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1个条目

畢生髮展心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畢生髮展心理學(Life-span Development Psychology)

目錄

畢生髮展心理學的簡介

  畢生髮展心理學是在二十世紀70年代,由巴爾泰斯和沙伊厄等人提出的一種比較流行的發展心理學研究方向。

  畢生髮展心理學是關於從孕娠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行為的成長、穩定和變化的研究。它的核心假設是個體心理行為的發展並沒有到成年期就結束,而是擴展到了整個生命過程。畢生髮展心理學的目的是要獲得三方面知識,即畢生髮展一般規律的知識,個體之間發展差異的知識和個體發展可塑性的知識。探討這三方面及其相互作用是畢生髮展心理學的概念和方法論的基礎,也是其區別於其他研究的核心特征。畢生髮展心理學自從20世紀60年代興起以來,逐漸成為心理學中的一個熱點領域受到廣泛的關註,並對發展心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就該領域內的新進展作出評述。

畢生髮展心理學的研究

  過去以發展為名的心理學多數實際上只限於兒童發展階段的研究,對於成年及老年的發展問題則極為忽視,只是近年來才開始註意老年的研究。

  持畢生髮展心理學觀點的研究者認為,人從胚胎到死亡始終是一個前進的發展過程。人的生命是一個連續過程,生命的每一階段都受以前時期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以後的發展階段。

  畢生髮展著眼於研究人的全部發展過程,研究從產前到死亡的全部行為變化規律。畢生髮展心理學家認為,人的發展和衰老不只是一個生理過程,同時也是社會環境作用的結果。人的身心發展不能脫離某一時代的社會環境。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之中,所謂人的老年化是因為老一輩人與新一代人具有不同的教育情況、社會背景及文化特點,因而他們之間具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然而青年人卻把上一代人的不同行為表現看作是老年化的結果。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言語能力、判斷力及學會的各種技能等所謂的晶體智力並不減退,只有知覺記憶、運算速度等流體智力有所減退。

  由於現代社會的快速進步,社會觀念和技術手段在不斷更新,上一代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很快就變得無用了,也沒有能夠得到補充和更新,而這卻被青年人看作是老年化的標誌。

  事實上,人到老年仍有較大的學習潛力,如果能不斷地適應新的社會思想,及時掌握新技能,追隨時代潮流,則必然會延緩“衰老”進程。隨著社會的老年化,老年人的繼續教育將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必要手段。

畢生髮展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及研究例證[1]

  1.巴爾特斯的觀點

  在畢生髮展心理學這個領域中,西德的巴爾特斯(P.B.Baltes)是一個活躍的代表人物,他的一些基本觀點有:第一,個體發展是整個一生的過程,發展中的行為變化可以在人生中任一時候發生。沒有哪一個年齡階段在調節發展的性質中居首要地位。第二,發展的形式具有多樣性,發展的方向因行為的種類而異。第三,任何一種行為的發展過程都是複雜的,發展不是簡單地朝著功能增長方向的運動,整個發展總是由獲得(成長)和喪失(衰退)的結合組成。第四,心理髮展有很大的個體內可塑性(個人內部的可變性),由於個體生活條件和經驗的變化,發展可採取多種形式。第五,發展是由多重影響系統共同決定的,個體發展的任何一個過程是3種影響系統相互作用的產物,它們是年齡階段影響、歷史階段影響和非規範事件的影響。第六,畢生心理髮展必須從多學科的角度進行探討,它的研究必須與有關人類發展的其他學科(如人類學、生物學、社會學)結合起來。純心理學的觀點只能描述從孕娠到死亡行為發展的部分表現。

  2.關於認知發展可塑性及群體效應的研究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智力有很大的個體內可塑性,即使在生命的後期也是如此。成年人和老年期的干預研究一般都顯示出肯定的效果。巴爾特斯等人的一項研究證實了老年人能在沒有外在指導的條件下獲得訓練的效果,提高液態智力的成績。72個平均年齡72歲的老年人分為兩個實驗組和一個控制組。一個實驗組接受指導性訓練,由專人教授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技能,並給以解決方法正確性的反饋;另一組則進行自我指導的練習,不對他們提供外界幫助和反饋。結果表明,兩組取得同樣的進步,他們各方面的測驗成績均無差異。這說明老年被試確實具備必需的認知技能和相當的儲備力量,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提高液態智力的行為水平。

