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知識內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外部知识内部化)

知識內化(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目錄

什麼是知識內化[1]

  知識內化是通過知識交流和知識共用,使企業各層員工吸收和理解新知識,從而改變企業和員工的認知模型,幫助他們理解和支持創新。它接收前面活動產生的知識流,再把這些知識流用來影響組織的知識形態。

知識內化的管理模式[2]

  知識內化--知識管理的核心

  1) 兩種類型的知識及相關的管理模式

  知識按其存在的狀態,可分為內隱知識外顯知識

  內隱知識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知識,比較複雜,無法用文字描述的經驗式知識,以及必須通過人際互動才能產生共用的知識,這種知識與擁有知識的人息息相關,對這種知識採用人物化管理模式(Personalization mode);人物化模式強調投資人力資源,一般是引進經驗豐富專家、學者,鼓勵他們直接與其他人員進行交流,來傳播他們的知識,這類知識相對於信息技術比較獨立。

  而外顯知識,是指可以文件化,標準化,系統化的知識,如標準化作業程式、系統化的文件,這類知識在總的知識存量中只占冰上一角(最多占20%),所謂"你知道的總比你說出來多"。這類知識採用編碼管理模式Codification mode),編碼模式強調投資信息技術,以便開發能迅速收集、傳播知識的管理系統,然後通過這些知識的重覆利用獲得收益。這種模式中的知識可以極為迅速、無限多次地重覆利用,它節省了工作時間,減少了信息交流成本,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編碼管理更加方便了。

  2)知識轉化的螺旋式過程

  知識生產、傳播是一個螺旋過程,經歷了從內隱-內隱、內隱-外顯、外顯-外顯、外顯-內隱四種模式.

  我們以日本松下公司發明自動麵包機為例,說明知識轉化的這四種模式。當年,松下電器公司開發一款新型家用烤麵包機時,遇到的一個難題就是怎樣讓麵包機揉出合格的麵團。他們做了許多的試驗,但是烤出的麵包總?quot;外糊內生"。當時大阪國際飯店生產的麵包遠近有名。公司一名軟體工程師田中鬱子建議到大阪飯店直接拜師學藝。這位田中跟著麵包師學了一年,最後學會了麵包師拉麵團的獨特技術,此後,松下公司利用了這種技術,成功地開發出了麵包烘烤機。

  內隱知識--內隱知識,這是一個知識社會化的過程。例如田中鬱子獲得了麵包大師的技術。這種內隱知識社會化的過程是通過觀察、模仿、實踐而實現。

  內隱知識--外顯知識,這是知識的外化。儘管內隱知識已經轉化成另一個人的內隱知識,但是其它人仍然不能共用。例如,儘管田中習得了麵包大師的技術,但是其它成員仍不知曉。只有田中鬱子將學到的內隱知識轉化成設計方案,或程式(外顯知識),別人才能共用。

  外顯知識--外顯知識,這是知識的組合,知識的總量並沒有增減。將現有的外顯知識彙總到原有的知識構架中,例如將設計、開發烤麵包機的知識彙總到操作手冊或工作手冊,併在產品設計中體現出來。

  外顯知識--內隱知識,這是知識的內化,這是一個通過做而學的過程(learning by doing ), 是指新的顯形知識在整個組織中共用和運用,其它成員又將進一步延伸、擴散,內化為自身新的隱形知識,這又構成了一個新的迴圈起點。

  這四個環節中,其中知識內化是整個過程的核心,沒有內化,知識的創新、生產、共用都無法實現。

知識內化的作用[1]

  如果組織要保證含有新知識的創新過程成功商業化,就必須使這種知識在企業中內化。 Polanyi(1962)認為內化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真正內化才能真正應用。嘗試不斷內化新知識可以幫助企業形成創新型組織結構,組織不再是在金字塔結構下,保護和監視自己的“科學”知識,而是在組織中形成跨越地域和組織邊界的學習網路。同時,內化的知識能夠指導企業再次獲取新知識,促使企業不斷地,永不停止地創新,這對企業非常重要,因為創新需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知識內化能夠鞏固獲取的知識,讓員工特別是管理者深入理解創新,結合對企業商業戰略,市場變化的認識,提高企業創新過程中的匹配能力。並且通過員工對創新的認識,減少創新過程中的阻力,提高企業創新過程中的執行能力,幫助新的知識在企業中得到有效應用。此外,它對知識獲取的指導,能夠提高知識獲取的有效性,促進企業創新迴圈的形成。

  知識內化使員工理解創新,必要時改變員工的認知模型,排除創新障礙。因此對整個創新過程,尤其是選擇和匹配過程至關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創新的內涵和潛力才能做出有效的選擇和匹配。在執行階段,知識內化起到了指導人們行為的作用,在評估階段,知識內化有助於企業選擇合理的指標評價創新過程和創新產品。

外部知識內化機制[3]

  企業的規模再大。實力再強,也不可能將與企業相關的所有專家和學者集於旗下,即使企業出得起報酬,也不是所有的學者和專家願意為某個企業終生效力,這就對企業提出了一個問題:企業如何將這些外部專家和學者的知識轉化為企業內部的知識?所以,我們提出,企業為了使外部知識內部化,就應該建立起相應的外部知識內化機制。

  現在企業都感知到決策失誤帶來的危害,普遍認識到科學決策非常重要。並且,從經濟學方面的角度看,將所有的人才集中於企業肯定是不經濟的。因而請“外腦”的企業越來越多。不過,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將其制度化和規範化,一般都是請專家來會診、來咨詢、來評審或鑒定,具有臨時性和偶然性。要建立外部知識內化機制,就是要訂立長期、中期乃至短期規劃,按照計劃定期請專家來講解、培訓最新的業務技術、管理技術經營思想,並且將外部專家所傳授的知識加以整理成規範的文檔,定期更新,成為企業內部可共用的知識。這樣,企業獲得外部知識就會既有規劃,又能以一次投入,永久受益、全員受益。

參考文獻

  1. 1.0 1.1 蔣貴凰.知識管理與企業創新.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總第82期)
  2. 郭友蘭.淺談知識管理對信息技術在教育中運用的指導.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2年1期
  3. 高洪深.企業知識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ISBN 7302070377, 978730207037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Cabbage,Yixi,Gaoshan2013,Mis铭,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知識內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