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山西大學(Shanxi University)山西大學官方網站:http://www.sxu.edu.cn/ (中英文)
目錄 |
山西大學(Shanxi University)地處山西省省會太原市,是一所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高等學府,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部省合建高校”,山西省重點建設大學,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英才計劃”實施高校,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Z14)聯盟成員。
山西大學的前身可追溯到明代三立書院及清代晉陽書院和令德堂書院,山西大學是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5月8日由英國人李提摩太和時任山西巡撫岑春煊共同創辦的,初稱山西大學堂,與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一道開創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紀元。民國元年(1912年)初改名為山西大學校,1918年確定為國立山西大學,是中國創辦最早的三所國立大學之一。1931年改名為山西大學。1953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更名為山西師範學院。1959年恢復山西大學校名,是中國最早在聯合國註冊的高校之一。2005年5月山西大學成為山西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同建設的省部共建大學。一百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山西大學形成了“中西會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強報國”的文化傳統和“勤奮嚴謹、信實創新”的優良校風。
截至2016年11月,山西大學有塢城、東山兩個校區,總占地面積近3485畝,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學校設有31個學院(系)、87個本科專業、10個本科雙學位專業,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山西大學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成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數據中國“百校工程”試點院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單位”;擁有研究生院和“推薦免試研究生”、“教授評審”資格。
山西大學辦學條件優良,治學環境優雅。圖書館館藏文獻314萬冊(件) ,電子圖書106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億多元。學校是山西省最早開展Internet接入服務的高校,實現了網路化管理,部分課程實現了網上教學。學校逐步形成了以傳統格局為主的北校區和以現代建築為主的南校區,成為“林蔭遮道、花草圍樓、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花園式”學府,是山西省政府命名的“園林化單位”和“綠色學校”。
(一)學校肇建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9月,山西巡撫岑春煊奉清政府“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設大學堂”令,將並州的晉陽書院和令德堂書院合併,籌辦山西大學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5月8日,山西大學堂宣告成立。不久,岑春煊接受英國人李提摩太的建議,奏請清政府批准,在山西大學堂增設西齋,原有部分稱中齋。6月26日,西齋開學,敦崇禮擔任西學專齋總教習。同年,山西大學堂在上海成立了譯書院。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根據清政府頒佈的《奏定學堂章程》須設有三科方能稱為大學的規定,其他各省都遵章將學堂改為高等學堂,全國僅有京師大學堂、北洋大學堂、山西大學堂稱大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蘇慧廉繼畢善功之後擔任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第三任總教習。
民國元年(1912年)初,改名為山西大學校。民國七年(1918年),確定為國立山西大學。1931年,改名為山西大學。
(二)抗戰烽火
1937年8月初,日本侵略者襲擊同蒲路北段及太原,山西省政府命令山西大學及省城各大專學校遷往晉南。法學院遷平遙,文學院遷運城,校部及理工兩院遷臨汾。1938年春,晉南各縣相繼淪陷,山西大學被迫停辦。
1939年12月23日,山西大學在陝西三原複課。1941年10月底,三原覆校後,學校因“國立風潮”遷至陝西宜川縣秋林鎮虎嘯溝。1943年1月,受到虎嘯溝內斑疹傷寒的影響,學校遷至克難坡。1946年4月,重返太原侯家巷校園。
(三)建國初期
1949年春,中國大學理學院併入山西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學校設有文、理、醫、工、法五個學院,進步學者鄧初民任校長。法學院法律系併入北京大學。
1950年初,醫學院成立醫學院教育工會籌備委員會。10月28日,山西大學教育工會正式成立。1952—1953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山西大學院系調整如下:
①文、理兩院(含中文、歷史、外語、教育、數學、化學、生物7個系及中文、史地、數學、理化、生物、體育5個專修科)合併,改稱山西師範學院;
②工學院(含土木工程、採礦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紡織工程7個系)中冶金工程系參與組建新成立的北京鋼鐵工業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紡織工程系和採礦工程系併入西北工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工學院其餘部分(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個系)獨立建校為太原工學院(今太原理工大學)
③醫學院(含醫學系)獨立建院(今山西醫科大學);
④法學院改稱財經學院(含經濟、工商管理、會計3個系),後劃歸入中國人民大學;
1953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更名為山西師範學院。1954年,山西大學(山西師範學院)由太原市侯家巷遷入太原市塢城路。1958年,學校在原7系3科的基礎上,恢復教育系,增設地理、體育系以及政史、數理、生化、中文、數學、地理、體育7個一年制專修班;成立了科學研究部,開設並招收了6個專業的研究生班。接辦了附屬中學、附屬小學,整頓了托兒所、幼兒園,形成了從托兒所、幼兒園到大學完整的教學體系。
