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決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存貨決策(Inventory Decision)
目錄 |
存貨是指企業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生產或銷售而儲備的物資。存貨決策可分為存貨與否決策、存貨數量決策、存貨期限決策等幾個方面。其中,存貨與否決策涉及零庫存問題;存貨數量決策決定存貨的批量,包括採購批量和生產批量以及公司倉儲內的運營和貨位的管理;存貨期限決策涉及商品保本期和商品保利期問題。
存貨的基本性質是在當期內隨著提取而降低,因此企業的管理人員需要決定在何種剩貨水平時就必鬚髮出新的訂單,以避免屆時完全缺貨,這個剩貨水平就稱為訂購點。如果訂購點為20,則表明企業所存貨物降到20單位時,就必鬚髮出訂單,以保持應有的存貨量。訂購點決定於訂購前置時間、使用率、服務水平以及其他因素。
1、訂購前置時間
是指自訂購單發出到接到貨物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這段時間越長,則訂購點就越高。譬如,訂購後等候20天才取得貨物比僅需10天所採用的訂貨點要高,也就是必須提早訂貨。
2、使用率
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顧客的平均購買數量。使用率越高,則訂購點就應越高。因此,每天銷售4單位就比每天銷售2單位使用的訂購點高。
3、服務水平
是指企業希望從存貨中直接用來完成顧客訂單的百分比。服務水平越高,訂購點就應越高。使用率與訂購前置時間變動越大,則訂購點應越高。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一定的服務水平。一般把高於訂購點的存貨叫安全存貨,這與補充存貨相反。企業安全存貨的大小,取決於顧客服務與成本兩項因素。
由此可見,“何時訂購”這一決策,乃是尋求一個最低的存貨水平,當達到這一水平時,就鬚髮出新訂單。在使用率越高,訂購時間越長以及在使用率及訂購前置時間變動的條件下,服務水平越高,則所需的訂購點也應越高。換言之,訂購點是由平衡缺貨的風險和存貨過多的成本而決定的。
企業有關訂購多少(即訂購量)的決策直接影響企業的訂購頻率。訂購量越大,則購買頻率越低(即購買次數越少)。每次訂購要花費成本費用,但保留大量存貨也需要成本費用。企業在決定訂購數量時,就要比較訂購成本和存貨占用成本這兩種不同的成本。
訂購成本也就是訂貨處理成本,對於經銷商和製造商來講有所不同。經銷商訂購成本是指每次從發出訂單到收貨、驗貨所發生的成本,如物品費用(郵票、訂單表格、信封等項支出)及人工費用等。不同企業對訂貨處理成本估計數值的差異,有些是真實的,即來自實際經營成本的差異;有些是人為的,即來自會計方法的不同。
製造商訂購成本包括裝置成本與運轉成本。如果裝置成本很低,則製造商可以經常生產該產品,該產品的成本將變得非常牢固。然而,如果裝置成本過高,製造商只有在大量生產的情況下才能降低平均單位成本。此時,企業願採取大量生產但生產次數較少的生產方式。
存貨占用成本大致可以分為四種:
1、存貨空間費用
存貨的保存常常需要熱、光、冷凍、安全等專門的服務,有關設備可以租賃,也可以建造,但無論是租賃設備還是自建設備,都是存貨越多,空間費用越高,而相關的人員管理費用會隨著存儲周期的加長而增加。
2、資金成本
既所謂的庫存周轉率的問題。實際上,存貨也是企業投資的一種形式,因此企業會喪失投資於其他方面的機會收益。存貨越多,存貨周轉率就越低,資金迴流放緩,則全部存貨的資金成本在無形中也就越高。
3、稅金與保險費
企業的存貨通常都須加以保險,並負擔稅金。在制定購量決策時,必須考慮到這兩項費用。
4、折舊與報廢損失
企業的存貨須冒損壞、降價、報廢等風險。儘管這項成本難以計算,但很顯然,存貨越多,這項成本越高。
存貨控制常用的方法
1.掛簽制度(hang-label system)。這是一種傳統的存貨控制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針對庫存的商品材料物資的每一項目,均掛上一張帶有編號的標簽。當存貨售出或發給生產單位使用時,即將標簽取下,記人“永續盤存記錄”上,以便控制。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不至於發生停工待料或臨時無貨供應,必須在“永續盤存記錄”上註明最低儲存量(即保險儲存量),一旦實際結存餘額達到最低水平,應立即提出購貨申請。如果企業沒有使用“永續盤存記錄”,則應將每次取下的存貨標簽集中存放,到規定的訂購日期,再將彙集存放的標簽分類統計其發出數量,並據以作為申請訂購的依據。
2. ABC分析法。當工商企業的存貨品種異常繁雜,單價高低懸殊,存量又多寡不一時,為了對存貨控制不平均使用力量,而能突出重點、區別對待,那麼採用ABC法較為簡便易行。
ABC法的基本思路是:先把各種存貨按其全年平均耗用量分別乘以它的單位成本,並根據一定金額標準把他們劃分為A‚ B‚ C三類;然後計算各類存貨所占耗用總數量、耗用總成本的百分率;再根據具體情況對這三類存貨分別採用不同的控制措施。實踐證明,凡是規模較大的企業,一經採用ABC分析法以後,對於商品材料物資存貨的控制,不僅十分方便,而且效果也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