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義GDP增長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名義GDP增長率(又稱:現價GDP增長率)是指名義GDP的年度增長率。
名義GDP和名義GDP增長率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指標。由於這個指標以當時價格為基礎,因此反映的是各項經濟活動的真正及實在情況,例如私人消費開支反映的是私人花費多少錢,投資開支反映的是在建造工程和機器設備方面花多少錢,貨物及服務的進出口反映的是收入和支出的數額。[1]
名義GDP增長率= | 本期名義GDP - 上期名義GDP |
X 100% |
上期名義GDP |
名義GDP增長率與實質GDP增長率的關係[1]
實質GDP和名義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計算實質GDP的固定價格的基數年相等),它們之間的關係是:
實質GDP=名義GDP÷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指以基期為100該期間的指數),
名義GDP=實質GDPx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
至於名義GDP增長率與實質GDP增長率的關係,則是
名義GDP增長率=[(1+實質GDP增長率)x(1+本地平減物價指數升幅)x100%]-1
實質GDP增長率= | 1+名義GDP增長率 |
X 100%-1 |
1+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 |
名義GDP增長率在經濟指標中的意義[1]
在高通脹年代,實質GDP和名義GDP的絕對數以及增長率的差別都很大。姑且不說1987-93年的兩位數左右的高通脹年代,就是通脹較溫和時也是如此。例如在1997年,實質GDP比上年增加了392.64億元或5.0%,由於平減物價指數上升了5.8%,名義GDP的增加額便達1319.72億元及增長11.7%。但在低通脹及通縮年代,情況則完全相反。例如2000年GDP實質增加847.11億元及10.5%,但因通縮,平減物價指數下降6.6%,名義GDP只增加395.17億元或3.2%,而1999年雖然實質GDP增長3%,但名義GDP反而減少316.48億元或2.5%。在實質GDP增長而名義GDP下降的背後,是香港的企業及個人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多了,但獲得的收入反而減少了。這就是過去兩年香港經濟複蘇強勁而市場感受不深的根本原因。
在通脹下降甚至通貨收縮於全球隨處可見以及經濟增長放慢乃至衰退的情況下,名義GDP及其增長放慢或下跌也在蔓延。最令人恐懼的是日本,持續通縮已使其GDP自1997年以來持續下跌,日本央行最近預測這種情況將持續到2003年。新加坡、臺灣、馬來西亞和阿根廷的名義GDP也在收縮。而最令人憂慮的是美國已接近此情況。第三季,美國的名義GDP仍有增長,但增幅已從第2季的8%急挫到1.8%。由於產出和通脹雙雙下降,美國的名義GDP增長率還將進一步下跌,甚至可能出現負數。據估計,以現在的趨勢,2001年和2002年可能是美國三十年代以來名義GDP增長最慢的連續兩年。因從全世界看,名義GDP增長率正降到接近0,這也是三十年代以來最低的。至於香港,名義GDP繼1998和99年下跌4.9%和2.5%後,2000年只回升3.2%,以總量看仍比1997年低4.3%。今年由於實質GDP可能下降0.6%,平減物價指數可能下降1.2%,名義GDP也可能下降1.8%。至於明年,實質GDP能不跌就算很不錯了,在全球超低通脹甚至通縮下,香港的GDP平減物價指數跌幅可能逾2%。可見,直到明年底,香港的通縮和名義GDP的表現可能是除日本之外最差的。
由通縮而引起名義GDP低增長甚至下降,影響將頗廣泛,從銀行業經營角度看,較大的影響將包括:
1.對貸款業務的影響
名義GDP下降將對貸款業務帶來多方面負面影響。首先是壓抑貸款需求。從投資的角度看,是否把資金投放於經濟活動,關鍵是回報;GDP的名義增長率,其實質就是整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如果名義GDP增長率是負數,即代表投資經濟活動的回報將會是負數(以整體計,不代表所有行業和企業都會如此),但由於即使利率再低,在正常情況下也不會是負數,因此流動金融資產的回報率便高於投資實體經濟的回報率,在此情況下,私人企業很少會有投資意願。來自投資方面的貸款需求將會極為疲弱。
其次是壞賬可能增加。通縮並引發名義GDP下跌之所以可能導致壞賬增加,主要是因為會加重債務負擔。所有債務、包括企業對銀行的債務以及在任何個案中的利息負擔,都是固定在貨幣價值的基礎上的。如果通脹及名義GDP較大增長,債務負擔便會不斷減輕,但通縮及名義GDP下降,則增加了債務負擔。日本的國債占GDP的比率之所以上升到130%,除了債務增加外,名義GDP因為通縮而萎縮也是重要原因。負債企業的情況也是如此。物價下跌意味著企業的現金收入以及利潤將減少,但還本付息的數額卻沒有減少,債務負擔相對上升了,喪失還債能力的可能性也增加了。
2.對存款業務的影響
對存款業務的影響可能包括兩方面,即削弱了存款能力及增加存款意欲。名義GDP下降意味著利潤及雇員薪酬的下降,同時也意味著貨幣量的下降,因此可作為存款的資金會減少(這隻是局限於本土的推斷,未考慮資金流動)。但是,由於物價下跌,開支將會減少,加上通縮引起的延緩消費的效果(消費者等待物價再跌才消費的心理預期),以及上述的抑制投資,因此會出現較少消費、較少投資、較多儲蓄的傾向。但是礙於存款利率亦相當低,因此,回報略高於存款利率而安全性也較高的投資工具就會較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