1959年,恢復山西大學建制。1961年,與山西師範學院合併,仍定名為山西大學。1962年,山西體育學院、山西藝術學院併入山西大學。
(四)新的徵程
1998年,成為山西省重點大學。2001年,成立山西大學研究生學院。2002年5月,學校舉行建校100周年慶典大會。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發來賀信,感謝山西大學對聯合國的支持。
2005年5月,成為山西省唯一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同重點建設的省部共建大學,是中國最早一批省部共建大學。2008年11月,學校與亞美尼亞“布留索夫”埃里溫國立語言大學組建埃里溫國立語言大學孔子學院。2009年11月,學校與美國北卡州費佛爾大學聯合組建費佛爾大學孔子學院。
2011年6月,山西大學研究生學院正式更名為“山西大學研究生院”。2012年5月,學校在建校110周年之際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11月,成為山西省唯一一所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入選高校,進入“一省一校”國家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的新平臺。2013年9月13日,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佈“關於山西大學東山校區項目建議書(總體規劃)的批覆”,山西大學東山校區建設正式通過審批。
2014年2月,太原電力高等專科學校併入山西大學,成為山西大學大東關校區。2015年1月28日,學校“極端光學協同創新中心”成立。2016年12月20日,山西大學國學研究院與山西洪洞縣趙城鎮聯合創辦的“誰園書院”正式掛牌成立;12月27日,山西大學大數據學院和山西大學大數據科學與產業研究院揭牌。
類別 | 包含學院 |
---|---|
二級學院 | 初民學院、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哲學社會學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法學院、數學科學學院、電腦與信息技術學院、物理電子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環境與資源學院、體育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大數據學院、馬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交流學院、現代教育技術學院、電力與建築學院、自動化與軟體學院、三立學院(三立書院) |
附屬機構 |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山西大學附屬子弟小學、山西大學幼兒園 |
山西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是山西惟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學校設有本科專業87個,涵蓋文、史、哲、理、工、經、管、法、教、藝等10大學科門類。國家級一流專業23個,省級一流專業19個。有1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4個碩士專業學位種類、14個博士後流動站,6個目錄外二級學科博、碩士點,2個交叉學科博、碩士點。哲學、物理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科學技術哲學、光學入選國家重點學科。化學、工程學、材料學、環境/生態學、物理學、電腦科學與技術、植物與動物學、農業科學等8個學科進入ESI前1%。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環保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物理學專業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
序號 | 學院 | 專業 |
---|---|---|
1 | 文學院 | 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新聞學、廣告學、戲劇影視文學 |
2 | 哲學社會學學院 | 哲學、社會學、社會工作 |
3 | 歷史文化學院 | 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旅游管理 |
4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翻譯 |
5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經濟統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電子商務、會計學、圖書館學、酒店管理、物業管理 |
6 |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 國際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 |
7 | 法學院 | 法學、知識產權 |
8 | 美術學院 | 繪畫、雕塑、美術學、藝術設計、公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動畫 |
9 | 音樂學院 | 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舞蹈編導 |
10 | 教育科學學院 | 教育學、學前教育、應用心理學 |
11 | 環境與資源學院 |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工程、環境工程 |
12 | 數學科學學院 | 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統計學 |
13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科學、生態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 |
14 | 化學化工學院 | 化學、應用化學、材料化學、藥學 |
15 | 物理電子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材料物理、電子信息工程 |
16 | 電腦與信息技術學院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17 | 體育學院 | 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
18 | 自動化與軟體學院 | 測控技術與儀器、軟體工程、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 |
19 | 電力與建築學院 | 土木工程、建築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建築電氣與智能化、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