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方程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幸福方程式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PaulA.Samuelson)從經濟學的角度給出了:幸福=效用/欲望。這個公式說明,幸福程度與效用成正比,與欲望成反比。效用一定,欲望越小,人們感到越幸福,反之則不會感到幸福;在欲望一定的情況下,效用越大,人們感到越幸福,否則會感到痛苦。
在這個公式中,效用與欲望都是一種心理感覺。經濟學家認為,效用是從消費物品與勞務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欲望的滿足。欲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即不足之感與求足之願。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提到,欲望分為五個層次,從下至上:
- 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
- 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
- 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
- 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
- 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中,考慮到人的欲望的無限性,就在假設人的欲望既定的前提下,認為幸福只取決於效用大小。而效用要消費物品或勞務才能得到,消費物品與勞務就要有收入,所以經濟學的研究中就把幸福看成是效用或收入的一元函數,即把幸福最大化簡化為效用最大化或者收入最大化。這樣,研究人們的幸福感也就等同於只研究人們的效用水平問題。當然這隻是一種理論上的簡化,在實際生活中分析幸福的時候,不能簡單的把效用和收入等同,認為收入越高,獲得的效用越大,越幸福。
從薩繆爾森的幸福方程式可以看出,幸福取決於效用與欲望的相對大小。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如果以得數1為分界線,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當欲望既定時,效用越大,越幸福;當效用既定時,欲望越小,越幸福。所以,獲取幸福的途徑有兩條增加效用或減少欲望。
(一)既定欲望下增加效用
(1)對個人而言
在幸福方程式中作為分母的欲望,我們在某一個階段可以認為它是有限的、既定的,人的幸福就取決於效用,幸福最大化就是效用最大化。在現實生活中,收入越多,所購買的物品越多,所得到的效用也越大,因此效用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都是個人決策的目標,在個人的不同決策中起著作用。一個人要實現效用或者收入最大化的條件是所擁有的資源,如勞動、資本和土地。對於一般人而言,主要還是勞動。在經濟學中,個人提供自己的資源得到收入,並把資源用於儲蓄或投資,因此個人的決策包括了四個內容:第一,提供多少資源;第二,把多少收入用於儲蓄,多少用於消費;第三,如何進行儲蓄或投資;第四,如何進行消費。顯然,擅於調節個人決策,即把個人財政的效用最大化,幸福也就最大化。
(2)對社會而言
①發展經濟
從幸福方程式中可以看出,幸福是一種相對效用,是一種主觀評價。經濟發展能夠提升人們對幸福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於充足的食品、清潔的用水、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多彩的生活、對閑暇的享受等等。總而言之,發展比不發展讓人們的幸福感要強一些。支持這一判斷的顯著例證是,雖然面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一些人的牢騷似乎比過去多了,但誰也不願意回到短缺經濟的時代去。
②縮小貧富差距
傳統經濟學認為增加人們的財富是提高人們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它基本是以個人為研究對象。考察社會的幸福狀況,不能僅看一部分甚至少數人是否幸福,而是看所有人是否感受到幸福。一個社會如果收入懸殊過大,即使這個社會GDP高,人均GDP高,也不能說是一個幸福的社會。這是因為物質生活條件直接提供的是快樂感,快樂經過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財富越多,未必幸福越多。財富是提高人們幸福感的有效方法,但財富僅僅是帶來和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從整個社會的平均程度來分析,如果一個社會的財富過於集中,那麼財富產生的效用將會很低。反之,如果一個社會的財富比較平均,那麼每個人使用財富的時候,產生的效用將會大大提高,進而增加社會的整體效用。所以,一個貧富差距較小的國家的社會幸福感會強一點。
