公司);三、SaaS:用戶付費(通常是“freemium”模式)或者是基於雲的軟體(7家公司);四、企業客戶:公司為大規模的軟體付費(10家公司)。

  ·榜單上的電商公司沒有一家將實物庫存作為商業模式的核心。除此之外,電商公司平均會募集更多的投資——估值與募集資金之比最低,很可能是導致近期電商投資降溫的主要原因。

  ·38 家公司里只有 4 家採用移動優先(mobile-first)的戰略。這一點並不令人感到驚訝,iPhone 是 2007 年才推出的,而第一部安卓設備要到 2008 年才面世。

  ·榜當上將近一半的公司所具有的另一個共同點是:網路效應。社交化時代,網路效應幫助企業迅速獲得大量用戶,極大地降低了資金成本(比如 YouTube 和 Instagram),很快地提高了企業的估值(比如 Facebook)。

  六、這是馬拉松,不是短跑:要經歷至少七年以上的時間才有機會“變現(liquidity event)”。

  ·榜單上有 24 家公司花了 7 年時間才有機會上市或者被收購,這裡不包括 YouTube 和 Instagram 的極端例子,這兩家公司都在成立的兩年內以超過 10 億美元的價格被收購。

  ·榜單上的 14 家公司仍舊處於私有狀態,這會將平均變現期延長至 8 年以上。

  ·與消費類公司相比,企業類公司要多花一年時間才有機會等到“變現機會”。

  ·在九家被收購的公司中,平均的估值達到了 13 億美元;很可能這是收購方喜歡在這些公司更值錢之前將他們從市場上收入囊中的一個估值點

  七、二十多歲欠缺經驗的創業者機會不大。

  ·榜單上的公司普遍不是由缺少經驗的首次創業者創辦的,創業者在創辦這些獨角獸公司時的平均年齡是 34 歲。雖然 Facebook 的創業者們是 20 多歲時創辦的這家公司,但是榜單上市值排名第二的 LinkedIn,創業團隊的平均年齡是 36 ;Workday 的創始團隊平均年齡達到了 52 歲。

  ·受眾模式驅動的公司,比如 Facebook、Twitter 和 Tumblr,有著最年輕的創業者,公司成立時團隊平均年齡是 30 歲左右。SaaS 和電商模式的公司,團隊平均年齡在 35 歲到36之間;企業類軟體公司成立時創始團隊的平均年齡是 38 歲。

  有多年合作經歷的創業團隊會取得更大成功。

  ·榜單上有 35 家公司不是單獨一位創始人——平均創始人的數目是 3 個。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從聯席 CEO(如 Workday 公司)到技術合伙人(如 Fab.com)不一而足。

  ·90% 的創業團隊是由多年合作關係的伙伴組成,或是學校或是工作上的關係;有 60% 的創業團隊曾經一起工作,有 46% 的人曾經一起上學。

  ·曾經一起工作的團隊會為公司製造更多的價值。

  ·只有四家公司的團隊沒有共同的工作或求學經歷,但是都有一段類似的背景。

  ·有四家獨角獸公司的創業者是單槍匹馬(ServiceNow, FireEye, RetailMeNot, Tumblr——一半企業類,一半消費類),這四家公司均有各自的“變現機會”,市值也要比創始人是多位的公司更高。

  長期來看,大部分公司創始人 CEO 會帶領公司擴大規模,但並不是所有創始人都會陪伴公司一直走下去。

  ·有 76% 的創始 CEO 會帶領公司直至出現一次“變現機會”,69% 的創業者仍舊是公司的 CEO,許多還是上市公司的 CEO。這表明許多創業者有著長期的願景、投入,並有能力在沒有資金、產品和員工的情況下白手起家,直至發展成一家“獨角獸”公司。

  ·31% 的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會更換 CEO;這些公司的平均市值更高。原因之一:有大約 40% 的企業類“獨角獸”公司會做出更換 CEO 的決定(消費類公司這一數字則是 25%)。所有在“變現機會”之前更換 CEO 的情況都發生在企業類“獨角獸”公司,往往在上市之前新加入的是有經驗的、“有品牌標識意義的(brand-name)”領袖人物。

  ·榜單上只有一半的公司仍舊保留所有公司成立時的創始人。平均來看,這一數字是兩至三人。

  並非新手:創始人往往具有豐富的創業和科技企業經驗。

  ·有將近 80% 的獨角獸公司至少有一位創始人之前曾創辦過一家類似的公司。一些創始人早在高中時期就展現出創業者的 DNA。以往的創業經歷或是失敗,或是成功,創業項目的內容也多種多樣,有家教和零食,也有 PayPal 和 Twitter。

