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綠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洗綠(Greenwash)
目錄 |
“洗綠”由綠色(green)和洗白(whitewashing)結合而來,指的是通過一些標榜綠色的行為,掩飾自己並不綠色的另一面。
“洗綠”現象最早被提出,是在1980年代中期。
當時美國環保主義者傑伊·韋斯特維爾德(Jay Westerveld)發現,他入住的一家酒店會在房間里用卡片提醒住客儘量重覆使用毛巾,因為這可以“拯救我們的星球”,否則每天都會浪費數百萬加侖的水來清洗那些只用過一次的毛巾。後來他發現,酒店的做法只是為了不用洗那麼多毛巾,給公司省點錢而已。他把這種虛偽的行為稱為“洗綠”[1]。
2010年,“洗綠”正式被《牛津英語詞典》收錄。名為“企業觀察”的非營利組織如此為它下定義:“企業偽裝成‘環境之友’,試圖掩蓋對社會和環境的破壞,以此保全和擴大自己的市場或影響力。”
企業煞費苦心為自己“洗綠”的背後,是公眾日益增長的環保意識。上世紀90年代,環保的重要性在各國成為共識。有民意調查顯示,多數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與企業在環保方面的表現有關。2015年,英國尼爾森咨詢公司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有66%的消費者願意為環境友好型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在“千禧一代”中,這一比例高達72%[2]。
於是,為了讓自己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更美,企業紛紛自吹自擂,給自己刷點兒“綠”。
《科學美國人》雜誌刊文指出,當下最常見的“洗綠”模式是,公司明面上積極兜售環保計劃或環保產品,其核心業務卻對生態構成持續破壞。
洗綠的方式[1]
首當其衝的是化石燃料行業,其原料來自自然環境,其產品會污染生態,所以“洗綠”行為極為普遍,常見做法是贊助各類環保組織。
據娜奧米·克萊恩調查,多家化石燃料巨頭都與一些環保基金會、自然保護協會有著長期的、密切的戰略合作關係。去年出版的非虛構作品《逆流年代》也提到,在2007年到2010年間,美國一家歷史悠久的環保組織從油頁岩行業那裡拿了2500多萬美元,這些錢隨後被用來宣傳“超越煤炭”——一場油頁岩行業打擊競爭對手的“洗綠”運動。
材料加工行業常常誇大自己的環保措施和效益,而消費者對其環保承諾往往無法查證。據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調查,很多木製品都會在標簽上承諾保護環境,例如宣稱“每砍一棵樹,就種兩棵樹”,實際上在80種作出這種聲明的產品中,有77種完全查無實據,剩下3種也只有部分做到。再如歐洲的一家材料製造商,它聲稱自己的產品具有“減少80%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等環保優點,這些表態實際上也是難以核實的,完全可以由企業自己控制數據。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在吃喝住行等方方面面,幾乎都會遇到“洗綠”。以最常用的手機為例,某國際知名品牌多次登上媒體的“漂綠企業榜”,其零件供應商的污染行為、數據中心選址位於燃煤發電地區、廢舊電子原件帶來污染等問題經常受到批評。
2016年,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專家加里·庫克指出,該手機廠商的包裝材料錶面上通過了環保認證,實際上它採用的是低標準的森林認證認可計劃(PEFC)和可持續林業倡議(SFI)。這兩個認證的標準寬鬆,相當於收錢賣環保標簽,在美國是著名的“洗綠”項目。戴蒙德在《崩潰》一書中也提到一些森林認證組織公然“洗綠”的行徑,它們允許林業公司自我評估、自我認證,甚至有一家認證組織允許地區自動認證,讓奧地利整個國家的森林一下子就通過了認證。
這些企業進行“洗綠”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有利可圖。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貼有環保標簽的產品,可以賣得更貴,也更能吸引消費者。賽富時(Salesforce)上市之初推出過一個培訓項目叫“商業學院”,讓高中生體驗和學習創業,允許他們獲得創業項目的全部利潤。其中一個項目是讓幾個團隊推銷同一種盆栽植物,A團隊標價25美元/盆,比其他高出10美元,結果A團隊以最快的速度賣光了所有盆栽。而A團隊的營銷秘笈就是對消費者表示,他們會把利潤所得捐給環保組織。
洗綠的案例[2]
1989年,化工巨頭杜邦推出了新型雙殼油輪的廣告。在如自然紀錄片解說般優雅低沉的旁白中,海獅拍打前肢,海鳥撲騰翅膀,海豚和虎鯨躍出海面……各種野生動物的“歌聲”與貝多芬《歡樂頌》的旋律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然而,這改變不了杜邦是業內最大排污者之一的事實。
美國《紐約時報》引用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的數據稱,僅1989年,杜邦就排放了近16萬噸污染物,廣告播出後絲毫不見收斂。接下來的30年裡,位於西弗吉尼亞州帕克斯堡市的杜邦工廠向俄亥俄河排放了數百噸全氟辛酸(PFOA),並將7100噸摻有PFOA的污泥倒入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露天大坑。PFOA滲入地下,污染了附近10萬居民的生活水源。
全氟辛酸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二類致癌物。杜邦於2013年停止使用PFOA,然而,代替它的新化學物質是否更安全,至今不得而知。
在美國林業公司惠好的一則廣告中,科學家划著小船進入地下河,四周魚群環繞。“惠好與科學家和環保組織一起保護魚類,”畫外音如是說,“我們對此極為重視。”但根據《衛報》的說法,這家公司對森林的過度砍伐導致鮭魚數量銳減。
眾所周知,鮭魚在北半球高緯度的河流湖泊中孵化,然後順流而下,進入大海。數年後,它們會準確地返回出生地繁衍後代。基因的召喚讓它們甘願在漫長而艱險的洄游之旅中耗盡所有能量和體力,產卵後即走向生命的終點。
對林業巨頭而言,鮭魚的命運微不足道。“惠好不打算停止砍伐森林。”美國野生動物協會的史蒂文·惠特尼告訴《衛報》,“它也不保證會在鮭魚產卵地點附近留下林區作為緩衝。”
- ↑ 1.0 1.1 蕭奉.《99%的人,都被它“綠”過》.新周刊.2022-06-08
- ↑ 2.0 2.1 胡文利.環保有真假 企業愛“洗綠”〔J〕.青年參考,2019年07月19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