(二)既定效用下減少欲望
從薩繆爾森的幸福方程式來看,控制欲望也是獲取幸福的一種途徑。在幸福方程式中作為分母的欲望,其變動範圍比較寬泛。當欲望不斷擴張,用數學語言來說,就是當欲望趨於無窮大時,幸福就趨於零,這就是對於無限欲望是沒有幸福可言的;而當欲望無限變小,不斷地接近於零時,其結果顯然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失去了任何欲望,幸福對他來說就不存在。所以保持適度的欲望顯得尤為重要。
(三)誠信對效用、欲望的調試
誠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效用與欲望兩者都有調試作用。對於分子效用而言,在市場經濟下的社會裡,一個人的效用獲得,絕大部分必須通過交換行為方可實現,那麼信用程度越高,交易成本就越低,效用獲得量就越大。富蘭克林曾說過如果你是以謹慎、誠實而為人所知,那麼一年6磅可以給你帶來100磅的收穫。所以,就分子分析可以認為,一個人越是誠實守信,效用獲得就越多,幸福的體驗就越大。對於分母而言,要從人們追求幸福最大值的角度出發,討論如何保持適度欲望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調整人們的欲求,抑制人們的欲望過度膨脹。當一個人的欲望膨脹,他就會感到不滿足而萌發貪心。恩格斯有一句名言:當一個人專為自己打算的時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滿足,而且絕不是對己對人都有利的。更是直接揭示了幸福與欲望成反比的關係。
(一)在幸福方程式中,欲望是分母,但欲望又是無限的,無限的欲望會使人們的幸福受到影響。人們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提高效用,控制欲望,改變需求觀念,才能享受到幸福和快樂。
(二)幸福方程式說明,效用是一種主觀感受了,它因人而異,消費同樣一種商品或勞務,不同的人所獲得的滿足程度是不同的。幸福感類似於滿足感,它實際上是現實的生活狀態與心理期望狀態的一種比較,兩者的落差越大,則幸福感越差。
(三)幸福方程式闡明瞭人類追求幸福的動力來源。人經常在欲望的滿足和足之間運動、徘徊。知足者常樂,而知不足才有進一步的追求。前者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後者是指人的欲望滿足之後又會產生新的欲望,永遠也沒有完全滿足的時候。人類正是為了滿足自己不斷產生、永無止境的欲望而不斷奮鬥,這也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
(四)幸福方程式雖然揭示了經濟意義上的幸福&&&收入或物質財富最大化。但經濟意義之外的幸福並沒有做出解釋,在收入或物質財富之外,還有一些影響幸福的重要因素:
就業會帶來收入,而收入是幸福感的重要決定因素;就業可以提高人們的社會地位,從而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業已成為其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失業已成為人們感情上和心理上難以接受的結果。美英等國的經驗研究表明,失業會導致人們主觀幸福感程度的顯著下降。
(2)個人受教育水平
教育對個人幸福感的影響既有直接效應,也有間接效應。間接效應是教育帶來收入和其他福利對幸福感產生的影響,從一些最新的研究結果來看,特別是從90年代以後教育的個人收益率是不斷上升的,也就是說教育投資給個人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收益,這無疑會提升受教育水平高的人群的幸福感。教育對幸福感的直接效應也是容易理解的。對於個人來說,接受教育除了具有投資的性質外,還具有消費的性質,特別在一個崇尚教育的社會中,受教育水平往往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徵,教育對幸福感的直接效應會表現地更加強烈。
(3)身體和心理健康
健康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對每個人來說,不僅自己的健康會影響到其幸福感,而且家庭成員的健康也會發生影響作用。健康的人群要比不健康的人群幸福得多,甚至可以說家庭中不健康的人口比例越高,其幸福感越低。
(4)家庭幸福
研究表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有家庭的人比沒有家庭的人更幸福,沒離過婚的人比離過婚的人更幸福,生活在和睦家庭的人比生活在不和家庭的人更幸福,受到子女孝敬的父母要比經常受到子女忽視甚至虐待的父母更加幸福。
- 郜燕群.經濟學視角下幸福方程式的理解[D].市場論壇.2010
幸福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