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毕生发展心理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毕生发展心理学(Life-span Development Psychology)

目录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简介

  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由巴尔泰斯和沙伊厄等人提出的一种比较流行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

  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从孕娠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的研究。它的核心假设是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并没有到成年期就结束,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生命过程。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目的是要获得三方面知识,即毕生发展一般规律的知识,个体之间发展差异的知识和个体发展可塑性的知识。探讨这三方面及其相互作用是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论的基础,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核心特征。毕生发展心理学自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逐渐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热点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对发展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该领域内的新进展作出评述。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过去以发展为名的心理学多数实际上只限于儿童发展阶段的研究,对于成年及老年的发展问题则极为忽视,只是近年来才开始注意老年的研究。

  持毕生发展心理学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人从胚胎到死亡始终是一个前进的发展过程。人的生命是一个连续过程,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受以前时期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阶段。

  毕生发展着眼于研究人的全部发展过程,研究从产前到死亡的全部行为变化规律。毕生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发展和衰老不只是一个生理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人的身心发展不能脱离某一时代的社会环境。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所谓人的老年化是因为老一辈人与新一代人具有不同的教育情况、社会背景及文化特点,因而他们之间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然而青年人却把上一代人的不同行为表现看作是老年化的结果。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能力、判断力及学会的各种技能等所谓的晶体智力并不减退,只有知觉记忆、运算速度等流体智力有所减退。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社会观念和技术手段在不断更新,上一代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变得无用了,也没有能够得到补充和更新,而这却被青年人看作是老年化的标志。

  事实上,人到老年仍有较大的学习潜力,如果能不断地适应新的社会思想,及时掌握新技能,追随时代潮流,则必然会延缓“衰老”进程。随着社会的老年化,老年人的继续教育将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及研究例证[1]

  1.巴尔特斯的观点

  在毕生发展心理学这个领域中,西德的巴尔特斯(P.B.Baltes)是一个活跃的代表人物,他的一些基本观点有:第一,个体发展是整个一生的过程,发展中的行为变化可以在人生中任一时候发生。没有哪一个年龄阶段在调节发展的性质中居首要地位。第二,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行为的种类而异。第三,任何一种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整个发展总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的结合组成。第四,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内可塑性(个人内部的可变性),由于个体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发展可采取多种形式。第五,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个体发展的任何一个过程是3种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是年龄阶段影响、历史阶段影响和非规范事件的影响。第六,毕生心理发展必须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探讨,它的研究必须与有关人类发展的其他学科(如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结合起来。纯心理学的观点只能描述从孕娠到死亡行为发展的部分表现。

  2.关于认知发展可塑性及群体效应的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智力有很大的个体内可塑性,即使在生命的后期也是如此。成年人和老年期的干预研究一般都显示出肯定的效果。巴尔特斯等人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老年人能在没有外在指导的条件下获得训练的效果,提高液态智力的成绩。72个平均年龄72岁的老年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实验组接受指导性训练,由专人教授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并给以解决方法正确性的反馈;另一组则进行自我指导的练习,不对他们提供外界帮助和反馈。结果表明,两组取得同样的进步,他们各方面的测验成绩均无差异。这说明老年被试确实具备必需的认知技能和相当的储备力量,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提高液态智力的行为水平。

  尼塞尔路德和巴尔特斯研究了青少年个性的发展,样本是出生时间不同的4个群体(出生于1955年、1956年、1957年和1958年)。在1970年、1971年和1972年对他们实施3种个性测验和一种能力测验。以其中一个方面———独立性的结果为例,所有青少年在1970—1972年期间都向独立性更强的方向发展,这可能和该时期被试的社会文化经验有关。而且1972年14岁被试的独立性成绩高于1970年和1971年的14岁被试,甚至高于1971年和1972年15岁的成绩,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影响。

  其他几方面的结果也都与此一致。这说明横断面的成绩差异中很大部分和群体因素有关,而不是由于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年龄倾向也依赖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接触到的社会文化。

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及趋势[1]

  (1)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

  从进化论和个体发展观角度,德国的P.B.Baltes等人提出了个体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他们强调人的行为是生物—基因的和社会—文化的过程与条件共同建构的结果。这一总体框架是毕生发展理论的第一个层次,它包括3个基本原理,这3个原理从总体上描述了生物和文化在一生中的动力学关系。第一个原理是进化选择的优势随年龄增长而衰退;第二个原理是对于文化的需求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第三个原理是文化的效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即文化的补偿效率和个体的可塑性程度在下降。根据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在个体一生中对上述3种目标的相对资源配置存在一个系统转换,即资源从成长向保持和丧失造成的调整转移。在儿童期,主要的资源配置给成长;在成年期,则配置给保持和恢复;在老年期,则主要给因丧失而调整。

  (2)毕生发展的元理论———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

  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SOC)将上述毕生发展的结构框架应用于建构一个发展的总体模式的结果,在此模型中,选择是指根据可供选择的范围来考虑如何使用有限资源的过程,它主要涉及发展的方向、目标和结果问题;最优化是指获取、改进和维持那些能有效达到期望结果,并避免非期望结果的手段或资源,与最优化有关的成分会随着领域、发展状态、年龄的不同而变化;补偿是由资源丧失引起的一种功能反应,事实上,选择、最优化和补偿三者的逻辑身份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补偿反应在达到自动化之后,就可以成为实现最优化的一个手段。

  SOC模型并不详述发展的具体目标和结果,而是着意于描述三者是如何协调而产生期望的发展结果,同时使不期望的情况最小化。SOC理论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它的普遍性在于选择、最优化和补偿三者之间的协调不是人类的老化过程所独有的,而是内在的存在于任何发展过程中;它的相对性在于SOC过程因人而异,因情景、领域不同而不同。正是由于它具有系统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开放性,因此它有望成为发展的元理论。

  综上所述,最初毕生发展心理学是以一大组每一条都不新颖但合并起来却有很强指导意义的观点和命题为标志的专业领域。现在这组松散的观点逐渐系统化为一个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和SOC理论。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总体框架揭示了两个个体发展最大影响因素———生物和文化之间的动力关系,由于它的一般性和广泛性,对任何发展理论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另外,儿童发展研究越来越在毕生发展学者提出的概念和方法上发展。没有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没有儿童发展研究的基础,我们就不可能有满意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说明;同样,不把儿童期放在毕生发展中考察,没有儿童发展在一生发展中作用的论述,我们也就不可能有儿童心理发展的全面理论,无法对儿童发展有充分的理解。

  总之,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兴起在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首先,到目前为止,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工作仍多于实验性研究,它的许多观点尚有待于具体材料的支持和实验研究的验证。其中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个体心理发展的可塑性、变异性、受历史阶段的影响等一般原则在心理发展各个方面是否有不同的重要性和不同的表现。其次,它需要进一步跨学科、跨文化地联合研究,特别是生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支持。最后,接受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是否会导致把人的心理发展看成是无规律可循、没有任何限制的变化过程等这些问题也有待我们今后努力探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1.0 1.1 胡晓霞.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综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Yixi,林巧玲,Tracy,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毕生发展心理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