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總供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實際總供給(practical aggregate supply)
目錄 |
實際總供給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可用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的實際產出。在現實生活中,實際總供給圍繞潛在總供給波動,波動幅度越少,偏離程度越低,這個經濟的運行效率就越高。
實際總供給的決定[1]
一、價格調整機制與實際總供給曲線的變化
(一)價格靈活調整與實際總供給曲線
價格靈活調整時的實際總供給曲線與潛在總供給曲線重合,成為與社會總價格水平無關的垂直線。若以圖1表示價格可靈敏調節的勞動市場,可以看出任何偏離均衡點Z的價格水平都不能持續,而復歸到均衡點醜的過程越短,充分就業就越能得到保證。
(二)價格剛性與實際總供給曲線價格剛性是價格機制不能發揮資源配置調節作用的一種特殊情況,價格水平不能隨供求關係的變化而變化。在圖1所示的W/P,的水平上,勞動力的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剛性使企業無法增加聘用職工,勞動者也願意多工作,失業現象無法消除。
(三)價格粘性與實際總供給曲線在現實生活中,價格機制中價格對供求變化的靈活調整和剛性均是特例,更為普遍的現象是,受價格機制的制度性限制或是信息不完全因素等的影響,價格對供求關係變化表現出滯後變化特點,即供求關係變化後,當期價格水平不變,而在下期才會出現價格水平的調整,這種現象被稱為價格粘性。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菲利普斯曲線。
二、價格粘性的實際總供給曲線及其理論意義
價格粘性在不同的市場中有明顯差異。一般說來,市場經濟制度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越健全,相對於其他市場,勞動市場的價格粘性越高。而在轉型經濟過程中,相對於其他市場,由於社會保障體系落後,勞動市場的價格粘性則比較低。因此,作為分析發達經濟巨集觀運行理論工具,需要構建以勞動市場價格粘性為基礎的實際總供給曲線。而為有效分析中國轉型經濟的特點,需要嘗試建立以非競爭型企業廣泛存在為條件的實際總供給曲線。
(一)研究勞動市場價格粘性的實際總供給曲線
由於失業率可以表示為就業率,總產出可以表示為就業水平,在以成本加成方式定價時,可以將菲利普斯曲線改寫為產出與價格的關係,即價格粘性的實際總供給曲線:
圖1
價格粘性的總供給曲線也可以表達為通貨膨脹率決定於實際總產出與潛在總產出差額之比,其中通貨膨脹率霄等於P/P − 1:
圖2
價格粘性的實際總供給曲線在巨集觀經濟分析中的理論意義有四個方面:
一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實際總供給曲線,表明實際產出越高,失業率越低,價格水平就越高,即價格粘性產生了通貨膨脹與失業率相互替代的可能性。
二是政府可依據相互替代關係,運用總需求政策實現總供求均衡。
三是政府干預經濟是在價格粘性條件下協助恢復市場均衡,而不是取代市場機制。
四是價格粘性並不否定價格機制在中長期內保證總供求均衡。
(二)研究符合中國轉型經濟特征的實際總供給曲線
餘永定(1999)以中國“企業只生不死”這一重要事實作為價格粘性的基本特征,通過相對分離社會總價格水平和由勞動生產率決定的企業實際經營成本,構建了以微觀企業行為加總形成的價格粘性的實際總供給曲線。寫為:
πi = [P − ci] / ci 圖3
其中:Πi = ηπi
以Πi為利潤,P為社會價格水平,ci為企業實際經營成本,可知價格水平越高,在企業實際經營成本不變的條件下,企業利潤越大,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在此基礎上,通過加總可以得到實際總供給曲線。餘的總供給曲線的理論意義在於
一是證明瞭中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存在著一條向右上傾斜的實際總供給曲線。
二是擴大總需求可以引起實際產出擴大和價格水平上升。
三是有助於揭示中國經濟擴張到收縮的特殊機制,即當社會價格水平提高,企業實際經營成本不變時,會有更多企業因為利潤提高而進入,引起實際產出擴大。實際產出持續超過潛在產出水平將最終引起企業經營成本上升,一部分企業出現虧損。此時,若虧損企業退出,實際總供給曲線左移,社會價格水平上升,盈利水平上升,新企業進入使總供給曲線右移。由於中國企業“只能生而不能死”則虧損企業不退出,總供給曲線不能左移,企業盈利水平持續下降,引起職工收入下降,總需求曲線左移。見下圖
三、預期與實際總供給曲線的變化
當期的通貨膨脹水平不僅決定於上期實際總供給對潛在總供給的接近程度,同時還決定於社會公眾、企業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例如,企業定價過程中,一是要分析實際總供給與潛在總供給缺口對價格的影響。二是要分析今年物價水平對下一年物價水平的影響。若當年通貨膨脹Π為2%,實際總供給大於潛在總供給比例為3%,來年的通貨膨脹水平會是5%。可以在方程(圖1)和(圖2)中引入價格預期Πe:
π = πe + F[(Y − 1 − Y') / Y'] 圖4
無論是適應性預期,還是理性預期都會對實際總供給曲線的位置移動產生重要影響,具體說,在不存在通貨膨脹預期時,一個國家的總供給水平與通貨膨脹水平有等效用的替代關係,較高的通貨膨脹率會有較高的實際總供給,較低的通貨膨脹率會有較低的實際總供給。由於通貨膨脹預期引起實際總供給曲線垂直向上移動,因此在短期會削弱通貨膨脹與失業間的替代關係,在長期會使這一替代關係消失。
在圖19-6中,B'為附加通貨膨脹預期的總供給曲線。B為沒有附加通貨膨脹預期的總供給曲線。總供給缺口[(Y − 1 − Y') / Y']。B'線表明,當政府希望以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時,可能會使社會產生較高的通貨膨脹預期,這就會引起實際總供給曲線沿著潛在總供給曲線垂直向上移動,即從B移動到B',社會實際物價水平上升,而實際總供給不變。
四、中國的通貨膨脹預期
圖19—7是中國巨集觀經濟運行中通貨膨脹與實際總供給與潛在總供給缺口差額,或稱GDP缺口的關係圖。從圖19—7中可以看出,中國實際總供給曲線已經出現了垂直向上移動趨勢。經過二十餘年市場化的改革,預期已經成為中國實際總供給曲線的組成部分,中國公眾可能已經具備了預期通貨膨脹的能力,而且有關通貨膨脹的預期可能已不是簡單的適應性預期,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理性預期的特征。進一步分析表明,1978年以來,中國通貨膨脹率的變化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78—1984年,在此期間通貨膨脹率處於較低的水平,因此儘管1983、1984年實際總供給均超過潛在總供給,但是沒有出現較明顯的通貨膨脹預期,通貨膨脹率處於較低水平。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實際總供給超過潛在總供給的情況並不比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更嚴重,但持續較高的通貨膨脹水平使實際總供給曲線向上移動的現象,表明中國已經事實地存在通貨膨脹預期。第三個時期是1993—1997年,這一時期巨集觀經濟動態是從通貨膨脹轉向通貨緊縮。1993年中國實際總供給對潛在總供給的偏離程度在縮小,但通貨膨脹水平仍顯著上升。從1995年開始,通貨膨脹率預期有很大變化,通貨膨脹的下降幅度已經超過總供給缺口的縮小幅度。
- ↑ 谷書堂主編.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 中國轉型期經濟問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