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威廉·麥獨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威廉·麦独孤

威廉·麥獨孤(William McDougall;1871年6月22日—1938年11月28日),美國心理學家,策動心理學的創建人,社會心理學先驅。

目錄

威廉·麥獨孤生平簡介

  威廉·麥獨孤(1871—1938年),蘇格蘭人,出生於一個富有有義大利家庭,其父親在奧爾德海姆擁有一家化學工廠。5歲就讀英國私立學校,6歲以前已經學習幾何、拉丁語、初級法語等。14歲與其兄長進入德國威瑪實科學校,為期一年。其父希望他成為法律家或化學家,但麥獨孤選擇從事純科學研究,他的想法得到其母支持。麥獨孤15歲進曼徹斯特大學學生理學,1890年得獎學金劍橋大學學習醫學,期間閱讀詹姆斯心理學書籍,對心理學產生興趣。

  1894年獲劍橋大學學士學位,繼而深造於倫敦聖托馬斯醫學院。1898年在在該院醫師實習期滿獲醫學博士學位。獲博士學位後,同年隨劍橋大學人類學探險隊前往大洋洲托雷斯海峽列島考察土著人生活,甚至接觸過食人族。不久又赴婆羅洲研究當地土著部落,到過中國、爪哇、印度等地。回國後再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師從繆勒學習實驗心理學研究一年,接受物理精神學和實驗心理學指導。

  1900年麥獨孤任倫敦大學講師,並主持新建的心理學實驗室,就在這年他結婚,婚後有5個孩子。1904年後麥獨孤曾任劍橋大學哲學講師及牛津大學心理學講師,伯特是他的學生之一。1905年發表《生理心理學》,1908年《社會心理學緒論》,1911年《身體和心理》,但學術屆未對其著作有任何反應,麥獨孤一度對自己研究產生疑問,甚至考慮轉業。1912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任軍醫少校,擔任軍人精神病治療工作。退役後返劍橋一直不得升任教授。於1920年應哈佛大學詹姆斯之邀出任該校心理學教授,因反對機械論心理學,曾長期與行為主義心理學進行論戰。1920年麥獨孤發表的《團體心理》未得心理學界好評,次年的《美國民主主義的安全性》遭到輿論攻擊,此後他轉向動物心理學實驗。之後他逐漸遠離科學研究,開始發表政治評論,研究心靈學。1921-1924年起他擔任美國心靈研究研究會長。1927年由於身體原因,麥孤獨轉到北卡羅來納州迪克大學,任心理學系主任兼教授,建立超心理學研究所,以科學立場從事心靈和超心理學研究。1938年麥孤獨因胃癌去世,享年67歲。

威廉·麥獨孤的學術體系

  1.心理學定義

  在麥獨孤看來,心理學是有關心靈的實證的經驗科學,個人的心靈是能自身表現於經驗及行為之內的東西。他反對當時及稍後流行的內省主義和行為主義,側重有機體的有目的的話動。儘管他也使用行為的概念,但他認為行為有異於單純的運動及機械的反射,它是由於心體交感產生的。他認為生活過程的最基本的特征似乎是它們的尋求目標的性質。

  2.策動心理學

  麥獨孤主張人類和動物的行為是由目的所驅策的,所以自稱為目的心理學。對行為的解釋,麥獨孤認為個體行為都是有目的的。他指出,心理學研究的行為既不是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條件反射,也不是華生所研究的由刺激引起的反應,而是研究目的性的行為。因此一般稱麥獨孤的思想為目的心理學。麥獨孤認為目的性行為有五個特征:

  (1).目的性行為是自發性的;

  (2).行為開始後即使引起行為的刺激消失,行為仍然繼續;

  (3).如目的性行為受阻,個體將變換其行為方式以達到目的;

  (4).目的達到之後,行為才會停止;

  (5).目的性行為因重覆練習而增強。因此他認為嘗試錯誤式的行為是目的性行為,不是反射。

  在強調行為的目的性的時候,麥獨孤指出目的行為與機械反射有7個方面的不同:

  (1).活動的自發性:反對機械的S - R公式;

  (2).活動的堅持性:刺激消失,活動仍可進行;

  (3).活動方向的變異性;

  (4).活動與情境的關聯性:情境產生改變,運動即行停止;

  (5).對出現新情境的準備性;

  (6).效果的改進性:由於反覆,行為效果會有所改進;

  (7).機體反應的整體性(趨向目的)。

  3.本能論

  受達爾文進化論影響,麥獨孤試圖用本能解釋行為。他定義本能是一種遺傳的或先天的生物傾向,決定那些有此傾向者感知和註意某一種類的客觀,在感知時體驗著某種特殊情緒的激動,以及對它做出某種特殊樣式的動作或至少體驗著這種動作的衝動。人與動物本能性行為表現為三種成分:

  (1).知覺成分:指個體對某些特定刺激給予特別註意的先天傾向,如認識食物等。

  (2).行動成分:指個體的目的導向行為活動,在達到目的從而獲得滿足之前,行動不會停止,如覓食、求偶等。

  (3).情緒成分:指伴隨行動而產生的情緒反應,如覓食得食而有愉快情緒,與敵人戰鬥而有忿怒情緒,因逃避而有恐懼情緒。

  麥獨孤舉出 12 種本能,如覓食、母愛、逃避、好奇、合群、爭鬥、性驅力、創造、服從、獲取、支配、排斥等。認為這些本能以及它們的組合構成行為,本能可以是無限的。本能使機體驅向目標,每一種本能活動都有一定目的,都包含一個情緒內核,有一定的情緒相隨,如逃避與畏懼、爭鬥與憤怒、母愛與溫情相伴隨。麥獨孤還用本能-情緒說解釋群體心理。認為情緒增強是使群體凝聚的粘合劑。

  4.情操

  麥獨孤本能說的困難在於對人的道德行為的解釋。他的本能心理學以為每一本能都各有相應的情緒,例如怒與攻擊,怕與逃避,柔情與父母性本能等。為了由個體心理學轉入社會心理學,麥獨孤便採取了香德(A.F.Shand)的情操說,以為情操不同於情緒,情操是“以某一客體為中心而組成的情緒傾向的系統,而自我情操則尤其受到了他的重視。因為它是走向社會心理學的“敲門磚”。是解釋道德行為和意志決定的重要關鍵。

  在麥獨孤看來,腦內似有一個因素正是他所要探索的對象。但這個區決不是理性。那麼“我們可否像18世紀的功利主義者那樣,主張對死後懲罰的害怕或酬報的欲望,就是這個道德的因素嗎?可是這個學說已早破產了。儘管它還可適用於某些特例。”對這些問題,他認為近似正確的答案正如他在《社會心理學引論》中所曾說過的,這個區的未知數常是自我情操內所喚醒的衝動,似乎在道德行為的鬥爭中總有這個情操予以支援,以致取得鬥爭的勝利。即便意志的決定也有賴於它的力量。譬如在理欲相持的道德矛盾的情境之中依欲而動抗力較小,依理而動抗力較大。人在考慮時如何能沿著抗力最大的路線作出合乎道德標準的決定呢?有些心理學家對此歸因於人的品格中的意志力的強大,有些人則歸因於良心。麥獨孤對二者都予以否定,他認為只有人的自我情操才是意志或良心背後的決定因素。

  5.社會心理學

  麥獨孤在他的《團體心靈》內維護了有關社會生活的集體主義的觀點。他指出心理學需要去研究統一體、機體完整性和潛力,而且認為這些實體不是單從研究孤立的個體所能推論出來的。

  麥獨孤指出物種和個體的進化歷程主要是社會的,每前進一步都由於個體和他的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一方面個體心靈的生長隨它所處的社會的精神勢力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這些勢力又是構成社會的各種個體心靈交互影響的產物。因此,只考慮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經常發生交互的關係時,才能理解雙方的生活。每一個人只是一個不全面的個體;這個系統具體表現為人類社會的形式,其所努力以赴的終點是沒有人能夠預知的,每一單元的職能在於原封不動地傳遞這些勢力,雖有所變化或損益,但都微不足道,離開那個體系統就沒有意義,也無法解釋。在歷史的任何時期,這些勢力的系統的活動都為進化的歷史長流的條件所決定,而這些條件又為無數世代的精神活動的產物,但也僅為生活在某一時期的社會成員所造成的極其微弱的變化。

威廉·麥獨孤的貢獻

  1.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

  麥孤獨提出的本能論,以本能-情緒說解釋群體心理,反對以簡單的物理刺激分析心理學現象。他的理論曾受到各方面的註意,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同時也遭到有些心理學家的駁斥,激起了反本能的浪潮。爭論的主要問題是人的複雜行為型式是遺傳的的非習得的究竟到什麼程度。爭論的結果,使心理學界認為本能論並不能解決問題而更著重於學習過程如何改變行為的研究。

  2.指出了傳統心理學的缺陷

  麥獨孤早年曾做過有關生理心理學的實驗,他比較早地指出傳統心理學過於忽視對重要的心理現象及人的行為動力因素,所以不能解決社會科學所遇到的心理學問題。雖然他自己所提供的解決不恰當,但是他指出傳統心理學的這個缺點,卻是起F重要的歷史作用的。

  3.促進了社會心理學的產生

  麥獨孤作為初期的社會心理學家對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有兩個主要的影響,第一是他提出本能與動機社會科學的基礎,需要建立從本能假設為基礎的一種有完滿連貫性的社會心理學,為後者發展奠定基礎。第二是為社會心理學提出團體心理的假定。麥獨孤在《團體心靈》一書中為團體心理學提出一種平衡的系統的理論,這使後世的心理學家認識到團體在社會心理學的重要,其他的綜合觀點還是對社會心理學理論具有影響。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威廉·麥獨孤"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