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儀式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儀式感

  儀式感就是將日常行為儀式化以賦予其意義的行為。法國作家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於1942年寫成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說《小王子》中寫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的意義[1]

  縱覽歷史長河,在重陽節登高望遠寄托思念,在除夕夜吃團圓飯祈願幸福和睦,在周歲時舉行“抓周”儀式,古時在年滿二十歲舉行“加冠”之禮……人們在許多特殊時節和人生重要節點,形成了許多具有特殊含義的儀式。那些流傳至今、深入人心的儀式,或嚴肅莊重,喚起敬慕追遠之心;或歡欣熱鬧,讓人心懷希望;或溫馨動人,予人精神力量。也正是這樣的儀式傳承串聯起古今,加深著群體認同,凝聚起一個民族的精神合力。

  有人說,在風雨飄搖的時候,儀式令人們有所期盼;儀式幫助我們處理生活中的窘境,喚醒我們心中的美好情感,是心靈的港灣和力量的源泉。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儀式感。交換戒指、互念誓詞,新人在隆重的婚禮儀式中互訴衷腸,締結人生之約;身穿學位服、拍攝大合影、接受師長撥穗,畢業生在莊嚴的畢業儀式中鄭重告別校園,振奮精神重新啟程。於個體而言,儀式既是一種形式,更是情感的集中表達、濃墨重彩的人生“分隔符”,在定格美好瞬間的同時,也孕育希望、寄托理想。而在如今的語境下,儀式感已經從具體的形式抽離,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將普通的日子賦予獨特意義,給尋常的動作註入特殊內涵。

  也正因為這種美好含義,當諸多莫名其妙的“儀式感”流行起來時,許多人雖不明就裡卻仍半推半就地卷入追趕儀式的潮流中。從520的愛意紅包,到精緻下午茶,從春日的“制式野餐”,到初雪日的啤酒炸雞,接二連三的大節小節、流行儀式讓人應接不暇;朋友圈裡“我的年度賬單”“我的年度歌單”刷屏未止,“我的新年願望”已緊隨其後。許多人生怕趕落了一個節點,便辜負了自己,怠慢了生活。本應是照亮生活的“燈塔”,卻變成時刻檢驗生活態度的熾光燈,讓一些人陷入落伍焦慮,開啟疲憊不堪的隨波逐流。

  儀式感的泛濫,離不開消費主義的推波助瀾,也擊中了從眾心理命門。細細羅列,便不難發現,許多橫空出世又曇花一現的儀式背後,都有著營銷概念、消費主義的影子。鮮花、禮物是情人節標配,冬天是奶茶的季節,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假期的正確打開方式,ins風、北歐風成為生活詩意的代名詞,在一些商家營銷策略和宣傳話術的炒作推動下,許多特殊時節的儀式直接與消費行為綁定,許多日常行為也借儀式感之名被賦予各種各樣的消費屬性。另一方面,儀式原有的群體性加劇了對於個體生活的裹挾。無論是情感的集中表達,還是自我認同的強化,許多儀式藉由互聯網廣泛擴散傳播許多人在完成儀式的過程中實現群體身份的確認,也有意無意地強化著這種群體屬性,讓人無力說“不”。

  事實上,儀式總是對應著一定的程式,儀式感也正是在這樣的規定動作中得以強化。然而所謂儀式感,形是外殼,情是內核。列下新年願望清單時,幾分為了展示,幾分出於決心?下單節日必備單品時,多少出於必需,多少為了跟風?當儀式一陣風似的輪換更替,當儀式感變成千篇一律的跟風打卡,甚至變成疲憊不堪的機械迎合,雖然無傷大雅,卻已經失掉了儀式的初衷,是典型的“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說到底,儀式是情感的喚醒、價值的重申,是為尋常賦值、為生活添彩,儀式感真正落腳點在於感,被儀式裹挾、綁架,無疑會消解掉真正的儀式感。而好好生活也從來不由他人定義,更不拘泥於任何單一形式。不必華麗,也無需刻意,有意識地感受、珍惜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時刻,專註認真地體味日常中的趣味與美好,儀式感就在其中。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儀式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