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貨幣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匯率的貨幣論(Monetary Approach to Exchange Rate)
目錄 |
匯率的貨幣論它亦被稱為國際貨幣主義匯率理論。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翰遜(H.G.Johnson)、蒙代爾(R.A.Mundell)等於70年代初創立的一種匯率理論。這個理論強調貨幣市場均衡對匯率的決定性作用:當國內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時,本國物價會上漲。這時,國際商品的套購機制就會發生作用,其結果會使外幣匯率上浮,本幣匯率下浮。相反,當國內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時,本國物價則會下跌,而會通過國際商品套購機制,使本幣匯率上浮,外幣匯率下浮[1]。匯率的貨幣分析法源於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在一大批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的全面分析、論證下,如今匯率的貨幣分析法已成為匯率理論中一個最為強勁的分支。按照貨幣分析法,一國貨幣市場失衡後,國內商品市場和證券市場會受到衝擊,在國內外資產間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假設下,國際商品套購機制和套利機制發生作用,一直到貨幣市場均衡的恢復。而匯率也就一直處於由此產生的變化中,直到最後出現均衡匯率時為止。但是,在調整過程中,國際商品套購機制與套利機制的反應速度或調整速度不一定一致,哪個機制的調整速度快,哪個機制才能直正發揮作用。由此,匯率的貨幣論又分出了兩個模式,一種模式稱為國際貨幣主義的匯率模式,該模式假定商品市場的調整足夠迅速、靈敏,因此國際商品套購機制將發生作用。
匯率貨幣論的分類[2]
對商品市場和證券市場不同調整速度的假定,匯率的貨幣論又可以分為彈性價格貨幣模型和粘性價格貨幣模型。
1.彈性價格貨幣模型根據貨幣主義的觀點,實際貨幣需求是相對穩定的,是國民收入和利率的函數,與國民收入Y成正比,與利率i成反比,則國內外實際貨幣需求函數Kd和Kf可以寫成:
其中,k、α和 − β分別代表以貨幣形式持有的收入比例、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和利率彈性,k、α和 − β均為大於0的常數。為簡單起見,這裡假設兩國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和利率彈性相同。
在貨幣主義看來,在商品市場上購買力平價始終成立,即
e = Pd / Pf
在這種彈性價格條件下,貨幣市場的失衡能夠立即反映到商品市場上,引起商品市場的調整,兩國價格水平取決於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用Msd和Msf分別表示國內外貨幣供給,那麼貨幣市場均衡時國內外價格為
Pd = Msd / Kd
Pf = Msf / Kf
代入得
e = (kf / kd) * (Msd / Msf) * (Yf / Yd)α * (id / if)β
上式表明:
①外匯匯率與本國貨幣供給成正比,與國外貨幣供給成反比。當一國貨幣供給相對增加時,外匯升值,本幣貶值。
②外匯匯率與本國相對收入成反比,與本國相對利率成正比。當本國國民收入相對增加時,外匯貶值,本幣升值;當本國利率相對提高時,外匯升值,本幣貶值。可以看出,貨幣主義模型關於收入和利率的結論與前面一般性描述正好相反。彈性價格貨幣論的匯率模型實際上是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現代翻版,只是在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礎上,採用現代貨幣學派的貨幣供求理論來進一步說明物價水平。這種理論對於說明長期匯率趨勢有一定的意義。
2.粘性價格貨幣模型該模型是美國經濟學家多恩布希提出的,與國際貨幣主義不同,粘性價格貨幣模型又稱匯率超調模型。
假設價格是粘性的,即在長期購買力平價成立,但在短期購買力平價不成立。粘性價格貨幣模型假設國內外資產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即利率平價成立。該模型認為,貨幣市場失衡後,商品市場價格具有粘性,而證券市場反應極其靈敏,利率將立即調整,以使貨幣市場恢復均衡:由於價格在短期內不變,導致利率進而匯率在短期出現超調,即調整幅度超過長期均衡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將逐步緩慢調整,利率和匯率將重新向長期均衡水平調整。假設貨幣擴張導致貨幣市場出現失衡,由於在短期內價格不變,實際貨幣供給增加。要恢復貨幣市場均衡,實際貨幣需求必須增加,由於國民收入在短期內難以增加,所以利率必須下降以增加實際貨幣需求。在國內外資產具有完全替代性的情況下,利率下降將引起資本流出,導致外匯需求增加,從而外f亡升值,本幣貶值。然而,匯率不會持續停留在這一短期均衡水平,而是逐漸回落,出現與最初方向相反的變化,因為這時商品市場出現超額需求的失衡:
①利率下降增加了總需求;
②本幣貶值導致購買力平價不成立,產生商品套購機會,國外對本國商品的需求增加。在產出不變的情況下,這兩個渠道最終導致價格同比例上升。在價格上升過程中,實際貨幣供給逐漸下降,利率必須逐漸回升,結果是資本流人和本幣升值。如此迴圈往複,在價格、利率和匯率的相互作用下,匯率回到國際貨幣主義模型所指明的長期均衡水平。粘性價格貨幣模型是一種動態模型,說明瞭匯率如何由於貨幣市場失衡而發生超調,又如何從短期均衡水平達到長期均衡水平。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現實的匯率波動程度要遠遠大於決定匯率的因素,該模型的貢獻在於首次系統地解釋了這種現象,並說明一定程度上匯率劇烈波動是難以避免的。
匯率貨幣論的優點[3]
(1)研究視角有重大創新。將貨幣因素納入分析框架,強調貨幣量變動對匯率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匯率理論的研究視角。這對分析資金高度流動情況下匯率的易變性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分析方法有了重大改進。匯率貨幣論採取了一般均衡分析,同時結合流量分析、動態分析、長短期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比傳統的匯率理論所採用的單純的流量分析.局部分析、比較靜態分析有了較大進步。
(3)有較強的政策指導意義。貨幣論強調貨幣因素對匯率的決定和影響作用,為各國實施巨集觀經濟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匯率貨幣論的缺點[3]
(1)過分強調貨幣因素對匯率的影響,具有片面性。
(2)該理論的成立要求國內金融市場高度發達,而且假設資本可以完全流動,短期資本對利率變動非常敏感,這些與事實不符,尤其是對於發展中國家。
(3)該理論是以浮動匯率制度為前提的,在固定匯率制度或者釘住匯率制度下,該理論受到限制。
(4)該理論比較複雜,不僅要考慮貨幣市場,還要考慮商品市場和外匯市場;不僅考慮實際因素(收入、價格),還考慮貨幣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所以該理論的實際運用較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