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香料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什麼是合成香料[1]
合成香料是指採用天然原料或化工原料,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制取的香料化合物。
合成香料的分類[1]
①合成香料按官能團分類,如醇類香料、醛類香料、脂類香料等。
②按碳原子骨架分類,如萜類香料、脂肪族香料、芳香族香料等。
③按用途可以將合成香料分為日用香料、食用香料和其他用途香料三類。
合成香料發展的特點[2]
1.新品開發速度趨緩:80年代中期以後,國際上大型香料公司對合成香料新品開發的速度趨緩,首先從專利申請可以看出,以IFF公司為例,1973-1988的十五年間,該公司共申請化工類專利l179件(其中獲批准的681件,跨類或第二次優先登記號498件)。但1985年以前申請的為1125件(占95.4%),其中1988僅為2件。其請散也在大幅降低。其次從新化合物登記散也可看出,1984至1993年IFF等九家公司在歐洲化學物質名錄(ELTNCS)登錄的香料新化合物僅為28個,其中IFF為9個,H&R和花王(Kao)各為4個。其他6個公司都為1—2個。
合成香料新品開發趨緩可能是由於安全法規管理的嚴格,新品研究費用越來越高。研究難度加大,加之50~80年代始發的大董香料新品種,為調香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對新品開發的迫切性也在趨緩。
2.新產品上市速度趨緩,產量大影響面廣的新的明星產品幾乎沒有:1996年1月在法國日用調香師協會(SPF)專題討論會上,展示和推薦了22種新產品,但真正屬於近十幾年研製生產的不多,其中19種是1984年以前已被使用的產品,加上在其他資料上收集到的共18個產品,這些產品均未形成產量大的產品。
3.隨著專利的到期,許多主要產品的生產廠家增多,競爭加劇而市場價格下降:許多重要人工合成的新香料,如佳樂麝香、龍涎酮、新鈴蘭醛等,均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始發並申請專利的舯年代中期以後,這些化合物專利保護逐步過期。因此,其他公司就其工藝加以改進和生產,產品競爭激烈。I.F.F公司開發於1965年的佳樂麝香到80年代中期開始就有BBA、日本高砂、花王、以色列的Ayaw.以及我國的廠家等多家廠家生產銷售;再如,I.F.F公司1973年開發的龍涎酮到90年代中期以後.英國C.P.L公司等廠家也開發生產,I.F.F公司1960年研製的新鈴蘭醛早已受到高砂等四家香料公司挑戰。競爭的結果是產品價格不斷下降。但產品的用量不斷上升,促進了工藝進步。
4 天然級香料登堂人室:近二十年米,國際上崇尚天然,回歸大自然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天然品至少比人造的更安全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人們。儘管化學家們認為一種單體香原料無論它是來自天然還是來自台成,只要是不受雜質因素的影響,其性質應是相同的,但人們仍是崇尚天然品,並願意為此付出高價,這就使天然級單體香料應運而生。為此,IOFI對“天然”這一術語專門作了界定,其原料必須是來自動植物的農副產品,對分離技術、加工工藝如生化工藝,物理分離工藝和其他允許的工藝,不得使用單線氧等,都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在檢測手段上,專門研究了手性分析法。C14同位素檢測法,C13/C12穩定同位素比值分析等分析手段,有效地防止了假冒偽劣產品,使天然級單體香原料得到了不斷的發展。許多公司都開始供應自己的天然級香原料,以AlluredPublishing Co.,出版的“Flavor and Fragrancematerials”一書的統計,該書8O年代的三個版本,標有“Natural”字樣的單體香料僅幾種,1993年版也只有不到8O種,而1997年版則達到了356種,可見發展速度之快。