  尼塞爾路德和巴爾特斯研究了青少年個性的發展,樣本是出生時間不同的4個群體(出生於1955年、1956年、1957年和1958年)。在1970年、1971年和1972年對他們實施3種個性測驗和一種能力測驗。以其中一個方面———獨立性的結果為例,所有青少年在1970—1972年期間都向獨立性更強的方向發展,這可能和該時期被試的社會文化經驗有關。而且1972年14歲被試的獨立性成績高於1970年和1971年的14歲被試,甚至高於1971年和1972年15歲的成績,表現出明顯的群體影響。

  其他幾方面的結果也都與此一致。這說明橫斷面的成績差異中很大部分和群體因素有關,而不是由於年齡的增長;青少年個性發展的年齡傾向也依賴於他們所處的歷史時期和接觸到的社會文化。

畢生髮展心理學研究的進展及趨勢[1]

  (1)畢生髮展的總體框架———生物和文化共同進化的結構

  從進化論和個體發展觀角度,德國的P.B.Baltes等人提出了個體畢生髮展的總體框架———生物和文化共同進化的結構。他們強調人的行為是生物—基因的和社會—文化的過程與條件共同建構的結果。這一總體框架是畢生髮展理論的第一個層次,它包括3個基本原理,這3個原理從總體上描述了生物和文化在一生中的動力學關係。第一個原理是進化選擇的優勢隨年齡增長而衰退;第二個原理是對於文化的需求隨年齡增長而增長;第三個原理是文化的效能隨年齡增加而下降,即文化的補償效率和個體的可塑性程度在下降。根據畢生髮展的總體框架,在個體一生中對上述3種目標的相對資源配置存在一個系統轉換,即資源從成長向保持和喪失造成的調整轉移。在兒童期,主要的資源配置給成長;在成年期,則配置給保持和恢復;在老年期,則主要給因喪失而調整。

  (2)畢生髮展的元理論———帶有補償的選擇性最優化。

  帶有補償的選擇性最優化模型(SOC)將上述畢生髮展的結構框架應用於建構一個發展的總體模式的結果,在此模型中,選擇是指根據可供選擇的範圍來考慮如何使用有限資源的過程,它主要涉及發展的方向、目標和結果問題;最優化是指獲取、改進和維持那些能有效達到期望結果,並避免非期望結果的手段或資源,與最優化有關的成分會隨著領域、發展狀態、年齡的不同而變化;補償是由資源喪失引起的一種功能反應,事實上,選擇、最優化和補償三者的邏輯身份是不斷變化的。比如,補償反應在達到自動化之後,就可以成為實現最優化的一個手段。

  SOC模型並不詳述發展的具體目標和結果,而是著意於描述三者是如何協調而產生期望的發展結果,同時使不期望的情況最小化。SOC理論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對性,它的普遍性在於選擇、最優化和補償三者之間的協調不是人類的老化過程所獨有的,而是內在的存在於任何發展過程中;它的相對性在於SOC過程因人而異,因情景、領域不同而不同。正是由於它具有系統性、普遍性、相對性和開放性,因此它有望成為發展的元理論。

  綜上所述,最初畢生髮展心理學是以一大組每一條都不新穎但合併起來卻有很強指導意義的觀點和命題為標誌的專業領域。現在這組鬆散的觀點逐漸系統化為一個畢生髮展的總體框架和SOC理論。生物和文化共同進化的總體框架揭示了兩個個體發展最大影響因素———生物和文化之間的動力關係,由於它的一般性和廣泛性,對任何發展理論都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另外,兒童發展研究越來越在畢生髮展學者提出的概念和方法上發展。沒有兒童心理髮展的知識,沒有兒童發展研究的基礎,我們就不可能有滿意的畢生心理髮展的說明;同樣,不把兒童期放在畢生髮展中考察,沒有兒童發展在一生髮展中作用的論述,我們也就不可能有兒童心理髮展的全面理論,無法對兒童發展有充分的理解。

  總之,畢生髮展心理學的興起在理論、研究、方法和實踐等方面都有積極意義,但它仍然有待於進一步完善。首先,到目前為止,畢生髮展心理學的理論工作仍多於實驗性研究,它的許多觀點尚有待於具體材料的支持和實驗研究的驗證。其中還有不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個體心理髮展的可塑性、變異性、受歷史階段的影響等一般原則在心理髮展各個方面是否有不同的重要性和不同的表現。其次,它需要進一步跨學科、跨文化地聯合研究,特別是生理學和文化心理學的支持。最後,接受畢生髮展心理學的一些基本觀點是否會導致把人的心理髮展看成是無規律可循、沒有任何限制的變化過程等這些問題也有待我們今後努力探討和解決。

參考文獻

  1. 1.0 1.1 胡曉霞.畢生髮展心理學研究綜述.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2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Yixi,林巧玲,Tracy,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畢生髮展心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