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方程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幸福方程式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了:幸福=效用/欲望。这个公式说明,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效用一定,欲望越小,人们感到越幸福,反之则不会感到幸福;在欲望一定的情况下,效用越大,人们感到越幸福,否则会感到痛苦。
在这个公式中,效用与欲望都是一种心理感觉。经济学家认为,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与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即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到,欲望分为五个层次,从下至上:
- 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
- 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
- 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 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
- 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考虑到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就在假设人的欲望既定的前提下,认为幸福只取决于效用大小。而效用要消费物品或劳务才能得到,消费物品与劳务就要有收入,所以经济学的研究中就把幸福看成是效用或收入的一元函数,即把幸福最大化简化为效用最大化或者收入最大化。这样,研究人们的幸福感也就等同于只研究人们的效用水平问题。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简化,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幸福的时候,不能简单的把效用和收入等同,认为收入越高,获得的效用越大,越幸福。
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可以看出,幸福取决于效用与欲望的相对大小。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如果以得数1为分界线,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所以,获取幸福的途径有两条增加效用或减少欲望。
(一)既定欲望下增加效用
(1)对个人而言
在幸福方程式中作为分母的欲望,我们在某一个阶段可以认为它是有限的、既定的,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幸福最大化就是效用最大化。在现实生活中,收入越多,所购买的物品越多,所得到的效用也越大,因此效用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都是个人决策的目标,在个人的不同决策中起着作用。一个人要实现效用或者收入最大化的条件是所拥有的资源,如劳动、资本和土地。对于一般人而言,主要还是劳动。在经济学中,个人提供自己的资源得到收入,并把资源用于储蓄或投资,因此个人的决策包括了四个内容:第一,提供多少资源;第二,把多少收入用于储蓄,多少用于消费;第三,如何进行储蓄或投资;第四,如何进行消费。显然,擅于调节个人决策,即把个人财政的效用最大化,幸福也就最大化。
(2)对社会而言
①发展经济
从幸福方程式中可以看出,幸福是一种相对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多彩的生活、对闲暇的享受等等。总而言之,发展比不发展让人们的幸福感要强一些。支持这一判断的显著例证是,虽然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人的牢骚似乎比过去多了,但谁也不愿意回到短缺经济的时代去。
②缩小贫富差距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它基本是以个人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的幸福状况,不能仅看一部分甚至少数人是否幸福,而是看所有人是否感受到幸福。一个社会如果收入悬殊过大,即使这个社会GDP高,人均GDP高,也不能说是一个幸福的社会。这是因为物质生活条件直接提供的是快乐感,快乐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财富越多,未必幸福越多。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有效方法,但财富仅仅是带来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从整个社会的平均程度来分析,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过于集中,那么财富产生的效用将会很低。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比较平均,那么每个人使用财富的时候,产生的效用将会大大提高,进而增加社会的整体效用。所以,一个贫富差距较小的国家的社会幸福感会强一点。
(二)既定效用下减少欲望
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来看,控制欲望也是获取幸福的一种途径。在幸福方程式中作为分母的欲望,其变动范围比较宽泛。当欲望不断扩张,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当欲望趋于无穷大时,幸福就趋于零,这就是对于无限欲望是没有幸福可言的;而当欲望无限变小,不断地接近于零时,其结果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失去了任何欲望,幸福对他来说就不存在。所以保持适度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
(三)诚信对效用、欲望的调试
诚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效用与欲望两者都有调试作用。对于分子效用而言,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效用获得,绝大部分必须通过交换行为方可实现,那么信用程度越高,交易成本就越低,效用获得量就越大。富兰克林曾说过如果你是以谨慎、诚实而为人所知,那么一年6磅可以给你带来100磅的收获。所以,就分子分析可以认为,一个人越是诚实守信,效用获得就越多,幸福的体验就越大。对于分母而言,要从人们追求幸福最大值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保持适度欲望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调整人们的欲求,抑制人们的欲望过度膨胀。当一个人的欲望膨胀,他就会感到不满足而萌发贪心。恩格斯有一句名言: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绝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的。更是直接揭示了幸福与欲望成反比的关系。
(一)在幸福方程式中,欲望是分母,但欲望又是无限的,无限的欲望会使人们的幸福受到影响。人们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提高效用,控制欲望,改变需求观念,才能享受到幸福和快乐。
(二)幸福方程式说明,效用是一种主观感受了,它因人而异,消费同样一种商品或劳务,不同的人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幸福感类似于满足感,它实际上是现实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期望状态的一种比较,两者的落差越大,则幸福感越差。
(三)幸福方程式阐明了人类追求幸福的动力来源。人经常在欲望的满足和足之间运动、徘徊。知足者常乐,而知不足才有进一步的追求。前者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后者是指人的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永远也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人类正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产生、永无止境的欲望而不断奋斗,这也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四)幸福方程式虽然揭示了经济意义上的幸福&&&收入或物质财富最大化。但经济意义之外的幸福并没有做出解释,在收入或物质财富之外,还有一些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
就业会带来收入,而收入是幸福感的重要决定因素;就业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会地位,从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就业已成为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失业已成为人们感情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的结果。美英等国的经验研究表明,失业会导致人们主观幸福感程度的显著下降。
(2)个人受教育水平
教育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间接效应是教育带来收入和其他福利对幸福感产生的影响,从一些最新的研究结果来看,特别是从90年代以后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是不断上升的,也就是说教育投资给个人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收益,这无疑会提升受教育水平高的人群的幸福感。教育对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也是容易理解的。对于个人来说,接受教育除了具有投资的性质外,还具有消费的性质,特别在一个崇尚教育的社会中,受教育水平往往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教育对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会表现地更加强烈。
(3)身体和心理健康
健康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每个人来说,不仅自己的健康会影响到其幸福感,而且家庭成员的健康也会发生影响作用。健康的人群要比不健康的人群幸福得多,甚至可以说家庭中不健康的人口比例越高,其幸福感越低。
(4)家庭幸福
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家庭的人比没有家庭的人更幸福,没离过婚的人比离过婚的人更幸福,生活在和睦家庭的人比生活在不和家庭的人更幸福,受到子女孝敬的父母要比经常受到子女忽视甚至虐待的父母更加幸福。
- 郜燕群.经济学视角下幸福方程式的理解[D].市场论坛.2010
幸福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