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替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平替(網路用語,2021年消費領域的五大熱詞)
目錄 |
平替是指平價替代品,有些人就會尋找大牌產品的平價代替版,也就是價錢相對大牌來說便宜了很多。“平替”二字,離不開性價比,即花更少的錢去尋找效果體驗好的大牌產品的替代品。
有一些大牌的產品使用效果或體驗非常好,例如,化妝品中的一些大牌護膚品,護膚效果很好。但同時,大牌產品一般價錢較貴,於是有些人就會尋找大牌產品的平價代替版,也就是價錢相對大牌來說便宜了很多,但效果和大牌產品一樣或相差無幾。
平替背後的消費觀念轉變[1]
近年來,消費領域掀起“平替熱”,在社交媒體、購物軟體上搜索“平替”二字,“平替”護膚品、“平替”電子產品、“平替”服裝、“平替”景點等各類商品和攻略躍入眼帘。比如,2000元的國產手機替代5000元的國外手機,3元錢的香皂替代數十元的美妝蛋清洗液,在藏區鄉村領略瑞士風光,在杭州看“小冰島”等。
“平替”是一種推崇用平價產品替代高價大牌產品的消費現象,其背後蘊含的是消費心理之變。
從只買貴的,到只選對的。過去,在一些消費者的意識里,鞋、包非國際大牌不買;手機等電子產品,非新款、爆款不用;聚餐、喝茶飲,非網紅名店不去。追求“有面兒”,想要“有範兒”,引發“月光”“吃土”乃至負債。如今,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回歸理性,不再一味追求奢侈品、網紅產品,轉而推崇平價替代品,更傾向於只買確實需要的,這種“平替熱”無疑是一種消費觀念上可喜的進步。
從追求感覺,到註重實效。在一些商品廣告里或社交媒體上,一個個“偽精緻”“儀式感”的話術引導消費者或進行場景建構,給人一種只要擁有了這些物品,就似乎擁有了某種生活的錯覺。如此一來,消費者選擇商品,並不是因為真正的需要,而是盲目跟風。“平替”的火熱,也正說明,人們的消費開始從追求感覺回歸到看重功能性、實用性,逐漸把消費決策握在自己手裡,而不是任由廣告宣傳左右其選擇。
從依賴外在,到回歸內心。有些消費者從購物中尋求認同感,搭建一個自我的“完美世界”,這背後其實是自信的缺失以及對自身需求的忽視,越來越脫離真實的生活。“平替熱”的出現,說明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遠離這種“虛幻的完美”,越發清醒和冷靜,更註重自己的內心和實際消費需求,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畢竟,一個人真正的富有和精緻,物質只占一部分,更大部分還來自精神的富有,以及認真生活的態度和對社會創造的價值。
“平替”消費是以儉代奢、量入為出的朴素消費觀的回歸,對此應該樂見其成。一方面,它能塑造健康、文明的消費文化,進而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它是消費者務實消費觀的體現,在改變消費趨勢的同時,也提醒商家要重視商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因為相對於產品和服務本身,營銷做得再好也只是“錦上添花”。當然,消費者在選擇“平替”時也要擦亮眼睛,貨比三家,避免“踩雷”
平替熱的社會意義[2]
年輕人對“平替”的選擇,值得點贊與鼓勵。低效益、虛榮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消費主義的產物,牽絆著消費的身心體驗,甚至引發“月光”“吃土”乃至負債的後果。選擇進行產品價格與實際價值匹配度更高的“平替”消費,是一種對以儉代奢、量入為出型朴素消費的回歸,是一種消費觀念的沉澱、進步與成熟。對消費主義的背離,於社會和消費者個人而言都是邁出了有益的一步。此外,所謂的大牌“平替”有不少是來自新興“國貨”,年輕人青睞“平替”其實是將更多消費空間釋放給民族企業,這樣的趨勢有利於促進中國品牌的成長。
“平替”熱給消費主義盛行、電商經濟浮躁的社會提供了一種新的消費觀念與思路,也給商家們敲響了警鐘。不論是大牌還是“平替”,想要走得更穩、更久、更遠,就必須在產品的質量與實用性上多下功夫,用高性能贏得越發理性的年輕人們的青睞。若因過度營銷而製造出消費焦慮只會適得其反,引發自身的“翻車”。“平價”商家們需謹記,“平價”產品的價格可以“平”,但絕不能存在假冒偽劣、虛假宣傳,有多大的本事掛多大的招牌,別用“平價”去遮掩產品本身的不足。
年輕人嘗試跳出消費主義的裹挾去反思與審視購物行為,務實地追求性能,節儉地進行選購,是種可喜的變遷。當然,也需要他們在選擇“平替”時擦亮眼睛,貨比三家,避免“踩雷”。另外,如果有能力,偶爾不選擇“平替”、充實高層次消費體驗也未嘗不可;在特定情況下,該買貴的還得買,把錢花在刀刃上,也是一種理性。“平替”熱的興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期待更多年輕人能警惕消費主義的負面影響,做“人間清醒”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