  ·只有兩家公司的創始人之前沒有科技/軟體行業的經驗;38 家公司裡面只有 3 家公司沒有技術合伙人(HomeAway、RetailMeNot 和 Box)。

  ·大部分創始人 CEO 擁有技術方面的大學學歷。

  教育背景優秀:許多“頂尖學校的畢業生”和輟學生

  ·絕大部分的創業者曾經在選拔嚴格的高校就讀(比如:康奈爾、西北大學、伊利諾伊)。榜單上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公司,其創始人當中至少有一位畢業於“排名前 10 位的大學”。

  ·斯坦福排位靠前,榜單上有三分之一的公司其創始人當中至少有一位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38 家獨角獸公司裡面有 8 家公司的創始人是哈佛畢業生;有 5 家公司的創始人畢業於伯克利;有 4 家公司的創始人畢業於麻省理工

  ·另一方面,有八家公司的創始人從大學輟學,五家市值最高的公司當中有三家(Facebook、Twitter 和 ServiceNow)是由輟學生創辦的,但是這些輟學創業者有科技公司方面的經驗,Facebook 除外。

  八、曾發生“大的轉型(big pivot)”,與最初產品模式截然不同的創業公司,加入“獨角獸俱樂部”的機會很小,對企業類公司尤其如此。

  ·幾乎沒有公司轉型成功。榜單上 90% 的公司保持著最初的產品計劃。

  ·在最初產品發佈之後發生轉型的四家公司全都是消費類互聯網公司(Groupon、Instagram、Pinterest 和 Fab)。

  九、灣區,特別是舊金山,已經成為絕大多數獨角獸公司總部的所在地。

  ·這並不太令人感到意外,榜單上的 39 家公司有 27 家總部位於灣區。令人感到驚訝的或許是這些公司從矽谷搬到舊金山的趨勢:有 15 家獨角獸公司的足部位於舊金山;11 家在 Peninsula;一家在東灣(East Bay)。

  ·紐約城已經成為獨角獸公司的第二大基地,是三家公司的總部所在地。西雅圖兩家,奧斯汀兩家,是排在後面的最集中的城市。

  十、獨角獸公司創業者群體的多樣性仍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只有兩家公司的創業者包含女性:Gilt Groupe 和 Fab,全都是消費類電子商務公司。獨角獸公司當中沒有女性創始人 CEO。

  ·創始團隊成員中雖然種族背景有些不同,但是和大學校園裡獲得科技學位的人群相比,在多樣性上仍舊有很大差距。感覺這是需要打破的很重要的一點。

獨角獸公司的評估標準

  除了估值必須超過10億美元這個最為直觀的入門級標準外,獨角獸企業其實還有其他的衡量標準。首先,獨角獸企業帶來的產品在最初出現的時候,人們都覺得難以置信,但當人們習慣這種方式後,會覺得習以為常,不可或缺。例如,阿裡巴巴剛剛創立的時候,大多數國人認為是天方夜譚,沒有見面賣家的面,沒有親眼看到實物,怎麼可能付錢去購買商品。如今,淘寶購物成為許多購物者最為常見的購買渠道,甚至消費支出比例最大。其次,他們都改變了工作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因為獨角獸企業都是創新企業,他們不會讓消費者去做不同的事情,而是讓消費者成為不同的人。最後,獨角獸企業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影響。這些甚至最後都會超出獨角獸企業的創立者可以想象的極限。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刘维燎,nonameh,陈cc.

評論(共4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獨角獸公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3.240.253.* 在 2015年9月27日 14:07 發表

獨角獸公司與所處的市場制度密切相關,你看看國內的情況也是如此

回複評論
128.199.199.* 在 2016年3月5日 00:39 發表

Most unicorn companies operate in e-commerce, Internet finance, consumer electronics, transportation and big data.

回複評論
223.104.64.* 在 2018年12月24日 15:21 發表

·這 39 家上班的公司可能嚴重低估了消費類科技的價值。榜單中仍舊是私有狀態的 14 家公司中,有 85% 面向消費者市場(比如,Twitter、Pinterest 和 Zulily)。一旦有了“套現機會”,這些公司的市值將會有很大增長,進而提升消費類獨角獸公司的總市值。

這裡出錯了吧?應該為“這39家上榜的公司”才對

回複評論
slmtest (討論 | 貢獻) 在 2024年4月25日 09:53 · 福建 發表

躋身“獨角獸俱樂部”,是所有創業者的夢想。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