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型管理模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橄欖型管理模式(Olivary Management Model)
目錄 |
橄欖型管理模式指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兩端小,中間大的管理結構。主要包括企業管理領域及城市管理領域的橄欖型管理模式。企業管理領域的橄欖型管理模式,即前端抓銷售,末端抓研發,中間抓生產。城市管理領域的橄欖型管理模式,即前端抓綜合規劃決策、末端抓綜合執法監察,中間是各方參與的城市管理服務提供。
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領域的橄欖型管理模式(Purchasing Management Model),即一頭抓銷售,另一頭就是抓研發。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中間生產能力過大,而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這兩頭非常薄弱,因此形狀上中間大、兩頭小,恰似橄欖狀,故稱之“橄欖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企業必須加強技術創新,不斷推陳出新,開發新產品,必須加強營銷工作,搶占市場份額。而在中間生產環節,由於社會化大生產程度越來越高,企業間專業化協作關係越來越緊密,因此客觀要求精幹生產環節,強化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形成兩頭強、中間精,形似啞鈴的組織結構。
應該說,“橄欖型”的企業組織結構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必然產物。在計劃體制下,產品由國家統一調配,企業在技術開發與產品創新和市場營銷方面缺乏動力,一有資金就投入再生產,在技術開發方面投入嚴重不足,而在市場銷售方面則無需費心,重生產而輕開發、重數量而輕質量、重速度而輕效益,有學者把此歸納為“企業得了創新萎縮症”:生產極度膨脹,技術開發和營銷極度萎縮,成為典型的“橄欖型”結構。
與橄欖型管理模式對應的是啞鈴型管理模式。
伴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橄欖型”組織結構造成的企業設備陳舊、技術落後、重覆建設、產品缺乏競爭力等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許多企業因此而陷入困境。目前,我國已經從以賣方市場為主的短缺經濟時代,步入了以初步的買方市場為主的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的新的發展時期。買方市場下,市場成為企業的生命線,產品有市場,企業就能生存發展,產品喪失了市場,企業就要被無情地淘汰。因此,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特別是買方市場的出現,向“啞鈴型”企業組織結構的演進既是客觀要求,又是歷史必然。[1]
城市管理服務領域的橄欖型管理模式,即橄欖型城市管理模式(Olivary City Management Model),通過構建綜合規劃決策、到專業運行服務管理、到綜合執法監察“兩頭收斂、激活中間”的橄欖型城市綜合管理現代城市治理結構,形成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管理一體,城市決策、執行、監督協力,政府、市場、社會共治的橄欖型城市管理模式。
基於城市管理三維結構視野下的城管執法監察研究,通過構建基於大數據的城市綜合管理橄欖型城市治理結構,將有助於推動形成從綜合規劃決策、到專業運行服務管理(行業發展的專業規劃、建設、運行服務與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主體部分,不僅需要政府各專業部門的參與,更需要激活市場、社會各方主體的廣泛參與)、到綜合執法監察(城管綜合執法及相關綜合執法巡查監察力量、網格巡查員及協管員等輔助巡查監察力量、廣大的社會監督力量)的橄欖型城市綜合管理現代治理結構,形成面向綜合管理的橄欖型現代城市管理模式,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
城市規劃決策作為城市管理的龍頭及城市綜合管理橄欖型城市治理結構的最前端,歷來在城市管理中受到高度重視,也正經歷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驅動轉型。而城市建設及運行服務與管理隨著城市的發展也越來越得到重視,提上議程,城市運行管理的新網路、新數據環境也為社會各方參與城市專業運營和科學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強調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力量的充分參與和協同。隨著對大數據環境下城市管理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特別是綜合執法改革的推進及對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監察二重性的認識,城管執法監察作為巡查執法的第一線、問題發現的最前端和管理的最末端,將在城市管理服務轉型中扮演重要作用,從而形成橄欖型現代城市管理模式,創新面向法治、精治、共治的市域治理新格局。[3]
說得很好,很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