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情報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情報流(Intelligence Flew)

目錄

什麼是情報流

  情報流是指藉助各種載體使信息沿固定方向作有序運動的社會信息總和。情報流是整個情報的來源、流通與使用過程中的中間環節,情報流特點、規律及作用的研究對掌握情報過程、提高情報工作效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報流按其運動的方向可以分為:上行流,即生產、科研等單位的情報向情報中心的運動;下行流,即情報中心所搜集的情報向生產、科研等單位的運動;橫向流,即生產、科研等單位之間的情報運動。此外,還有平行流、 對行流等等。 情報在不同流向中具有不同的特點,研究這些特點,調節、控制與促進各種情報流的運動和數量是情報工作的重要作用之一。

情報流的原理[1]

  “原理”是“帶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為其他規律的基礎的規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鑒於文獻情報流是“文獻情報的定向有序運動或處於這一過程中的文獻情報,即定向有序運動的文獻情報。它有固定的起點、中點和終點”,而本文所指的情報流是文獻情報流的發展階段,是情報流在網路環境下的新的存在狀態,包括具有一定載體形式的文獻情報流和數字的或虛擬的情報流,應該說它是文獻情報流發展的高級階段。所以,情報流即情報的定向有序運動或處於這一過程的情報,情報流原理即情報的定向有序運動的基本規律。

  情報流原理是情報學理論體系構成的核心部分。為了更加詳細的表述情報流原理,筆者構建了以下情報流原理模型,以直觀形象的形式加以闡釋,參見圖1

  圖1中,橢圓形區代表情報集合域,橢圓區域內遍佈著離散的知識單元l1l2l3l4……lmln(nz&n),各知識單元之間通過通道可以相互間建立聯繫,In個知識單元構成無序的情報集合域。橢圓區域外代表著遍佈在情報集合周圍的用戶的情報需求(需求1、需求2…),溝通信源和信宿之間的部分是通道。情報流原理表達式如下:

  l_m\to \begin{cases}l_m\\l_m'(l_m'=l_m+\triangle l)\\l_m'(l_m'=l_m+\triangle n)\end{cases}

  該公式充分體現出了由知識轉化為情報的轉化條件—激活、自組織和轉化結果—保真、增值和集成。情報流原理解釋:當某用戶提出情報需求1的時候,通過對情報集合域的目的性篩選過濾,選定某知識單元lm,此

  時lm處於激活狀態,lm自組織或者與其他知識單元集成,形成滿足用戶需求的目標情報,經由通道將保真的情報或增值的情報或集成的情報lm'傳遞給需求用戶1,需求用戶1持有情報lm'為自身的決策提供支持並完成與情報需求用戶2的交流。諸多單一的情報交流共同構成社會情報交流系統,社會即處於一個迴圈的情報交流圈。

情報流的特征[1]

  1、方向性

  情報流的運行是有目的的定向流動。情報流源於主體的需求,服務於主體的需求,而且方向性也是雙向的、非單向的。

  2、有序性

  情報流本身是有序的,是可以被情報主體認知的,只有情報主體認識到這種有序性,才能傳遞、利用情報流。

  3、非均衡性

  情報流傳遞的根本原因在於情報分佈的不均衡,這種不均衡主要體現在主體情報持有量的不均衡和持有情報構成的不均衡。情報流傳遞的最終目標便是從情報知識單元分佈的不均衡中尋求知識空間的整體均衡。

  4、迴圈性

  正是由於情報流的非均衡性,使情報交流一直處於不斷的往複迴圈過程中,這種迴圈不是簡單的重覆,而是螺旋遞增式的。它是人類不斷認識客觀世界的漸進的過程。

情報流的4個維度[1]

  情報流的4個維度,即組織、傳遞、使用、交流。下麵主要闡述這4個維度存在的主要難題。

  組織:通過對情報流組織揭示知識單元之間的內在的邏輯聯繫,為情報流的傳遞提供內容基礎。情報流的組織對象大體可分為顯性知識隱性知識,通常為行為主體所認知的是顯性知識,隱性知識涉及到主體的意識形態,認知難度大,而且目前的信息組織知識組織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顯性知識部分,如何使隱性知識外化是知識組織面臨的艱巨的課題。

  傳遞:情報流傳遞中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對組織後的情報流進行檢索,海量的信息使情報主體無所適從,如何解決檢索的智能化、個性化,甚至實現高端技術的“傻瓜式”操作,這一技術問題的解決將大大促進情報流的傳遞。

  使用:當情報流傳遞到情報需求主體時,該情報流是否得到恰當的理解,同一情報流到達不同的受體會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情報流放置於不同的語境同樣會造成不同的理解。因此,情報流的可理解性也是在使用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交流:情報需求者獲取情報目的之一是為了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由於知識對其擁有者具有一定的粘附性,因此完全充分的情報交流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何最小化知識粘性,最大化知識理解性是在情報交流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紀曉平; 隋亥華《情報流原理探究》.圖書館學研究.2010(05)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情報流"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