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衛報》(The Guardian)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guardian.co.uk/
目錄 |
《衛報》(The Guardian)是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創刊於1821年,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稱為《曼徹斯特衛報》。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斯科特主持編務,將報紙變得高雅生動,奠定了該報成為全國性高級報紙的基礎。1959年更名為《衛報》,成為英國第二大高級報紙。總部於1964年遷至首都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觀點為中間偏左,衛報受到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道和評論、外國通訊。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同為英國三個著名的高級報紙。
《衛報》的排印系統在1988年實行電腦化之前,由於經常出現植字錯誤,因此被民眾戲稱為《The Grauniad》,嘲笑衛報連自己報名也拼錯。
《衛報》現在已經在美國建立了自己的分部,專門從事互聯網內容的建設與營銷。另一方面在減少海外的報紙記者。這一進一退,確實讓人看到了報紙與自己網站的戰略分工。《衛報》的網站是一家全球性媒體。《衛報》自己是一張越來越本地的英國媒體。路徑越來越清晰,報紙的希望越來越明確。
該報一直以來都是大開型日報,至2005年9月12日改版成柏林型版式(Berliner,即470×315毫米),並標榜為全不列顛唯一的全彩色印刷日報(不包括北愛爾蘭),此次改版並全面了採用新的字體、和版式設計。
1970年代後期的每日銷售量有40.8萬份。2005年8月的統計數字指《衛報》發行量有32萬5千份。
英國的三大高級報紙除《每日電訊報》仍使用傳統大開型紙張印刷外,另外兩家《衛報》和《泰晤士報》分別採用Berliner和Compact紙張,以削減成本且更適合在公交車、地鐵上閱讀。
2009年,衛報與中文翻譯社區譯言網達成合作協議,由譯言提供中文化服務。2009年12月2日,譯言網因“違規”暫停服務,衛報中文也暫告一段落。
羅斯布里奇連續3天在《衛報》頭版闡述新理念。他說:“我們曾經試了好幾種選擇,從版式的大小到版式的起源,最後我們還是選擇了‘柏林式’(Berliner)。在從現在開始不太長的日子里,我們力求使《衛報》回歸自然和簡單。”
首先是版式的變化,從以前的對開大報縮小為31.5釐米寬、47釐米長的“中間版式”,比傳統的大報小,但又比《泰晤士報》、《獨立報》等小型報紙大。另外《衛報》的報名字體也發生了變化,改成新穎的“衛報埃及體”。我們希望,這種字體比大衛·赫爾曼20年前定下的字體更典雅。
此前,每節版塊的標題是由斜體的GARAMOND字體和富蘭克林哥德體的“GUARDIAN”組合而成,和《衛報》的刊名統一起來,通過不斷的重覆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正文的字體採用一種名為NIMROD的字體。
其次是色彩變得更鮮艷。從以前的部分彩色印刷,改為全部彩色印刷,由德國“羅蘭”高速印刷機印刷。用《衛報》編輯的話說,這張報紙是英國“最鮮艷的”報紙。
第三是副刊和姊妹報紙的變化。《衛報》著名的副刊G2也將採用全彩色印刷,大小隻有主報的一半,從周一到周五發行,每天36版,更便於讀者在擁擠的公交車和地鐵里閱讀。《衛報》每周六齣版的姊妹報紙《觀察家報》也將在2006年初改成“柏林式”。G3的變化不大,仍以招聘廣告為主。
《衛報》的內容不會因樣式的改變而失去風格,《衛報》首席評論員西蒙·詹寧斯仍將每周兩次在《衛報》上撰寫評論。
英國《觀察家報》創刊於1791年,是英國創刊最早的星期日報紙,由倫羅報業公司屬下的觀察家有限公司出版。
該報消息比較靈通,常有一些獨家新聞;大塊文章較多,在中上層知識分子中頗有市場。
1993年4月,該報因虧損嚴重,被《衛報》吞併。吞併後的《觀察家報》仍獨立出版,並保持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