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威廉·麦独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威廉·麦独孤

威廉·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1871年6月22日—1938年11月28日),美国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学的创建人,社会心理学先驱。

目录

威廉·麦独孤生平简介

  威廉·麦独孤(1871—1938年),苏格兰人,出生于一个富有有意大利家庭,其父亲在奥尔德海姆拥有一家化学工厂。5岁就读英国私立学校,6岁以前已经学习几何、拉丁语、初级法语等。14岁与其兄长进入德国威玛实科学校,为期一年。其父希望他成为法律家或化学家,但麦独孤选择从事纯科学研究,他的想法得到其母支持。麦独孤15岁进曼彻斯特大学学生理学,1890年得奖学金剑桥大学学习医学,期间阅读詹姆斯心理学书籍,对心理学产生兴趣。

  1894年获剑桥大学学士学位,继而深造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1898年在在该院医师实习期满获医学博士学位。获博士学位后,同年随剑桥大学人类学探险队前往大洋洲托雷斯海峡列岛考察土著人生活,甚至接触过食人族。不久又赴婆罗洲研究当地土著部落,到过中国、爪哇、印度等地。回国后再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师从缪勒学习实验心理学研究一年,接受物理精神学和实验心理学指导。

  1900年麦独孤任伦敦大学讲师,并主持新建的心理学实验室,就在这年他结婚,婚后有5个孩子。1904年后麦独孤曾任剑桥大学哲学讲师及牛津大学心理学讲师,伯特是他的学生之一。1905年发表《生理心理学》,1908年《社会心理学绪论》,1911年《身体和心理》,但学术届未对其著作有任何反应,麦独孤一度对自己研究产生疑问,甚至考虑转业。191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军医少校,担任军人精神病治疗工作。退役后返剑桥一直不得升任教授。于1920年应哈佛大学詹姆斯之邀出任该校心理学教授,因反对机械论心理学,曾长期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进行论战。1920年麦独孤发表的《团体心理》未得心理学界好评,次年的《美国民主主义的安全性》遭到舆论攻击,此后他转向动物心理学实验。之后他逐渐远离科学研究,开始发表政治评论,研究心灵学。1921-1924年起他担任美国心灵研究研究会长。1927年由于身体原因,麦孤独转到北卡罗来纳州迪克大学,任心理学系主任兼教授,建立超心理学研究所,以科学立场从事心灵和超心理学研究。1938年麦孤独因胃癌去世,享年67岁。

威廉·麦独孤的学术体系

  1.心理学定义

  在麦独孤看来,心理学是有关心灵的实证的经验科学,个人的心灵是能自身表现于经验及行为之内的东西。他反对当时及稍后流行的内省主义和行为主义,侧重有机体的有目的的话动。尽管他也使用行为的概念,但他认为行为有异于单纯的运动及机械的反射,它是由于心体交感产生的。他认为生活过程的最基本的特征似乎是它们的寻求目标的性质。

  2.策动心理学

  麦独孤主张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由目的所驱策的,所以自称为目的心理学。对行为的解释,麦独孤认为个体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他指出,心理学研究的行为既不是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也不是华生所研究的由刺激引起的反应,而是研究目的性的行为。因此一般称麦独孤的思想为目的心理学。麦独孤认为目的性行为有五个特征:

  (1).目的性行为是自发性的;

  (2).行为开始后即使引起行为的刺激消失,行为仍然继续;

  (3).如目的性行为受阻,个体将变换其行为方式以达到目的;

  (4).目的达到之后,行为才会停止;

  (5).目的性行为因重复练习而增强。因此他认为尝试错误式的行为是目的性行为,不是反射。

  在强调行为的目的性的时候,麦独孤指出目的行为与机械反射有7个方面的不同:

  (1).活动的自发性:反对机械的S - R公式;

  (2).活动的坚持性:刺激消失,活动仍可进行;

  (3).活动方向的变异性;

  (4).活动与情境的关联性:情境产生改变,运动即行停止;

  (5).对出现新情境的准备性;

  (6).效果的改进性:由于反复,行为效果会有所改进;

  (7).机体反应的整体性(趋向目的)。

  3.本能论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麦独孤试图用本能解释行为。他定义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生物倾向,决定那些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观,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以及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人与动物本能性行为表现为三种成分:

  (1).知觉成分:指个体对某些特定刺激给予特别注意的先天倾向,如认识食物等。

  (2).行动成分:指个体的目的导向行为活动,在达到目的从而获得满足之前,行动不会停止,如觅食、求偶等。

  (3).情绪成分:指伴随行动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如觅食得食而有愉快情绪,与敌人战斗而有忿怒情绪,因逃避而有恐惧情绪。

  麦独孤举出 12 种本能,如觅食、母爱、逃避、好奇、合群、争斗、性驱力、创造、服从、获取、支配、排斥等。认为这些本能以及它们的组合构成行为,本能可以是无限的。本能使机体驱向目标,每一种本能活动都有一定目的,都包含一个情绪内核,有一定的情绪相随,如逃避与畏惧、争斗与愤怒、母爱与温情相伴随。麦独孤还用本能-情绪说解释群体心理。认为情绪增强是使群体凝聚的粘合剂。

  4.情操

  麦独孤本能说的困难在于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解释。他的本能心理学以为每一本能都各有相应的情绪,例如怒与攻击,怕与逃避,柔情与父母性本能等。为了由个体心理学转入社会心理学,麦独孤便采取了香德(A.F.Shand)的情操说,以为情操不同于情绪,情操是“以某一客体为中心而组成的情绪倾向的系统,而自我情操则尤其受到了他的重视。因为它是走向社会心理学的“敲门砖”。是解释道德行为和意志决定的重要关键。

  在麦独孤看来,脑内似有一个因素正是他所要探索的对象。但这个区决不是理性。那么“我们可否像18世纪的功利主义者那样,主张对死后惩罚的害怕或酬报的欲望,就是这个道德的因素吗?可是这个学说已早破产了。尽管它还可适用于某些特例。”对这些问题,他认为近似正确的答案正如他在《社会心理学引论》中所曾说过的,这个区的未知数常是自我情操内所唤醒的冲动,似乎在道德行为的斗争中总有这个情操予以支援,以致取得斗争的胜利。即便意志的决定也有赖于它的力量。譬如在理欲相持的道德矛盾的情境之中依欲而动抗力较小,依理而动抗力较大。人在考虑时如何能沿着抗力最大的路线作出合乎道德标准的决定呢?有些心理学家对此归因于人的品格中的意志力的强大,有些人则归因于良心。麦独孤对二者都予以否定,他认为只有人的自我情操才是意志或良心背后的决定因素。

  5.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在他的《团体心灵》内维护了有关社会生活的集体主义的观点。他指出心理学需要去研究统一体、机体完整性和潜力,而且认为这些实体不是单从研究孤立的个体所能推论出来的。

  麦独孤指出物种和个体的进化历程主要是社会的,每前进一步都由于个体和他的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一方面个体心灵的生长随它所处的社会的精神势力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这些势力又是构成社会的各种个体心灵交互影响的产物。因此,只考虑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经常发生交互的关系时,才能理解双方的生活。每一个人只是一个不全面的个体;这个系统具体表现为人类社会的形式,其所努力以赴的终点是没有人能够预知的,每一单元的职能在于原封不动地传递这些势力,虽有所变化或损益,但都微不足道,离开那个体系统就没有意义,也无法解释。在历史的任何时期,这些势力的系统的活动都为进化的历史长流的条件所决定,而这些条件又为无数世代的精神活动的产物,但也仅为生活在某一时期的社会成员所造成的极其微弱的变化。

威廉·麦独孤的贡献

  1.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麦孤独提出的本能论,以本能-情绪说解释群体心理,反对以简单的物理刺激分析心理学现象。他的理论曾受到各方面的注意,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遭到有些心理学家的驳斥,激起了反本能的浪潮。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人的复杂行为型式是遗传的的非习得的究竟到什么程度。争论的结果,使心理学界认为本能论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更着重于学习过程如何改变行为的研究。

  2.指出了传统心理学的缺陷

  麦独孤早年曾做过有关生理心理学的实验,他比较早地指出传统心理学过于忽视对重要的心理现象及人的行为动力因素,所以不能解决社会科学所遇到的心理学问题。虽然他自己所提供的解决不恰当,但是他指出传统心理学的这个缺点,却是起F重要的历史作用的。

  3.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麦独孤作为初期的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的影响,第一是他提出本能与动机社会科学的基础,需要建立从本能假设为基础的一种有完满连贯性的社会心理学,为后者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是为社会心理学提出团体心理的假定。麦独孤在《团体心灵》一书中为团体心理学提出一种平衡的系统的理论,这使后世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团体在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其他的综合观点还是对社会心理学理论具有影响。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威廉·麦独孤"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